分享

余甘子的功效与作用

 建老真人图书馆 2022-06-10 发布于山东

       余甘子, 属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其果鲜食酸甜酥脆而微涩,回味甘甜,故名余甘,又名喉甘子、油柑子、庵罗果、牛甘果等。余甘子树耐旱耐瘠,适应性非常强,喜光喜温。产新时间: 一月,二月。生长期1~3年。余甘子树生长于海拔200至2300米的山地疏林,多见于日照强烈的向阳处,耐旱耐瘠,适应性极强,可在树上挂果保鲜6-8个月之久。 由于特殊的生长环境造就了它超高光防护力与超强抗氧化力,维生素含量更是苹果160倍、柑橘的100倍,具有高效的美白力。

中文学名
余甘子 yuganzi
别名
余甘、庵摩勒、庵摩落迦果、土橄榄、望果、油甘子、牛甘子
英文名
Phmllanthi Fructus
来源
大戟科植物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的成熟果实(藏族习用药材)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术或小乔木,高1~8米。老枝灰褐色,多分枝,小枝披锈色短柔毛。单叶瓦生,无柄。托叶线状披针形,红棕色,叶密集为两列,极似复叶,叶片长圆形,长1~2厘米,宽3~6毫米,先端钝,基部圆或偏斜,全缘,两面黄绿色。花单性,雌雄同株,花细小,常3~6朵簇生于叶腋呈团伞花序,通常有数朵雄花和1朵雌花,花萼6,黄色,倒卵状长圆形,长不及2毫米。无花瓣,雄花有短柄,雄蕊3~5,花丝合生,花盘腺体6,三角形,与萼片互啦,雌花近无柄,花盘杯状,边缘撕裂状,包围子房达一半以上,子房3室。蒴果球形或扁圆形,有6棱。成熟时淡黄色或带紫红色,干后开裂成6瓣。种子6,外种皮坚硬,褐色,稍带三棱形,有3个突起。花期4~5月,果期9~11月。

产地分布

  生于山坡、灌丛中或路旁边。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等省区。

药材性状

  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2~2厘米。表面棕褐色或墨绿色,有浅黄色颗粒状突起,具皱纹及不明显的6棱,果梗长约1毫米。外果皮厚1~4毫米,质硬而脆。内果皮黄白色,硬核样,表面略具6棱,背缝线的偏上部有数条筋脉纹,干后可裂成6瓣,种子6,近三棱形,棕色。气微,味酸涩,回甜。

性味归经

  性凉,味甘、酸、涩。归肺经、胃经。

功效与作用

  清热凉血,消食健胃,生津止咳。属消食药。

临床应用

  用量3~9克,煎汤服。用治血热血瘀,消化不良,腹胀,咳嗽,喉痛,口干。

主要成分

  果实含鞣质,其中有葡萄糖没食子鞣甙,没食子酸,并没食子酸,鞣料云实精,原诃子酸,诃黎勒酸,诃子酸,诃子次酸,3,6-二没食子酰葡萄糖,干果含粘酸4%-9%。果皮含没食子酸,油柑酸,余甘子酚。种子含固定油约26%,油中含亚麻酸8.8%,亚油酸44%,油酸28.4 %,硬脂酸2.2%,棕榈酸3.0%,肉豆蔻酸1%等。

使用禁忌

  脾胃虚寒者慎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