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谭建光:广州人防疫时期需要的10种生活心态~

 乐康居 2022-06-10 发布于海南
 
图片
图片
广州人防疫时期需要的10种生活心态

谭建光

     新冠疫情的冲击和影响,不断干扰人们的生活,带来各种风险和问题。从2020年以来,世界各国以及中国各地,反反复复受到疫情的侵扰,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最近,广州市再一次面临新冠疫情的侵袭和威胁,出现了中风险地区,划定了多个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陆陆续续做了几次全民核酸检测,采取了交通限制、娱乐限制、堂食限制等等措施。广州人可能要经历至少半个月,或者需要更长时间的疫情防控生活状态。党员干部、医护人员、疾控人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热心村民/社区居民等奔赴一线,进行检查和防护,守护社会安全与人民健康。这个时候,作为生活在广州、奔波在广州的普通一员,不论是广州市民还是外来建设者,都需要有健康积极的心态,遵守社区的安排做好防疫,共同度过难关、战胜疫情。为此,我们结合各地区的经验教训,提出防疫时期需要的10种良好生活心态,与大家一起体验和传播。

图片
图片
01  警惕而不惊慌

图片

图片

     面对新冠疫情,要提高警惕而不是麻痹大意。一方面是因为疫情传播快、传播广,稍有疏忽就迅速扩散,威胁大众的健康。另一方面是新冠疫情变种多,情况复杂,常常在意想不到之处侵袭人群。为此,我们要遵守各种防疫要求,少聚集、戴口罩、勤洗手,尤其是在防控期间尽量少外出、少触摸。但是,只要保持警惕性,保持良好且理性的生活心态,保持健康生活习惯,安心睡眠、合理饮食,人的体质健康、免疫力强,就不容易受到感染。


图片
02  关注而不躁动

图片

     人都有一种习惯,就是面临风险、危险的时候,特别关注、特别紧张。如经常刷手机关注疫情信息,到处打听疫情的影响等等。当然,必要的关注、关心是好的,只有及时了解广州市政府的防疫新闻发布会,及时关注各部门和机构的防疫通知、防疫指引等,才有利于自己和家人及时采取措施、防控疫情。但是,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切莫急躁、躁动。现在网络信息多、自媒体信息多,其中有些自媒体、新媒体为了博取流量,可能会夸大疫情的影响、制造恐慌。如果普通人一刻不停的关注和浏览疫情信息,就会造成心理波动,可能做出不理性的举动。包括:转发大量未经核实的信息、聚集讨论猜测、紧张抢购囤货、精神焦虑不安等等。具体以购物为例,可以提前购买适量的食品、物品储存,如购买一个星期左右的蔬果,半个月左右的肉食,一个月左右的粮油,以及一段时间的生活用品等等。切莫因过度紧张等而抢购一大批短期用不上的货物,这样不仅可能导致浪费的情况,还可能会引发他人的紧张躁动。另外,我们在关注查看社区管理群信息时,遇到社区发布的防控防控通知,我们要尽量保持不刷屏,不添乱,如果觉得通知有需要改进的空间,可以私下与社区交流,不应该在群里直接提出反驳,引起居民的恐慌;同时现阶段社区管理群的信息都是特别多,遇到想了解的信息,我们也要习惯先学会“爬楼”,寻找是否有需要的结果。即:我们要及时且“适度”的关注和有所准备,不躁动,保持生活的正常和健康。

图片
图片
03  支持而不干扰

图片

图片

     在防疫期间,广州市政府以及各区、街道、村(社区)等,都会定时不定时发布防控政策、防范措施。我们既要关心和支持,也注意减少干预干扰。因为,疫情防控最需要的就是强有力的防范、强有力的阻断。这时候任何政策措施都会带来一些不方便、带来一些新的困难。作为广州人,有需求、有想法、有建议就应该通过市长热线、区长热线以及各种咨询热线反映,也可以向街道、社区的工作人员反映。但是,当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志愿者在执行防疫措施的时候,我们需要支持与配合,包括核酸检测、报备行程、身体状况异常时及时报告等等。这几天,广州市各区都开展了多轮全员核酸检测,不论是老年人还是青少年,不论是市民还是流动人口,都需要主动参与、服从安排、自觉排队、维持秩序。全员的积极与自觉将有利于“早发现”“早防控”。

图片
04  信任而不猜忌

图片

     防疫生活的特点,一方面是“隔离”了,即减少聚集性的大型活动、亲友聚会;一方面是“密切”了,即经常在核酸检测、社区查询时遇到工作人员、志愿者;经常封闭在家中生活增加家人交往接触。这时候,如果我们习惯于只考虑自己,不信任他人,对别人的举动经常猜忌、质疑,就会造成很多矛盾。这时候,我们一方面要保持警惕性,防范诈骗;一方面要信任社区人员、信赖亲人,减少矛盾冲突。如接到询问“黄码”、了解行程的电话、信息,如果是不明身份,要求链接,套取身份证或其他个人隐私信息的,就要警惕和防范。但是,如果电话或者信息表明是来自具体街道、社区(有时候是户籍所在地社区、有时候是居住所在地社区),且仅仅是了解防疫行程、提醒核酸检测或接种疫苗的,就要信任和支持。我们对社区人群、对家庭成员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忌,能让自己的心情愉快一些,也让社区和家庭的氛围愉快一些。

图片
图片
05  尊重而不贬低

图片
图片

      近年来,随着经常出现防疫需要而“足不出户”“不出小区”。家庭成员之间,社区邻里之间的联系和交往多了;外出社会上的联系和交往少了。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带来一些心理问题。如在封控区和光驱的有些家庭成员,突然半个月,甚至一个月天天面对面、人看人,对对方的一些行为、习惯不尊重、不理解。总是以自己的生活意愿为准则,不包容接纳对方的生活意愿和习惯,相互贬低、相互贬损,就容易造成家庭矛盾、社区矛盾。为此,我们认为家庭成员也好,社区邻里也好,要尽量了解和尊重他人的意愿与习惯。这里有一个小诀窍,只要自己“换位思考”,不是想着“我想的就是最好的”,而是理解他人的想法和做法,很多事情就容易接受、相处融洽了。

图片
06  激励而不指责
图片

     防疫期间,往往中小学也停止线下教学,改为居家线上教学,“神兽”这个词语流行起来了。具体就是家长天天面对孩子,既要督促孩子的学习,也要关注孩子不能太调皮,常常造成争吵、矛盾。有时候,夫妻之间为了孩子的事情也争吵,为了其他事情也争吵。确实,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平日里各自上班上学,早晚在家,平时匆匆忙忙地,矛盾不多。防疫期间天天在家,尤其是“足不出户”时时刻刻“相对相看”的,一句指责或批评的话,就可能酿成大矛盾。这时候,不论是丈夫还是妻子,不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要学会将“居家防控”的时期作为难得的家人团聚时间,不论是一周、两周还是一个月,都尽量用鼓励、支持的态度对待亲人、对待孩子。这样,双方逐渐学会体谅家人的期待,保持和睦的心态。

图片
图片
07  互助而不自私

图片
图片

     疫情防控时期,每个家庭、每个人的生活都会遇到各种困难,包括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如亲子家庭遇到的“多人在家吵闹凌乱”等问题,独居老人家庭遇到的“无人帮助衣食短缺”等问题,单身公寓年轻人遇到的“禁止堂食无法吃饭”等问题。还有特殊的孕妇、病人、残疾人生活和就医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时候,不论是社区中,还是网络上,遇到需要帮助的事情,包括帮助发出求助信息,帮助联系社会资源,帮助接送特殊人员等等,在做好防疫保护的前提下,大家都互相帮助、共度难关。疫情来临,每个人都自我防护、自我保护是常态,但是也不能走向自私和冷漠,对他人的困难不闻不问、对求助的信息不管不顾,这些就不利于共同顺利度过防疫时期,共同解决生活困难。

图片
08  充实而不颓丧
图片

     防疫时期不能上班、不能上学、不能外出。有些人就“天天睡懒觉”“天天打游戏”“天天'葛优躺’”,这样就浪费时光、逐渐颓丧。我们发现,真正遇到防疫居家的情况,也是人们浏览阅读、充实自我的一种时机。家里有藏书的可以读书思考,写写微信微博;喜欢看手机的人,可以浏览电子版的书籍、文章,增长见识。或者可以听听歌曲、看看影视,丰富精神生活。其实,现在不仅仅机关、单位、企业管理人员、自主创业者、网络从业人员在充实知识提升素质;工厂工人、快递小哥、环卫工人等也从手机资讯中获得智慧和知识的补充,丰富生活的内涵。因此,在防疫的封控、管控状态下,在难得安静、平静的生活时间中,及时获取知识技术,提升自身素质,助力下一步的生活发展,也是有益的做法。

图片
图片
09  共赢而不内耗

图片
图片

     广州疫情防控时期,形成政府与民众相互信赖、社区与居民相互信赖、志愿者与群众相互信赖,以及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的相互信赖,对于很多政策措施的落实、惠民措施的推广,都是有利的,都能够实现共赢共享。广州人获得来自众多方面的信息,包括大量“正能量信息”“负面信息”“爆款信息”“惊天信息”的时候,就要鉴别分析,从有利于各方合作战胜疫情,有利于互帮互助共度难关,有利于家庭和睦过好生活等角度,选取和转发信息。我们并不需要廉价的“唱赞歌”“喊口号”,但是我们需要鼓励自己和他人,面对困难沉着理性寻找解决的路径、共筑安全的屏障。我们并不回避面临的矛盾、遇到的困难,但是我们不能沉溺其中而不自拔,不能消极颓废放弃希望。因此,不论是社会人群之间,还是家庭成员之间,都要更多的互相理解、互相体谅,避免相互指责、相互排斥,减少内耗和损害,促进共赢共享。

图片
10  友爱而不苛求
图片

     广州人在面临疫情冲击、处于防控防范的时候,更加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关怀。虽然很难开展直接的、聚集性的关爱帮扶,但是可以做灵活多样、直接间接的友爱互助。如大量广州的青年志愿者、社区志愿者争相报名参与防疫服务,从核酸检测现场的帮助和维护,到隔离人群的送物上门与咨询关怀,再到发现独居老人、疾病人员的需要迅速反映和帮助等等。还有各级党组织发出号召,防疫期间党员干部在社区“就地转换为志愿者”参与防疫服务,不论是局长、处长还是科员,都穿上防护服,成为认真而细心的防疫志愿者。很多教授、学者、专家利用防疫期间,参与开展防疫知识科普、心理咨询辅导、专业志愿服务传播的线上服务。我想,广州人就是这样“平凡而可爱”。青年志愿者参与防疫服务的“毫不犹豫”,社区居民志愿者参与防疫服务的“没有怨言”,党员领导干部做防疫志愿者低调不让宣传,专家学者做防疫宣传志愿者更感觉有意义有价值,等等。当然,做不做志愿者,如何关心人,怎样度过防疫生活,都是人的自由,不能苛求、不能强迫,而是多鼓励、多欣赏。这样,在疫情防控时期,广州人的生活更友善,广州人的生活更愉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