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棉花枯黄萎病发生机理及预防措施

 m彩虹之约h 2022-06-10 发布于新疆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棉花上具有毁灭性的两种病害,一经传入发生,很难根除,而传播蔓延迅速。

        棉花枯、黄萎病都属于维管束、土传病害。病菌危害棉株输导组织,造成全株发病,病株由于水分的输送受阻表现出萎蔫症状,同时叶片、株形等表现异常。棉区发生枯黄萎病,可以引起叶片和蕾铃的大量脱落,轻则减产10%,重则30-50%,且棉花的品质明显下降。

        近期,在微信群、抖音里看到一些关于棉花枯黄萎病发生的信息;在服务过程中,也发现枯黄萎病病株;棉农打电话也反映枯黄萎病的发病情况;

棉花枯、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最重要、最难防治的病害,是棉花的癌症,目前仍是世界难题,没有很好的防治办法,只有预防。而且黄萎病是重要的植物检疫对象。

    不管内陆,还是新疆,枯、黄萎病都是棉花上最重要的病害,也是目前影响棉花生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棉花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下,近年来,培育出大量的、不同抗性的抗病品种,使枯黄萎病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 

  (一)萎病的类型

            1、黄色网纹症:苗期叶脉褪绿变黄,呈黄色网纹状; 

图片

  2、黄化症: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局部或全部褪绿变黄,后逐渐变褐枯死或脱落。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出现。

图片

  3、紫红症:叶片变紫红色或紫红色斑块,以后逐渐萎蔫、枯死或脱落。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出现。 

图片

4、凋萎症:叶片突然失水褪色,植株叶片萎垂,不久全株凋萎死亡。

图片

  5、矮缩症:早期发生的病株,若病程进展比较缓慢,则表现节间缩短、 植株矮化,顶叶皱缩、畸形,一般并不枯死。

图片

维管束变色症状,一株上会发生多症,且症状可变 。

图片

(二)萎病发病规律

      1、种子带菌是造成病区迅速扩展的主要原因:棉花种子内部和外部均可携带枯萎病菌,对病区扩展、远距离传播起重要作用。

      2、茎秆还田加重病情传播:常年桔杆还田,病菌在土壤中大量累积,病情加重   。     

      3、气候条件与发病密切相关:苗期土温20℃左右,棉田出现病苗。25℃左右时,当棉花现蕾期,达第一个发病高峰,出现死苗。

     到6月下旬至7月下旬高温期,病情停止发展,出现症状减轻或“高温隐症”。秋季来临,当土温下降到25℃左右,病情又有回升,出现第二个发病高峰。一般当田间持水量达50%—60%,最适于该菌生长和发育;田间持水量  超过70%或低于40%,则菌丝生长受抑制。20 ℃~30 ℃最适宜黄萎病发生。30 ℃以上时病情停止发展。

   耕作栽培措施与发病的关系

(1)连作病重,轮作病轻:病田多年连作,使病菌在土壤中越积越多,故发病日趋严重。即使轮作3-5年,防病效果也较差。

(2)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的地块一般发病较重;

         偏施氮肥,营养失调,会促进病害发展;

    (三)、枯萎病和黄萎病的主要区别

 1、发病时期不同

         棉花枯萎病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而棉花黄萎病苗期一般不发病;枯萎病较黄萎病发病时间早,一般在子叶期就开始发病,发病盛期在苗期和蕾期;而黄萎病一般在现蕾后才开始出现症状,花期较重,在棉花7-8月份花铃期大量发病;

  2、发病温度不同

         两种病害都要求较高温度,发病适宜的温度均在25-30℃,只是最初发病温度稍有不同。

         枯萎病为20℃,黄萎病为25℃。所以枯萎病在田间出现病害症状及发病高峰要比黄萎病早。

3、中后期症状不同点

      枯萎病病株节间缩短,植株矮小,顶端枯死或局部侧枝枯死,叶片出现黄色网纹和局部枯焦;

     黄萎病一般不矮化,叶脉不变色,叶肉褪色使整叶呈西瓜皮状,叶缘枯焦,落叶型可造成棉株光秆,一般下部先出现症状,向上发展;

 4、发病高峰不同

      枯萎病在田间有两次发病高峰,第一次发病高峰在棉花现蕾后的6月份。以后随气候温度升高,病害停止,甚至症状隐蔽,到秋季雨多时(一般在8-9月份)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

      黄萎病在苗期很少发病,一般从棉花现蕾开花开始发病,到7—8月份的花铃期达到发病盛期,吐絮期逐渐停止发生和发展;

 5、维管束颜色不同

       剖秆检查导管颜色。枯萎病剖开茎杆,木质部导管变黑褐色,变色不均匀;  黄萎病剖开病茎,木质部导管呈褐色,但比枯萎病颜色浅,且变色部分分散而均匀;

 (四)、预防措施

(一)农业防治

    1、种植抗(耐)病品种是目前最有效的措施。

    2、加强检疫:严禁从病区调入棉种、棉籽饼和棉籽壳。

    3、对轻病田拔除病株,并进行土壤消毒,对重病田实行轮作换茬,水旱轮作2-3年,与苜蓿、小麦、玉米等禾谷类作物轮作3-4年。

    4、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提高抗病性。勤中耕,深中耕,提高地温,降低土壤湿度;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增施腐熟的有机肥和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

    5、深翻棉田:深翻土壤可以减轻病害;

    6、化学打顶可以减轻病害;

(二)化学防治

         对于病田应提前做好预防。

         1、滴施黄腐酸、腐殖酸:滴水出苗棉田,在滴出苗水时滴施黄腐酸、腐殖酸2公斤/亩,提高土壤有机质,增强棉苗抗病性。

         2、棉花滴头水、二水时滴施杀菌剂:枯草芽孢杆菌,预防用一袋5公斤滴20亩;治疗一袋5公斤滴12亩;或滴施其他杀菌剂,务必选择用过的、效果好的。(1公斤35元,一次15元)

    枯草芽孢杆菌作用机理:枯草芽孢杆菌菌体在生长过程中产生枯草菌素、多粘菌素、制霉菌素、短杆菌肽等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质对致病菌或内源性感染的条件致病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3、滴施黄腐酸原粉:棉田滴水时随水滴施黄腐酸原粉1-2公斤,滴施4-5次,增加有机质,提高抗病性;通过滴施枯草芽孢杆菌、黄腐酸可以较好地控制病情。

       4、滴施复硝酚钠:后期病田,当棉花有早衰迹象时,在最后一水或二水时滴施复硝酚钠10克/亩,促进根系发育,可预防早衰;

 (四)、抗病品种为何还得病

          很多棉农问,既然是抗病品种,为什么抗不住病?

      1、生理小种不同:即病种不同,病源不同。枯萎病5种,黄萎病3种,即使再抗病的品种也很难把所有的病都抗住;(出现了相邻棉田抗病差异的现象)

     2、土壤中病菌数量不同,抗病性不同:有无病田、轻病田与重病田之分,同一品种,轻病田抗性好,重病田抗性就差;

     3、品种之间抗病性不同:不能否认品种之间抗病性有差异。同一棉田,生理小种相同情况下,种植抗病好的品种,发病会明显减轻,甚至极少发病;种植抗病差的品种,会明显发病,甚至中度发病; 种植感病品种,则发病严重,甚至大量死亡,造成减产。

萎病病指枯黄表

图片

举例

         新开荒地,第一年种植棉花,种植不抗病的早熟品种,也不可能较重发生枯黄萎病,即使有,也是零星几棵,属于种子带菌,远距离传播;

          有一块种植10年的葡萄地,改种棉花,种植特早熟品种,不但没病,还贪青晚熟;

相反

        我们把抗病性强的品种,种植在重病田,生理小种又不相同,遇上适宜的发病条件,枯黄萎病也会较重发生;

去年两病发生分析:我们知道了两病发生规律,就不难知道去年发病重的原因。2020年气候适合棉花生长,生育期明显提前,6月中下旬进入花期,恰逢6月18日到7月1日,气温持续较低,几乎没有30℃以上的天气,两个条件都符合两病发生的条件,造成枯黄萎病普遍大发生。

当前两病发生分析: 5月下旬气温明显回升,出现高温天气,棉花生长迅速,生育期加快,部分棉田实现5月蕾,6月上旬大部分棉田现蕾,目前已进入盛蕾期和始花期;恰恰在6月上旬末、中旬初的十来天里,天气变化无常,经常出现阵雨天气,气温没有上30℃的天气,两个条件重合是目前两病发生的主要诱因,使两病并发,以枯萎病居多。

                                                            文章来源---金丰源种业于振彪老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