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进拴|日月山觅趣

 智泉流韵原创 2022-06-10 发布于河南

郭进拴|日月山觅趣

日月山坐落在青海省湟源县西南40公里,属祁连山脉,既是湟源县、共和县的交界处,又是青海省内、外流域水系分水岭和农、牧区天然分界线,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藏语叫日月山为“尼玛达哇”,蒙古语称“纳喇萨喇”,都是太阳和月亮的意思。是我国自然地理上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分界线,是我国外流区域与内流区域、季风区与非季风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分界线,也是青海省内农业区与牧业区的分界线。日月山东侧阡陌良田,一派塞上江南风光;西侧草原辽阔,牛羊成群,是一幅塞外景色。车近日月山,雷声隆隆,风狂雨骤。豆大的雨点击打得车窗玻璃砰砰作响,运师傅说,怎么会下雨了呢?我的心中闪过一丝怅惘,天不作美,这雨,来得可真不是时候。又想,既来之则安之,下吧下吧,雨中的青海湖,也许别有一番景致呢。

日月山,是我们这次行程中海拔最高的地方了,海拔高达3500米,年平均气温4℃。日月山山体呈红色,古代称为“赤岭”,因文成公主而得名。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行至此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取出随身携带的“日月宝镜”观看,镜中顿生长安的迷人景色。公主不禁悲从中来,思乡的泪水汇集成了倒淌河,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想到身负唐蕃联姻通好的重任,公主毅然摔碎了“日月宝镜”,形成了今天的日月山。
日月山是我国自然地理上的一条十分重要的分界线。

在水系上,它是我国外流区域与内流区域的分界线。在季风带上,它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在地貌上,它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分界线,也是青海省农业区与牧业区的分界线。我们站在日月山之巅,遥望东西两边,东边是阡陌良田,一派塞上江南风光;西边则是草原辽阔,牛羊成群,一派塞外景色。日月山两边宽度不过10公里左右,地形地貌和自然气候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实属罕见。因此它一直是科学工作者和广大游客驻足留连的地方。

车过日月山,雨下得愈发猛烈,透过雨雾,文成公主的雕塑飘然挺立。隔着雨雾,我遥拜了美丽的公主,如果没有远古的她,今日的我们,还能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吗?

运师傅说,日月山所在的草原,就是著名的金银滩草原。1939年,26岁的西部歌王王洛宾来到这片草原,邂逅美丽的藏族姑娘卓玛,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情歌——《在那遥远的地方》。

辽阔的草原,高远的天空,美丽的姑娘,在那遥远的地方。遥远的地方绿草如茵,花香沁脾,远离城市的喧嚣,远离人群的嘈杂。遥远的地方空气纯净,意境悠远,有爱在徘徊,在等待……
日月山,一座亘古沉卧于青藏高原的大山。无论是谁,从自然的角度看,它缺乏昆仑的雄浑伟岸,没有唐古拉的冷峻博大,在高原群山众峰中有些小家碧玉的情状。换一个角度看呢?由于曾被文成公主这位历史女性赋予了灵性,它在一千多年的斗转星移中不断增添青春的魅力,成长为一座风光无限的极顶,光华四射,世人仰慕。

  l300多年前,文成公主入吐蕃时经过这片赤岭,登临山顶东望长安。在苍茫的汉藏古道上,她毅然抛下了日月镜。镜子一分为二,化为金日银月,“赤岭”因此改名“日月山”,山顶建起两座遥遥相望的日亭和月亭。千年前旅人的足迹早已消失在茫茫荒野中,日华与月影却依旧当空,日也未换,月也未改。

山顶的“回望石”,令人遥想公主回望故乡的身影。抚石追忆,我们无从知晓公主当年所思,只听到高原的风带来零落细语。山遥水远,和亲的队伍走上三年才能到拉萨。这世上大概没有几个新嫁娘的路途如漫漫征程,行走得如此风尘仆仆。不灭的尘埃归于沉寂,上千年后,是否在这条路上被我们重新扬起?如果行走的躯体属于我们,心藏于身内,那我们又是借了谁的眼,从高处望见尘烟古道上渺然的自己?

日月山周围,一景一物总关情,千年前的公主成全了这里的景色,但山水如故,人迹杳远。在高原的风中,我们这些后来者的双眼始终干涸,只觉得天地悠悠的怆然。这种感觉无处释放,等离开了日月山很远,回望已无从回望,只余下怀想时,心上的潮湿才一点一点泄开来。山总在这里,人却不知漂游何处。我们匆匆而过,谁知是否便成参商之隔。

  很难忘记历史老师在讲文成公主进藏和亲时的满脸严肃和崇敬,以及将我感染得热泪盈眶的情景。从那时起,文成公主就永远地走进了我的心田,日月山就成了我时时向往的地方。尽管当时民间有“过了日月山,眼泪淌不干”的说法,把日月山划归到非常遥远而难以到达的境地中,我依然有去日月山看看的梦想。

在后来的日子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更有细细阅读日月山,希望从那一页历史篇章中读到它深刻寓意的愿望。如今真实地站在日月山上,抚摸着它的一块块石头、它的一片片野草野花,仿佛文成公主刚刚从这里走过,地上留着她的脚印,空气中散发着她的气息。而闭了眼,更好象看见迎送文成公主的两列队伍从日月山东西两侧一齐走来,一路浩浩荡荡、车轮滚滚,华盖如云,旌旗蔽日,鼓乐声直上云霄……作为新郎的松赞干布惊喜万分,踌躇满志,作为新娘的文成公主娇艳美丽,雍容华贵。他们终于带着异域风彩结合在一个历史点上,把那段历史描绘得光彩夺目,无比风流。

  这时,一阵铃声响起。我睁眼一看,一队马帮逶迤上山来。只见驮着重物的骡马喘着粗气,那些赶马的人们脸色憔悴,神情疲惫。我忽然觉得他们就是迎送文成公主队伍里的一群脚夫,好象看见历史老

  人就走在他们身后,拄着拐杖,步履蹒跚,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坑坑洼洼的道路走到了今天。是啊,历史老人经历了太多的大喜大悲,看见过太多激昂和悲壮的事情。

  汉藏和亲,该是他看见过的,让他激动得难以成眠的又一幕大喜大悲的历史剧吧。彼时彼地,当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实现贞观之治,达到疆域广阔、国泰民安的盛世时,属于拉萨的吐蕃王松赞干布也已平定内乱,征服邻近部落,建立了强大的草原帝国。这时,如果两位英雄争强好胜,有继续扩土拓疆称霸天下的野心,无疑会恃强而进,也许在日月山下摆开一场旷古未有的战争,双方来个一决雌雄。但开明的两位君主选择子开明的方式,双方的目光一齐越过日月山、越过千山万水,注视到了和亲上。

公元641年,那个和风祥雨的夏天,松赞干布派其大臣禄东赞,带着煌煌五千两黄金和大批珍宝到长安迎娶文成公主,唐太宗派其堂弟江夏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前往拉萨,唐与吐蕃由此成为儿女亲家,也由此把两位政治家的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作为和亲主体的文成公主,在政治家们的大摩之下,又怀着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我曾造访过文成公主庙。其庙位于玉树州结古寺以南25公里处的巴塘白满都沟,在北侧石灰峭壁上,文成公主像居于九座浮雕像之中,坐于狮子莲花座上,面容安详慈爱,一副可亲可敬的样子。然

  而和亲中的文成公主未必就坦坦荡荡,满怀喜悦一心向往雪域高原。想想吧,长安,大唐的国都,那是一块多么美好的地方啊,那里秦川坦荡、骊山秀美,民风纯朴、物产丰富,加之皇家宫殿的巍峨、皇

  家园林的典雅和皇家地位的至尊,都是普天之下的人们所仰慕的。贵为皇室宗亲的文成公主在这样的地方成长起来,她的心灵深处就烙上了皇室生活的印记,其人生前程是何等的辉煌。而一旦梦醒,却要远嫁太阳落没的地方,那个未知的梦怎不叫她心惊胆寒?从长安到拉萨,漫漫千里路,一驾马车,一去就是生离死别,几无回头之可能,这样的命运落到她的头上,无疑是残酷的、无情的。可以想见,在那些个日子里,她的心不知被生离死别的利刃划了多少道口子。而唐太宗看着李家骨肉即将永远嫁于遥远的雪域高原时,也难免泪沾龙袍、心底掠过一阵悲戚。想想吧,在文成公主踏上远嫁的路程时,长安城定是一片哭声,泪水浸湿了所有的大街小巷;已经上路的文成公主,乘着哐当作响的马车,日见荒凉的山野和近乎野蛮的西部风俗,必是五步一回头,十步一回首,离别亲人的悲哀紧紧笼罩在她的心头。

  实际上,用和亲的方式谋求两地之间的和平相处,往往是权宜之计,多少带着一点荒唐与无奈的味道。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事不少,但由此带来的和平景象能维持多久?

  为和亲而远嫁他乡异土的女儿们基本上都成了牺牲晶。

  文成公主进藏后的十余年间,唐与吐蕃的确没有发生纷争和战事,但后来却磨擦不断,吐蕃不断向东扩展疆土,在公元663年即以精锐力量突袭居今青海东部的吐谷浑。

  七年后唐派大将薛仁贵征伐吐蕃,大战于大非川(今青海恰不恰西南切吉草原),以全军覆没为告终,吐蕃尽占青海东部。看来,文成公主进藏换得的和钱也到此为止了。

  不过历史的伟大总在于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

  文成公主进藏时带有大批工匠、乐师,还携有谷物、药物、工艺品、书籍等等,他们一路撒播着中原文化的种子,大大促进了西藏经济的发展,其意义远远胜于暂时的休战局面。故此,我们不能不记住那段历史,尤其不能忘怀文成公主这位了不起的女性。当然,藏族人民更加怀念她,至今亲切地称她为“阿姐甲莎”,意即汉族姐姐,铭记着她带来的幸福与吉祥。

  日月山,青藏高原上一座普通的山。日月山,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座永恒的丰碑。它记载着文成公主的历史功绩,记载着唐与吐蕃的事

  和亲关系、汉族与藏族人民源远流长的民族情谊。当我们驻足日月山之巅,放眼东西两侧的苍茫大地和辽阔无垠的同一蓝天,思绪万千;当我们用心阅读日月山,就会发现历史的精神给我们许多昭示与启发,使我们深感过去深厚,未来博大,更感到肩上有沉甸甸的责任,促使我们该干点什么。


日月山
古今闻名,传说众多。其中流传最广,最为感人的莫过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相传,唐太宗为了汉藏人民世代和好,将自己的宗室女儿文成公主许配给了藏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一行由江夏王李道宗、藏相禄东赞陪同,从京都长安迤逦西行,来到了日月山。当公主登上山顶,举目环顾时,但见山麓两边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一边是雨打芳草萋萋,一边是雪压枯草惨惨;一边是烟雨飘摇枝新,一边是玉鳞纷飞草叶枯,甚至连这里的日月,也没有家乡那样明亮、温暖,不禁心潮起伏,愁思万缕,潸然泪下。唐太宗听说公主怀乡思亲,不肯西进,为了替女儿解愁,特意铸造了一面日月如意宝镜送上此山,说是如果公主想家,打开宝镜,可以从中看到家乡父母、故里山河。护送的吐蕃大相怕公主见到亲人,思故不进,便暗中将日月宝镜换成了石刻日月镜。公主拿起镜子来看,怎么也看不到长安城里的父母,以为是父皇薄情而在有意欺骗她。公主潸然泪下,泪水流成了倒淌河,由东向西汇人碧波万顷的青海湖。一气之下,将石刻日月镜抛在一边,毅然西进。后来人们便把赤岭改名为日月山。唐代开元年间,唐王朝和吐蕃王国还在日月山顶树立过汉藏和好碑,藏汉两族以日月山为界,和睦相处,并把日月山作为茶马互市之地。

日月山虽然高不及昆仑,险不如积石,既无苍翠的森林,又无嶙峋的怪石,有的只是一派苍茫。然而,从古到今,许多过往行人都愿登上日月山去追寻当年文成公主路过日月山时留下的踪影。为此,人们早先在日月山顶修筑了庙宇。可惜被人破坏。近年,人们又在日月山口修建了两座造型美观、风格独特的日亭和月亭,供游人参观。

倒淌河发源于日月山西麓的察汗草原,自西向东流经40多公里后注入青海湖的耳海。倒淌河是注入青海湖水量最小的一支,但河水清澈见底,常年不断。倒淌河由于河水向西流淌以及文成公主的传说而名扬四海。

倒淌河镇是青藏公路和青康公路的交汇处,是西宁通往海西、西藏、玉树、果洛、海南等的必经之地。镇内建有纪念文成公主的雕塑公园,亦是旅行休息就餐的好地方。

日月山双亭 在日月山口,有为纪念唐代文成公主进藏联姻而建的日月二亭。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宗室女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由长安去拉萨在这里停留,留下很多历史佳话和神奇的传说,给日月山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确定唐朝和吐蕃以赤岭分界,并立界碑,成为民族友好的象征。20世纪80年代中期修建的日月二亭,成分立垭口两侧,建筑精巧、辉煌。日亭内有青海省人民政府撰文刻制的“文成公主进藏纪念碑”,记述了文成公主和亲始未及历史功绩。亭内还绘有壁画,再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面貌;月亭有珍贵的“唐蕃赤岭分界碑”和文成公主在西藏传播中原文化,促进西藏文化艺术与生产成就等方面的壁画。山口中立有1950年10月1日由青海省军区司令员贺炳炎、政委廖汉生树立的“日月山修路纪念碑”,记载了人民解放军修建青藏公路的业绩。

日亭壁画 日亭壁画主要讲述了藏王松赞干布派大臣禄东赞赴唐都长安请婚,以及请婚过程中禄东赞以大智大勇力排诸难,巧破难题的轶事。其一题:要把一群母马和一群马驹区别出母子的故事。禄东赞是从雪域草原上来的,这道题对他来说易如反掌,他把母马和马驹分开后各圈了一天一夜,第二天放出马驹,马驹发疯般的扑向妈妈身旁。其二题:唐太宗让禄东赞从三百名女子中找出文成公主来,聪明的禄东赞早料到会有此难题。他事先通过探访了解到,原来公主用一种护肤品,名叫“万里飘香”,只要擦上这种油,就异香扑鼻,能引来蝴蝶和蜜蜂。三日后,三百名打扮的一模一样的美女齐集在一起,两只蜜蜂在一女子头顶盘旋,这样公主被认出来了。

月亭壁画 月亭壁画主要介绍了文成公主入藏后,从中原带去精神与物质文明的传播情况。当时,唐朝已进入封建社会,而吐蕃则处于奴隶社会阶段。因此,壁画逐一反映了公主带去的纺织、酿酒、音乐、舞蹈、天文、地理以及佛教等传播情况。各种先进技术的传入,极大地促进了吐蕃社会的进步与文明。随之,吐蕃也创立了自己的文字--藏文。藏文的创立,标志着吐蕃人民从此也进入了文明时代。而文成公主做为这个文明时代的奠基人,而永垂唐蕃史册。

郭进拴,1958年5月出生,笔名"智泉"、"郭笑"。河南省汝州市临汝镇鳌头村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1987年毕业于中国文学函授大学,1993年结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作家班,1998年结业于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1980年参加工作,曾任《乡音》主编,《豫西报》副刊编辑,《风穴文艺》《沧桑》执行主编,汝州市作家协会第一副主席兼秘书长,河南省平顶山市文联创研室主任,平顶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华夏风情·观音文化》执行副主编,《大香山》执行主编,《河南报告文学》主编,《鹰城》《尧山》总编辑。现为《文艺界》《智泉流韵》《文学艺术家》《豫西作家》总编辑,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中华网络作家协会第一副主席兼秘书长,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会员,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文艺创作专业委员会委员。策划并组织了中国作家石人山笔会、中国作家温泉笔会、全国网络作家西安笔会、全国报告文学学会年会、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会、天龙山笔会、中原不锈钢笔会、宝丰肖旗笔会、皂角树笔会、平顶山市首届报告文学大赛、“圣光杯”、“中原不锈钢杯、“天晟杯”、“金庚杯”、“孝贤杯”、“慈善杯”、“全国战疫”征文、“老区建设杯”征文大赛等全国、全省、全平顶山市的大型文学活动,发现和培养了大批文学新人,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1年加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一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美女山,美人河》《村魂》《观音菩萨传》《风雨龙潭情》《命运》《天地人心》,散文集《六十岁说》《童趣儿》《汝州风貌》《乡情老更深》《人间真情》《新城美韵》《月是故乡明》,长篇报告文学《磊裕烽火》《湛河大决战》《从市长到死囚》《运锦之路》《岁月芬芳》等共60余部,累计发表作品2500多万字,有194篇(部)作品获奖。其中《湛河大决战》获全国庆祝建党80周年优秀报告文学一等奖,剧本《无品乡官》获《中国作家》一等奖,《鹰击长空》获《人民文学》二等奖,长诗《寒夜哭母》获《文艺报》一等奖等。1992年获河南省首届优秀文学组织工作者奖。2005年被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宣传干部荣誉称号。2011年被世界科教文卫组织聘为“世界科教文卫组织首席艺术家”,2013年被世界科教文卫组织评为金奖艺术家,业绩被收入《大不列颠艺术家百科全书》大型社科文献典籍,发行全球。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文化工作者。个人传略被收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辞典》《中国作家大辞典》《世界名人录》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