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夜间经济”中的乡村阵地

 晕呱了 2022-06-10 发布于四川

无论是发展“日常经济”还是“夜间经济”,首要任务是要弄明白“经济”是什么、“夜间经济”是什么。我们日常所指的“经济”实际上是“经济活动”,是指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而“夜间经济”特指当日下午6点到次日凌晨6点所发生的三产服务业方面的商务活动。目前国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处在高速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交汇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夜间经济的优势就在不断的显现。在拓展消费空间,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促进经济活动时间延长,提高设施利用率和就业机会;助力发展第三产业规模,增加税源,聚焦财富、产业和人气等都有积极作用。

而发展高质量夜间经济无疑要立足于“经济”和“夜间经济”内在属性,前者要求我们要把握好生产、运转和行为三个环节,后者要求我们要在历史的经济发展规律中找到发展的方向和阵地。现在正值全面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发展主流。要实现乡村资源的不断盘活和乡村经济活力的不断激发,就要把握一切发展机遇,积极发挥乡村“夜间经济”的阵地作用,不能丢掉“夜间经济”的乡村阵地。

一、目前夜间经济的发展状况及问题

当下的夜间经济发展状况可以从时间、方式和内容三个方面来看,时间上大致可以分为当日18点至22点、22点至次日2点和次日2点至6点三个时间段;方式上存在线上、线下和“线上+线下”的三种方式;内容上多以餐饮类服务、娱乐类服务和交通出行类服务为主。但从分布上来说,夜间经济多集中于核心城区的商业区或者郊外和县城的繁华路段,而乡镇几乎没有“夜间经济”的身影。这就使夜间经济发展出现了发展不平衡的态势,乡村各类资源得不到释放,阻碍乡村服务业发展;城市夜间经济发展也会因缺少乡村人文供给,难以对接“高质量”,各类服务业产品还处于低端供给,如现在不计其数的“KTV”“蹦迪”“夜场酒吧”等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流行娱乐性服务产品,就难以满足人们对精神文明的需要,对文化供给和提升作用甚微,同时也极易导致社会发展陷入过度娱乐化的泥潭。

二、发展夜间经济存在问题的分析

现在夜间经济存在的发展问题,其实质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具体体现,是社会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不平衡的表象,是城乡发展脱节、两极分化的显现。大体上来说,可以将其归纳为“城乡发展融合度不够”“服务业产品创新力不强”“文化资源挖掘度不足”三个方面。

在城乡融合发展上,其本源是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之间的矛盾。工业社会人口较为集中,农业社会人口较为分散。这就意味着发展乡村的夜间经济不能像城市中的夜间经济一样,一定要在发展中引流,把握人们社会生活的真正所需,把人“请进来”。切实着力处理好城乡产业融合不够、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各项城乡联通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在服务业产品供给上,产品的形式较为单一,多以单纯的餐饮、娱乐等项目为主,没有实现多行业的融合。从侧面反映出产品的创新能力缺乏,新融合、新内容、新体验的新产品业态没有形成,产业链没有得到有效的延伸。而单一的产业链是无法实现夜间经济纵向的乡村阵地发展的,夜间经济依然还是停留在割据的产业经济布局上,各服务行业间的协调性达不到共振。对此要实现产业的融合,全面盘活夜间经济活力,就急需提高服务业产品的创新力,挖掘乡村资源取长补短,在田间地头中找寻灵感,以产品创新推动城乡两级夜间经济发展。

在文化资源挖掘上,目前夜间服务产品的文化底蕴非常浅薄,体验感不强,体验内容少。大多数服务产品是近现代的文化,甚至是西方享乐文化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文化,许多服务业产品都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在西方的文化渗透中发展的。资本主义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把获取金钱和享乐作为人生的根本追求,也在慢慢的让东方人有了“西方社会病”。而广大的乡村土地,保藏着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乡土人情,是实行夜间经济健康发展的净土,是治疗“西方社会病”的良药。同时,也是夜间经济发展中文化战略的“红色阵地”,所以发挥好乡村的夜间经济建设的文化阵地作用,就等于乡村夜间经济推动了文化和经济上的健康发展。

三、当下乡村夜间经济发展的分析及建议

目前,中国夜间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与发达国家城市夜间经济相比,中国夜间经济的红利还没有完全释放。发展夜间经济不应仅仅只局限在酒吧、餐饮等单一娱乐消费为代表的传统领域,更益拓展到艺术、文化、演绎、零售等更多领域,尤其是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发挥乡村资源特有的文化作用,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使整体的夜间经济发展向经济“高质量”和文化“高质量”发展靠拢,实现夜间经济更为重要的社会价值,提升整体社会的娱乐体验方式和内容,让消费娱乐成为优秀文化教育课堂。为此应着力提升乡村夜间经济的空间布局、文化开发、景观打造、功能配套建设。

一是优化乡村夜经济空间布局,把乡村夜经济纳入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对经济空间规划、旅游发展规划、乡村振兴战略等衔接。明确各个乡村区域特色、功能布局、配套业态,找准定位,做到差异化、个性化发展。优化美丽乡村内部布局,合理规划建设夜市、农家乐、茶室、书屋、乡村舞台、乡村故事会或红色故事会等夜经济重点场所,打造风格独特的乡村夜经济集聚区。

二是探索乡村夜经济文化项目,推进休闲乡村、农家乐集聚村建设,加快乡村美食制作体验、非遗传承体验、红色革命基地、农学研会基地、创意农业体验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类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农家乐(民宿)、休闲农庄等转型升级,合理设置木屋、露营基地、房车营地等夜宿点,提供地方特色鲜明、乡土风味浓厚的住宿服务。实现“大观光”“大旅游”“大健康”的有机结合,促进人们的精神文明提升,在宁静、和谐、美丽的高质量乡土项目中,找寻内心的自己,提升自我的价值观念。

三是点亮乡村夜经济独特景观,实施乡村夜经济基础设施亮化工程,打造夜街景、装饰照明、标识指引等工作。依托乡村的自然生态资源,将夜幕背景转为风景,构建乡村地标建筑、路网交通、水系河岸、旅游景点、农舍田庄的美丽景观,打造多维度乡村夜景和沉浸式体验空间,丰富乡村业态,提升乡村夜间消费场所辨识度和吸引力。鼓励结合实际推出“梦中田野”、“星空露营”、“乡土乡愁”等项目,构建特色乡村夜间景观,提升乡村夜间经济竞争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