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俯仰天地|学通悟透人体的后天之本“脾土”

 昵称47309665 2022-06-10 发布于四川

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素问·脏气法时论》

图片
图片来自公共图片库

引言


● 天地间的脏腑

中国古代有个叫庖牺氏的部落首领,就是我们熟悉的人皇伏羲,传说他治理天下的道理是通过“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获得的:天空的日月星辰,大地的高下卑显,自然的山水鸟兽,人体的头发足耳、万物的马牛狗羊……天地人三才,庖牺氏无所不感悟,无所不思考,取类比象,最终以作八卦,以此掌握事物发展之规律,了解阴阳交感之变化

上面就是我们熟悉的
“伏羲演八卦”的故事,所推演的“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就是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先天八卦,也叫伏羲卦。与伏羲卦一同流传下来的还有这种俯仰观察、取类比象的获得知识,掌握规律的方法。

中国古代的医药学家们,借助了相关的哲学思维与认识方法,通过对天地间万物的感悟、归纳、类比,将人体五个系统据其特征,划分为了
五脏,形成了天人合一、万物感应、系统联系的人体五脏……
图片
图片来自公共图片库


● 我们的“一亩三分地”


人,生养于天地之间,依靠土地生活劳作,繁衍生息……由古至今,我们对于大地母亲的崇敬从未断绝,飘零流转的游子,总期盼着落叶归根,最終回到“母亲”的怀抱。

脾之一脏,犹如人体的大地,供养着其余脏腑,滋润着四肢百骸,是人体
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倘若把“先天之本”的肾,比做父母给予我们人生的一粒种子,那脾土就是让这粒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枝繁叶茂的
物质基础,怎样合理的认识和管理人身的土地就显得尤为重要:

01

天气要降,地气需升


我们常说:“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交合,群物皆生。”,这是万事万物能够产生的最本质的规律,通过卦象表示就是“泰——上坤地,下乾天”,安泰和谐的意思。
有些朋友可能会有所疑问,明明观察到的是“天在上,地在下”,为什么表示和谐的泰卦的反而是“地在上,天在下”,这岂不是阴阳颠倒、万物失序了嘛。

这里面就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恰是因为天在上,所以天气需要下降也正是因为地在下,所以地气需要升腾。只有这样,阴阳二气才能够交感和合,制约转化,才能够孕生万物。在上者愈向上,在下者愈向下,那阴阳二者就再也无交汇之可能,就导致了阴阳绝离,万物衰亡。

当然这不是凭空想象,自然界的佐证有很多……不知道大家见过盛夏时节的马路或者湖泊嘛?天气炎热,肉眼可见的地气与水气不断
蒸发向上。与此同时,天气凝结下降,大地也迎来了一年中降水最为丰沛的季节。可以说这是一年中阴阳交合最为充盛的时节,是自然界给我们的启示。这个季节的世界是生机勃勃的,植物是是枝繁叶茂的,我们中医叫“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万物华实”。最热最湿的时候,中医叫“长夏”,《素问·六节脏象论》解释道“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也”。这是与“”相通的季节,我们叫“脾主长”。
地气要升,脾作为人体的土,就像大地一样,脾气也有升的意思,叫“脾主升清”,当然脾本身肯定不会升,而是脾气生理性的生升,通过升清把水谷精微给肺,再通过心肺,生化气血,营养全身。脾气是人体营养最根源最本质的第一股气第一股动力,没了它,后续的营养就不可能跟得上,所以古人把脾叫做“仓廪之官”,就是管粮食的官,仓库看门大爷,我不开粮仓的大门,谁也拿不出一粒米,其他脏腑就只能喝西北风了。
图片
图片来自公共图片库

02

不龟裂,不泥泞


只有肥沃的土地,才能五谷丰登,粒粒归仓。《管子·牧民》里面有句俗语叫“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吃不饱,穿不暖,谁还和你扯什么礼义廉耻,还和你搞什么精神思考。这也侧证了古人把脾土放在一个何等重要的位置,就是掌握其余脏腑四肢百骸吃得饱不饱吃得好不好的关键问题

从古至今,人人都期盼着风调雨顺,因为这样的年景好种田,老百姓能吃得饱,吃得好,社会也能稳定的下来,其余各项工作才可以较快的发展……那最怕的,也是两种,叫
大旱大涝:大旱,土地龟裂,肯定是颗粒无收;洪涝呢?一片汪洋,情况也是亦然。所以预防、抗击旱涝灾害是我们一直要强调一个重点,人体也一样,也需要“抗旱涝”。
脾土特点我们形容叫“喜燥恶湿”,为什么呢?因为湿了就是一片泥泞,不清爽,很黏腻,就像是梅雨天我们的皮肤一样,影响毛孔呼吸,在脾土就影响升清运化。把土变成沼泽,未种的粮食无法栽种,已种的粮食不能生长,烂在了地里,所以脾土不喜欢湿。在地里是沼泽泥泞,在人体是湿重困脾,在临床表现上则就是升清运化不足导致的:精神不佳、食欲不振、四肢困重、腹胀泻泄……

相对于不喜欢湿,对立面就是喜欢干燥,当然喜欢干燥是
适当的干燥,就像人喜欢穿干衣服一样,很清爽,不喜欢湿衣服,都粘在了身上,但是不能过燥,像大旱天一样,土地都燥的龟裂开了,赤地千里,寸草不生,也不能生长什么粮食。在地里是干旱龟裂,在人体是阴虚血虚,在临床上脾胃同燥则就会:口干咽燥,心烦消瘦、胃中嘈杂不适,干呕呃逆,大便燥结等等。

所以顺应脾土的“
喜燥恶湿”很重要,我们拓展一下怎么能燥?当然是有热有火;怎么能湿?自然是有寒有湿……所以日常因为多吃熟食,多吃温热,相对减少寒凉生冷的摄入,这是对于脾土性格特点的照顾。
图片
图片来自公共图片库


● 土能运水谷,地可化精微


乡下许多土地庙的神龛两边,都写道:“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这是人们对于大地母亲生长万物、滋养万物的感恩。

关于脾胃的运化过程,《素问·经脉别论》言道:“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01

消之水谷,运以精微


脾胃作为人体的大地,受纳、腐熟着外来摄入的水谷,将其转化成为人体所需之精微,借助升清之力,与其他脏腑配合输送全身,生化气血,营养四肢百骸……完成人体内的“土生万物、地发千祥”。

《素问·玉机真藏论》说“
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一如人们对土地的供养崇敬一样,人体脏腑、四肢肌肉……对脾土也是十分尊重和依赖的。古人说李东垣是“补土派”,认为“东垣发脾胃之论使人常以调理脾胃为主后人称为医中王道”。

什么是“王道”,我浅薄的认为:以武慑人,使人畏之而屈服,叫霸道;以德服人,使人教化而信服,叫王道。我们常说
打江山守江山守得是人民的心脾土是产生、输布精微的,是“仓廪实天下安”的脏腑,好吃好喝供养着人体,吃得饱,穿的暖,自然大家满意,信服,属于“王道之法”。所以,许多疑难疾病,思路打不开,治疗没效果,不妨想想脾土,从此入手,或许能收获不少。

叶天士曾说“
王道无近功多服自有益。 ”,在日常用药的一些配伍使用方面,我们也应该以王道为主,霸道为辅,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能用率兵之将,祛除外邪;也会用治世之才,安邦定国。什么药中病即止,不可过量;什么药适宜久服,缓则建功……这些做医生的心里都需要有所谋略,一如蒲辅周老先生所言:“ 非“霸道”方不足以却邪非“王道”方难以扶正两者不可偏废。”

02

抟土造人,生化其形


传说中的女娲,为什么要用土做造人的材料?我想这跟土能生发万物是密切相关的,人体也是这样,脾作为人体的土脏,为其余各脏腑供能的同时,也支持着人体的四肢百骸……

我们说“
脾主肌肉脾主四肢”,就像是土地上生长树木一样,土地肥沃,树木自然枝干粗壮,枝繁叶茂。脾气健运,人体的摄入充足,水谷的运化适宜,一如大树的枝干一样,人体也肌肉丰满,四肢灵活。而反之,脾失健运,濡养不足,就会四肢消瘦,身体倦怠,即所谓“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一些难治的肌肉萎缩类疾病或者长期的慢性疾病:身体消瘦、四肢无力、运动受限……中焦脾土是很好的着手点,我们也说“
治痿独取阳明”。

03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脾,既是气血生化的源头,也是痰液化生的源头。我们讲“液有余,便为痰”,脾胃一方面将外来摄入的饮食水谷转化为精微,上输于肺,营养全身;另一方面将多余的水液进行代谢,下输肾与膀胱,我们将这个叫做脾土“运化水湿的功能。

究其根本“运化水湿”还是脾气的作用,是
阳气对阴液的一个统率和运导作用,如果脾气不健运,或者寒湿过重,阴伤脾阳,就会导致水液的积累和停留,出现我们前面所说的“土湿泥泞”的问题,形成各种各样的痰湿类疾病,所以我们病机十九条讲“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许多的水肿性疾病,通过燥湿、健脾、补气的方法,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04

气为血帅,脾主统血


一如脾气对于水湿的健运,对于血,脾也有统摄和控制的作用,叫做“脾主统血”。一方面,脾作为气血生化的源头,是产生气血的后天根本;另一方面“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液能在脉管中有序的通行,不在人体肆意流窜,是因为有脾气固摄与引导作用的加持,就像是放养人赶着羊儿一样,所以古人讲“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

我们前面讲过
脾主升清,这里我们又强调了脾主统血,使血液能在脉管中运行而不外溢。如果脾气虚,升清的作用减弱,统血的作用减弱,血液在体内随意渗出、沉降。就会出现各种出血的症状,临床上许多慢性出血性疾病,尤其是女性出现相关的月经过多、崩漏等等情况的虚证,“补脾摄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治疗方法。
图片
图片来自公共图片库


● 司外揣内,知常达变


上文我们讲了脾本身喜燥恶湿升清的特性;也说了它运化精微运化水湿主四肢肌肉主统血的作用。古人讲“有诸内必行于诸外”,那么我们如何通过外部的表现,来发现脾土的问题,主要在这三个方面:

01

开窍于口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这一切的前提都是要“有的吃”,我们老话也说“病从口入”,口是水谷进入人体的第一道门槛,也是配合脾胃在外部进行收纳的第一窍,《灵枢·脉度》言之“脾气通于口,脾和则胃口能知五谷也。”

口不知五谷,不欲饮食……这自然说明了脾出现了问题:如果嘴有无故发甜的现象,我们怀疑是脾经有热;嘴里比较黏腻,可能是湿邪困重;那如果吃什么都觉得寡淡,也没有食欲,那可能就是脾虚难以运化……

02

其华在唇


除了食欲和口味方面能够揣测脾胃的病变,唇色是另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特征。最明显的就是我们观察贫血的患者、气血虚弱的患者或者是有慢性消化不良的病人,他们大多唇色淡白或者唇色萎黄不荣润没光泽,一眼就能看出是个病人或者是营养不良的人。

不过目前这个润唇的口红类化妆品非常多,淡妆也好,浓妆也罢,都会轻微的抹一些,这很影响临床的观察,有时候也不一定能看到那样的真切,这也提醒我们看病最好是素颜,让医生看到病人最真实的状态。望诊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那么好用,与化妆品的这个普及化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03

在液为涎


就是嘴里的津液,它不是唾沫,是唾液里面比较清稀的那一部分,比如:你闻见了香香的味道嘴里分泌的清液、你看到喜欢的食物嘴角流出的哈喇子、你睡觉做美梦的时候嘴边不由自主流出的液体……这都可以称为“涎”,它可以保护和滋润口腔,在我们吃东西的时候有利于食物的咀嚼和消化。我们中医讲“涎出于脾而溢于胃”,是脾胃津液充足,运化通畅的表现。
如果经常的不自觉的流涎,我们就要考虑脾气对津液的运化固摄作用是不是有所减弱,会不会有脾气虚;那如果口干舌燥呢,我们就要考虑会不会有脾阴虚胃热等等……
图片
图片来自公共图片库


●四季脾旺不受邪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

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01

未病先防,顺势而为


上面是《金匮要略》第1篇中非常重要的一段对话,反应了我们常说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病防复。”,这是中医非常重要的一个治疗的思路,也是我们常喟叹的“渴而凿井,斗而铸锥,不易晚乎!”的警醒。

只要出现了疾病,不管能不能治好,病人始终是最受罪的,因为正邪相争的战场是在一个活生生的人的身体中。能防患于未然自然是最好的选择,无论是从治疗成本还是病人的损伤情况来讲,所以中医讲究的大多不是对抗、硬拼,而是驱逐、引导。所谓“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要学会借势而行,因势利导。

02

重视脾土,守好粮仓


我们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脾作为仓廪之官,是为其它脏腑生产精微的后天之本。“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所有脏腑的正气都有赖于脾气的旺盛,所以我们说脾气旺,对邪气的引导也罢、祛除也罢、对抗也罢……才能有的放矢。

那我们说脾胃它本身就像粮仓一样,喜燥恶湿,不能过于潮湿,让粮食烂在粮仓里,所以一些寒性的、阴性的、水湿过重的、甘甜油腻的……食物对于许多脾虚的病人或者想要健脾养生的常人,就要格外的注意

我们经常开玩笑说,中国的直男最常见的关心的就是“
多喝热”,这其实是老祖宗留给直男的智慧。有过相关经验的人应该就能知道热水是比较解渴的,而凉水下口清快,但是解渴之力不足。因为热水的热本身就有一股阳气蕴含在阴水之中,能够有利于脾阳对水的运输,完成对各个部位的濡养;凉水则不然,喝下去只图一时的爽快,其实会对脾阳造成损伤,会对一些湿气造成累积。水一直加热,就成了气飘走了,而水一直寒凉,就变成了冰就凝固了……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03

做好情绪的管理


我们说“脾藏意,在志为思”。

“意”。《灵枢·本神》说:“心有所忆谓之意”,其实就是心对于外界的一些回忆、意念的反应与存储,最直观的就比如说有的人记忆力强、过目不忘、思维敏捷;有的人记忆力弱、转瞬即忘、反应迟钝。这都是“意”的一个表现,而这个表现有一个物质的寄托者,就是脾,就是脾气所运化出来的气血,只有气血充盈了我们才能够记忆力强悍,思路清晰,意念丰富……这提示我们一定要能吃与会吃,才能获得充足的功能。所以表面是吃,实则是意,就像父母老说的:孩子的营养得跟得上呀!

“思”。我们常说“茶不思,饭不想”,心里有牵挂和思念的事情,往往是没有胃口的,心里所思的大石头落地之后,许多人会经常感受到饥饿,或者想起自己还没有吃东西;那反过头来,每天饿着肚子的人是不可能去搞好什么思想上的外化或者是科学研究的,还是前面说的“仓廪实而知礼节”、“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过度的思虑会伤脾,脾气充足会有利于安心思考脾气的不足就会导致头晕目眩,不耐思虑等等。我们调侃某人“吃饱了撑的,吃饱了撑的!”,也确实也只有吃饱了,才会把多余精力用在不该用的地方,吃都吃不饱,哪有那个闲心思。但是这也提醒我们注意,在物质条件改善的今天,精神疾病更要引起重视。因为身体上没有了饥饿等等的牵绊,思虑的事情就会更多、更杂、更细致,情志疾病就会日益增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