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其实就是认识证,获取证的一个手段。虽然前贤有“医家据脉定症,是期人之论也”《笔花医镜》清·蒋涵暾。“以病求脉尚可,以脉求病实难”《续辨证录》清·赵海仙。徐灵胎说:虚实之要,莫逃于脉。但脉学是临床诊断很重要的一门课,要想学好,必须熟背28脉脉象及其主病。如果连起码的这入门之纲脉脉象都不烂熟于心,只顾采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盲目临床,是徒劳的,是装模作样给别人看,也是自己欺骗自己。 元代名医滑伯仁主张沉、浮、迟、数、虚、实、大、缓八脉统领各脉。清代张石顽将脉分为32脉,为最细。李时珍分27脉。陈修园分为28脉。延至现今中医大学教材任为28脉。而《伤寒论》分脉为阴阳两大类:浮数滑动为阳脉。沉涩弱弦微是阴脉。 脉学要点:浮沉→定表里 迟数→定寒热 强弱→虚实 四时脉象:春脉→肝脉弦 夏脉→心脉大 秋脉→肺脉浮 冬脉→肾脉沉 01、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沉行筯骨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02、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脉惟从肉上行,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03、迟脉:迟脉慢,一息三,脉来很慢牢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04、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表里别,心肾之火不同治。 05、虚脉:虚脉形,全无力,浮大松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暑,气虚正亏身无力。 06、实脉:实脉形,大又长,三指之下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07、滑脉:滑脉行,实难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疑有胎。 08、涩脉:涩脉状,刮竹形,往来坚涩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19、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盛去衰悠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翻治颇难。 10、微脉:微如丝,按若无,微乃阳弱细阴弱,五劳六极诸病虚,疾病缠绕久难躲。 11、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12、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似轻风,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诊。 13、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惊悸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14、弱脉:弱脉形,沉细柔,如棉在水无力浮,阳气衰微精血亏,老老犹可少壮愁。 15、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乃心肾主实热,长大急硬热势罪。 16、短脉:两头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是因真元气多亏。 17、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浮大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18、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直长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有轻重。 19、散脉:散脉候,散漫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散居两尺魂欲断。 20、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七情劳损气血亏,湿邪泄精阴脱见。 21、伏脉:伏脉状,深处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22、动脉:动脉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园,动脉为病痛与惊,少阴动显妊子焉。 23、革脉:革浮取,脉绷急,革脉形如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亏或梦遗。 24、牢脉:牢沉取,脉坚强,牢形实大合弦长,积聚内结寒疝痛,奔豚痃癖气为殃。 25、促脉:促脉数,时一止,似马急行突失蹄,三焦火盛亡津液,喘嗽狂斑毒最急。 26、结脉:结脉缓,不定时,脉来缓慢不规律,疝瘕老痰痈肿盛,情志不遂也顾虑。 27、代脉:代脉止,不能还,良久复来是真传,久病见代病难医,怀胎生兮痫者安。 28、疾脉:疾脉来,躁而急,呼吸之间七八至,阳热极盛阴将竭,号脉离经魂将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