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联盟★散文』山水无语觅知音

 施云南 2022-06-10 发布于上海
『联盟★散文』山水无语觅知音 我时常会想起这样的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才是知音呢?一个真正懂得你的人,他就是你的知音。是的,或许,这就是答案吧,然而,这答案虽然简单,却蕴含着无穷的禅机。最关键的,就在于“真正”这两个字,何为“真正”呢,究竟要怎样做,才能称为真正读懂一个人呢?
   或许,伯牙和子期给我们做了很好的一个榜样吧。“至音不合众听,故伯牙绝琴”,伯牙这一生,只等到了钟子期这一个知音,子期听懂了伯牙的琴声,他听出了高山流水的韵味。由此可见,这知音,还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啊。当钟子期逝去之后,虽然高山与流水皆在,明月并清风俱存,然而,昔时的那具古琴,而今却再也弹不出往日的神韵,弦上只抖落下些许岁月的沧桑。于是,在树下端坐的伯牙,只能等待啊,等待,他的知音已经化作了翔于九天的鹤仙,只剩下他苍苍的白发,此时的伯牙,终于心与琴俱化。
   事实就是这样,真正的阳春白雪,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听得了的,所以,与其对牛弹琴,为那些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们鼓琴,倒还不如将琴摔断,一了百了呢。
   不知怎地,从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中,我突然联想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人与人之间的知音不管怎样还算是好找的,可是山水呢,山水美景又如何寻找属于它们的知音呢。正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莫非,这仁者和智者,就是山水的知音吗?只可惜,山水无语,这样的问题,要想询问山水,从它们口中得到答案,恐怕是不可能的吧。
   想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这样的一个名词,“隐士”,那些隐居在山水之中的人,是不是山水的知音呢?从表面上看的话,还真是很有道理呢,比如说,那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应该就是其中的代表吧。在南山脚下,他怀着一颗“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心,淡然地看着云卷云舒,听着阶上滴水,过着归隐田园的生活。他应该算是南山的知音吧。
   只可惜,恐怕这种闲适和淡雅的生活,只不过是陶渊明对于自己内心的安慰而已,这种隐居的生活,与其说是清雅,不如说是清淡,更不如说是清贫、清苦。要不然的话,他也不会面对“田园将芜”的凄惨场景,发出“惆怅而独悲”的感叹了啊。隐居,其实只是他无可奈何的选择,要不是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他恐怕还好好地当自己的官呢,又如何能想到,享受这所谓的田园乐趣呢。
   这也怨不得陶渊明,对于中国文人来说,自古讲究的就是“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他们最想做的事情,无非就是靠着半本论语治天下。他们崇尚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生活境界,所谓的隐居,只不过是“穷”时保持内心澄明的一种手段而已,如果能够成为凌烟阁上的功臣,他们恐怕就会放弃当终南山上的隐士的。
   甚至还有很多伪隐士,他们之所以选择隐居,只是为了好借着隐者这个名头,让君王能够知道自己是一个隐居的高人,这样的话,获取高官厚禄,就更容易一些了。世上本没有路,走这条路的人一多,这世上就踩出了一条路,这条路叫做终南捷径。相当多的人,其实都是伪隐士,他们窝在深山里,只是在等待加官进爵的机会,所以,除了少数人以外,绝大多数的隐士,都算不上是山水真正的知音。对于他们来说,山水,只是他们的暂时聚居地,他们谋取功名利禄的地方而已。
   我曾经听人说,樵夫和渔夫是山水的知音,因为他们心无旁骛,只管专心砍柴、捕鱼,心中没有争名夺利之心在那里作祟,所以,当他们欣赏山水的时候,他们欣赏的是山水本身的美。这话也对,也不对。没错,和那些隐士相比的话,渔樵之人,自然是少了几分功利之心,但是,也不能说,他们对这山水,就是无所求的吧。
   樵夫和渔夫,他们专注于砍柴、捕鱼,而且,他们往往只专注于砍柴、捕鱼而已,他们并不会着意欣赏那山水美景。山水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一个上班的地点而已,就好像对于城市里的上班族而言,他们不会去过多注意办公室里的摆设一样。樵夫从山上获得柴草,渔夫从江中捕得鱼虾,他们的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到集市上去换取钱粮。他们对于山山水水,都是有所求的。
   更何况,一些衣食无忧的无聊文人,将渔樵之人,想象得很惬意,可实际上呢,渔樵之人的生活,却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轻松惬意。砍柴捕鱼的目的是什么啊,还不是为了谋得“身上衣裳口中食”吗?樵夫和渔夫与悠闲的士人不一样,他们更多惦记的是家中那些嗷嗷待哺,等着他换取食物回去的家人,他们哪里会有闲情雅致,去欣赏山水呢?
   而且,每一口食物,得来都不容易啊,想想“独钓寒江雪”的场景吧,明知道天寒地冻,鱼儿都沉在水底,很难寻觅到,可那“孤舟蓑笠翁”还是要坚持出门,这样的日子,不好挨啊。更不要说“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样的场景,是多么惊心动魄啊,随时都有可能把自己喂了鱼虾啊,在这样的境遇下,还有什么心思,去欣赏山水呢?
   如此看来,这渔人和樵夫,也算不得是山水的知音啊。山水对于他们来说,也只是一个谋生存的地方罢了。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算是山水的知音呢?钟子期因为听懂了俞伯牙的琴声而被我们称为知音,那么山水呢,又有谁能懂得山水的秘密呢?
   一片土地上,能耸立起几座高山;一座山中,究竟隐藏着多少泉水,一棵树里头,究竟躲藏着多少归鸟,这样的问题,没有人能够回答得出来。只有一声鸟鸣,道破了天机,“鸟鸣山更幽”,莫非,只有飞鸟,才算是山水的知音吗?莫非,这一切,都与人类无关?
   突然,我想起了一个人,一个叫徐霞客的人,“曾有霞仙居北坨,依然虹影卧南旸”,徐霞客,用自己的两条腿,丈量了中国的大片山水,或许,他是知道山水最多秘密的人吧。
   徐霞客十九岁那年,父亲去世,但是母亲尚在,他遵循“父母在,不远游”的儒家思想,虽然很想走遍名山大川,却没有马上动身。徐霞客的老母亲,是个深明大义的人,她鼓励儿子,让他出外游历,增广见识,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个母亲,才有了徐霞客这样一个与山水最为接近的人。
   据说,他整理写下的游记有二百四十多万字,但是,绝大多数都散失了,只余下了四十多万字,被我们称为《徐霞客游记》。
   他伴着清风明月,伴着云雾朝霞,不畏豺狼虎豹,渴了,就掬起清澈的山泉水来解渴,饿了,就摘下树上的野果来充饥。一生之中,从二十二岁开始,走到了五十六岁,足迹遍布江苏、安徽、浙江、山东、云南、贵州等十六个省。
   普通的文人,也大多喜欢游历,他们认为那的确是能够增长见识的,可是,对于那些庸碌之人来说,旅游,只不过是排遣郁闷,抒发胸臆的一种方式而已,他们的游览,只是为了让自己高兴。当然,闲来有空的时候,他们也会写两篇游记,写几首诗歌,但是,那都是浮光掠影,点到而止的,以抒发自己的感情为主,赞美了一下大好河山之后,他们旋即又钻回到自己的书斋里去,继续做自己的“寻章摘句老雕虫”了。这样的文人,自然不能算是山水的知音。
   可是,徐霞客就不一样了,他是一个真正的旅行家,他的旅行,不光只是为了让自己在大自然中陶冶一下情操而已,他是将旅行,当成一项事业来做的。所以,他乐此不疲地探索着关于山水的奥秘,追寻着那些亘古就已经存在的山水的秘密。
   古往今来,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喜欢描写山的高峻或秀美,可是,又有谁能说得清,那些“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崇山峻岭,究竟为什么会呈现出如此丰富多彩的姿态呢?在那些坚硬的岩石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呢?徐霞客和一般的文人不一样,他仔细地倾听着每一块岩石的絮语,终于分辨出了,那些岩石,也和人类一样,有着不同的种族。他对于石灰岩地貌进行了着重的研究,走遍了一百多个石灰岩洞,靠目测勘测桂林七星岩那十几个岩洞的情况,即使是在病中,还在观察自己带回来的岩石标本,临死前手中还紧紧握着石头。或许,对于山石来说,徐霞客应该算是一个知音了吧,还有谁,能够像他这样,说得出每块石头的名字,讲得出每块石头的成因呢?
   再说说水吧,战国时期的一部地理书《禹贡》中,有“岷江导江”的说法,于是,几乎所有的后世之人,都沿用这一说法,认为岷江是长江的源头,可是,在倾听了大自然的声音后,徐霞客对此产生了怀疑,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他带着这个疑问,“北历三秦,南极五岭,西出石门金沙”,一寸一寸地搜索,终于被他发现,发源于昆仑山南麓的金沙江,比岷江长出了足足一千多里,所以,金沙江才是长江的源头。在寻找长江源头的考察中,徐霞客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直到现当代,人们才沿着徐霞客当年走过的足迹,找到了长江的正源,是唐古拉山上的沱沱河。由此可见,对于水,徐霞客也算得上是一个知心人了。
   当然,在中国历史上,像徐霞客一样漫游全国的人,并不在少数。比如,长春真人丘处机曾经将自己西行途中的所见所闻都记录了下来,写了一部《长春真人西游记》。无独有偶,除了这位道家的高人,佛家也有这样的能人,唐玄奘曾作《大唐西域记》。不过,这两部著作,虽然也都对山川有所涉及,但是更多的还是以讲述各地的风土人情为主。更何况,这两位,和徐霞客不一样,并没有将全部心思都放在了游历山川之上,一个为了晋见成吉思汗,一个为了求取真经,更多都是为了自己的宗教目的,而并非全心全意寄情于山水之间啊。只有徐霞客,他对山水并无所求,只是一心一意,想探索山水的秘密。
   既然世人都说,知音难寻,那么,要当山水的知音,自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够有徐霞客这样的一个知音,也算是山水之福了。
  
   我问山水,徐霞客能不能算是你的知音呢?山水无语,只有山风在呼啦啦地吹着。我问山水,在徐霞客之后,还有谁是你的知音呢?山水还是无语,只有大河在汤汤地流着。我问山水,从今天开始,我能不能当你的知音呢?山水依然无语,只有山雀在啾啾地鸣叫。
   我知道,对于我这样的一个城市中长大的孩子来说,要想成为山水的知音,还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我必须从这钢筋水泥的森林中走出去,走入山水之中去。“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口,自然是不能吃出一个胖子来的,徐霞客也不是一开始就走遍了大江南北的,于是,我试探性地像他那样,迈出了我的第一步。
   只是这一步,我就付出了代价。那是一个盛夏的清晨,我打算攀上山顶,去观赏日出的壮景。对于爬山,我没有一点经验,竟然光脚穿了一双凉鞋。石阶上苔痕青青,虽然野趣无穷,可同时也湿滑无比,让我饱受其苦,举步维艰。一块尖利的石子,划破了我的脚趾。鲜血顿时涌了出来。没有办法,我只能坐在路边休息,幸好随身带了创可贴,简单的包扎之后,我犹豫了,前方的路更加艰险,到底是原路退回,还是迎难而上呢。
   看来,要倾听大山的声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当代的徐霞客,也不是那么好当的。眼前的这座小山,我尚且无法攻克,又如何向那些名山大川发起挑战呢。
   想当日,徐霞客年仅二十八岁,在攀登雁荡山的时候,想起古书中说,在雁荡山顶上有个大湖,便决定上去看看,快到山顶的时候,前方出现了一个悬崖,眼看前路断绝,他却并没有退缩,用绳子拴着自己悬空而下,经历了千难万险,终于到达了峰顶。
   相比徐霞客,我今日登山的条件真是好得多了,不仅有人工开辟的石阶可以拾阶而上,而且旁边还有铁索拦护,保护我的安全。既然如此,又如何能退缩呢?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心中默默念叨着这些句子,一步一步,继续向上爬。
   终于到达了峰顶,可是,想看日出,已经不可能了,太阳早就升起来了。虽然错过了日出,但是,我却并不后悔,我与大山,终于有了如此亲密的接触,我甚至还将我的血,沾染在这座山的石头上,这样做的话,是不是就能将我的血脉,和大山融在一起了呢?
   站在大山顶上,我侧耳倾听,耳朵里都是山风拂过的声音,那是大山在对我说话吗,可惜,我现在还听不懂,但是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听懂的。
   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可是,我在下山的时候,却一点都没有觉得困难,脚趾头也早就不痛了。于是,我便低头去看那些山路旁的野花,五彩缤纷的花儿,让我心花怒放。这时候,我突然注意到,在路旁,有一泓清泉,正欢快地流着,发出淙淙的声响。哈,莫非,这又是山水在对我说话?我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去听它说些什么。
   听人说,山中的泉水是不能随便喝的,喝了会肚子痛的。但是,我却顾不得了,看见了这山泉,忍不住弯下腰来,用双手掬起清泉,喝了一口,甘甜的泉水,让我顿时觉得神清气爽。其实,我并不口渴,我只是想感觉一下,用手插入寒泉中的那种透凉的感觉。当我的手与清冷的泉水接触到的时候,我觉得我的内心也变得一片空灵了呢,“一片冰心在玉壶”,莫非,这句诗所说的,就是这样的感觉吗?不知怎的,我竟然会想起这样的一句诗来,在这一瞬间,我觉得我仿佛成为了这泉水的知音了。或许,泉水喝进了我的肚子里,就会融入我的血脉,和我融合在一起了呢。
   我知道,要成为山水的知音,不是这么容易就能够做到的,我如今所做的,真的只是第一步而已。可能,我最终还是无法像徐霞客一样,走遍每一座大山,跨过每一条河流,但是,我每和山水做一次亲密接触,都会投入我全部的情感,尽最大的努力,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如果这样的话,不知道,山水能否接受我,做它的一个知音呢? 『联盟★散文』山水无语觅知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