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苑★散文】征伐的代价 ——说说中国古代描写战争的诗歌

 施云南 2022-06-10 发布于上海
【文苑★散文】征伐的代价 ;战争,这是一个很残忍的话题,可是虽然如此,千百年来,各种各样的战争还是层出不穷,从来都没有停息过,人们一方面厌恶战争,控诉着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不幸,可是,另一方面,却又总有一些人,为着各种各样的目的,挑起战争。所以,爱因斯坦说:“只要有人类就会有战争。”为了争夺粮食、人口、地盘、各种资源,人们以各种各样的名目,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征伐,可以这么说,战争这件事情,在人类诞生以来,就已经出现了,而随着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战争的手段也在逐渐升级,造成的代价,自然也就越来越大,饿殍遍野、家园损毁、城池倾覆、血流成河,人们流离失所、骨肉分离……这一切,都是战争带给我们的。
   所幸,中华民族,向来就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我们从不主动对外挑起战争,尤其是从来都不会主动挑起那些非正义的战争,因为,中华民族的祖先,是早慧的,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发现了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远远大于收益。所以,很多智者先哲,都用自己的如椽巨笔,对于那些不义的战争,表示了强烈的愤慨和猛烈的攻击。
   比如说孟子吧,这个一向崇尚王道,反对霸道的儒家先哲,就曾经提出:“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从上面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那些主动挑起战争的人,可以说是深恶痛绝的,他甚至还提出了“故善战者服上刑”这样的观点。而墨子呢,和孟子相比起来,他的观点则更为系统,形成了具有墨家特色的理论,他将自己的思想写入了《非攻》,详细地描述了战争的残忍,并且将挑起战争者那掠夺的行径,欺骗的嘴脸全部揭露了出来。他不仅大声疾呼要停止战争,而且还身体力行,为停止战争而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传说中,他与鲁班的那一次著名的论战,便是墨家非攻思想的主要体现。
   除了这些伟大哲人的深邃思想以外,其实,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也有大量反映战争场面,控诉战争罪恶的诗篇,它们无不例外,都渗透着人们的血和泪。
  
   一场战争要掀动起来的话,首先恐怕就是要先进行战争的准备了。如果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一场被迫揭竿而起,或者是被迫抵御强敌入侵的战争的话,那么,准备战争的士兵,恐怕还有一种同仇敌忾的情绪,还能够舍得捐生死、抛头颅,因为,他们所面临的战争,并不是他们挑起的,而是无可奈何之下的被迫之举。这时候,他们的感受,或许就好像是《诗经》的《无衣》中所说的那样:“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正所谓“哀兵必胜”,这样的战争,或许还能够一试。
   可是,怕只怕,这场战争本身就是非正义的,或者是连年的征战,已经将人们折磨得痛苦不堪,在这种情况下,恐怕就算征募到了士兵,也是怨夫多于勇士吧。如此的战争,还没有开始打,就已经在气焰上输了一城了啊。大诗人杜甫,就善于描写这样的场景,杜甫的诗歌被人们成为是“诗史”,也就是说,他是怀着极其严肃的态度,以春秋笔法来将自己眼中所见、心中所感,描写到诗歌中的。这些,我们从他的“三吏三别”中,就能够看到端倪。
   就拿杜甫的《兵车行》来说吧,就反映了一场人们并不想进行的战争是怎样准备起来的。“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这反映的是一个送行的场面,在这样的一个车马喧腾的场景中,勇士们已经准备好了一切,佩戴好了弓箭,就打算奔赴沙场了。他们的父母、妻子、儿女纷纷前来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是一个何等惨烈的场景啊,杜甫在这首诗中,更多的并不是描写战争的惨烈,而是将大量的笔墨用来描写送别的场面,相比描写血染疆场的壮烈场面,对这样的离别场景进行描述,则显得更为凄惨,给人一种痛彻心扉的感觉。
   不仅如此,杜甫还通过描写“道旁过者”与征人之间的对话,从一个普通战士的角度来看待这场战争,指出了对于普通士兵来说,他们早就已经厌倦了这样无休止的战争,“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这是对战争赤裸裸的控诉啊。更何况,这并不是什么保家卫国的战争,并不是一场非打不可的战争啊。是什么使得“边庭流血成海水”,不因为别的,只因为“武皇开边意未已”。对于当时的皇帝而言,为了显示自己的文治武功,显示自己开拓疆土的万世功勋,他发动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但是,在他那赫赫声名的背后,是老百姓的血汗啊。“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有谁想要离开自己的家乡,离开自己的父母,开始一场永无止境的征战和杀戮呢?在《木兰诗》中,那位“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女英雄花木兰,她在准备应征的时候,雷厉风行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不仅如此,她和父母的诀别也是异常干脆的,“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然而,殊不知,在此之前,她也曾伤心叹息啊,她是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才来准备参加这场战斗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纵使是花木兰这样的女中豪杰,也会忍不住发出一声喟叹呢。
  
   接下来,便是对于具体战争的描写了。不可否认的是,在描写战争的诗歌中,也有一些豪情天纵、壮怀激烈的作品,在这些诗歌中,诗人们赞颂了将士们的英勇,歌颂了斗士们视死如归的勇气和奋勇杀敌的精神。比如说,在王昌龄的《从军行》中,诗人先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壮阔、苍茫的战争场面,“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在这样的一片辽阔的天地中,是的确能够让人产生一种想要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的,所以诗人才会在接下来写上“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样的句子,以此来表现英雄的豪情和气概。
   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无论是气贯长虹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还是“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中的神勇将军,又或者是“四连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中的壮烈场景,都的确是能够使人感叹的。
   然而,除了这样的诗句以外,却还有更多的诗句,它们所描写的,却不单单是壮烈而已,而是悲壮,甚至可以说是惨烈了,而且,这样的诗句,那数量,绝对是不少的。
   别的且不去说它,就拿屈原来说吧,这位怀着兰蕙之心,一心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当他在泽畔行吟的时候,除了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或者是向老天爷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以外,其实,他还曾经用他那简单直白的白描笔法,反映过战场的惨烈,那便是《国殇》中的场景。“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这样的句子,是足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的,他将赤裸裸的残酷战争场面,不夸张,也不掩饰地展现在了人们的面前,于是,所以看见这诗歌的人,仿佛眼睛中都蒙上了一层水雾,心底深处都涌上了一份感怀。
   朱元璋曾经说过“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朱元璋,这位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出身贫寒,为了反抗元朝政府暴虐的统治而揭竿而起,自然可以算得上是戎马驰骋的了。然而,我却不喜欢他这首诗歌中的调调,仿佛是在享受着战争一般,难道惨烈的战争场面,也是能够如同儿戏一般的吗?或许,在那个时候,朱元璋已经早就成了气候,一统江山,登基称帝,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所以,他大可享受一番“南北驱驰报主情”的尊崇和荣耀,却已然忘记了,究竟是谁在替他南北驱驰,舍生忘死的呢?
   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曹操的《蒿里行》,汉魏年间,天下混战,黄巾起义刚刚平复,另一场更大规模的军阀混战又已经展开了。董卓趁机鸠占鹊巢,他率军攻打进入了都城洛阳,废掉了少帝,立了陈留王为皇帝,而自己呢,则当相国,独揽朝政。董卓的专权是十分暴虐的,所以,自然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大家推举袁绍为盟主,开展了起兵讨伐董卓的行动。曹操,作为奋威将军,也是讨董大军中的一员。
   按理说,这应该是一场正义之战吧,可是,没想到,各家盟军却又各怀鬼胎,都想着自己的利益,所以竟然无人敢率先与董卓交锋。这时候,曹操却挺身而出,独自带领三千兵马在荥阳应战董卓的手下将领,却无奈孤掌难鸣,最终败退。《蒿里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它可以算得上是“汉末实录”,道出了战争的真实场景,“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战争之残忍,是所有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所无法想象到的,即使是曹操这样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远大理想的一代枭雄,也会被战争的惨烈而震撼,而垂下两滴英雄沧桑之泪。
   当然,能够产生这种感情的,只能是心怀百姓,以天下苍生的幸福为己任的真英雄,真豪杰,对于那些只知道穷兵黩武、劳命伤财的人来说,他们是感受不到的。
  
   等到了一场战争结束之后,等待着人们的又是什么呢?如果这场战争胜利了,能够凯旋回朝的话,自然是风光无限的,就好像刘邦在《大风歌》中感慨的那样“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可是,即使是一场胜利的战争,也未免有伤亡啊,不仅是失败的这一方死伤惨重,就连胜利的一方,也难免损兵折将啊。都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是行军打仗的最高境界,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又能有几人呢。“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与世长辞的英雄们,他们的英雄形象,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对于战争的失败方而言,自然就比较惨烈了,面对他们的,将是永无休止的国仇家恨,黍离之悲。有的人,怀着楚囚之痛,日日感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的人,怀着壮志未酬之心,在人生的最后阶段,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但是,不管是何种表现,何种态度,“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现实,是已经无法改变了呢。
   其实,不管是一场胜利的战争,还是一场失败的战争,对于战争双方来说,都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啊。在《乐府诗集》中,有一首《战城南》,就反映了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之后,战场之上那惨烈的场景。“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光是这第一句,就足以让人感到悲怆了。试想一下,战士们驰骋疆场,保家卫国,为国捐躯,可是,死后却连安葬他们的人也没有,竟然抛尸荒野,渐渐腐烂,成为了乌鸦口中的食物。“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战争结束之后的战场,是多么安静啊,简直可以说是死寂一片了,再也没有战鼓的轰鸣,再也没有怒吼的厮杀,一切都已经随着战争的结束而烟消云散了,只有幸存的战马,还在战场上徘徊,寻找着他们曾经的主人。看见这样的情景,又怎能不叫人伤心垂泪呢。
   死者已矣,可就算是那些活着的人,又能好到哪里去呢?“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说起来就好像是一个传奇故事一般,十五岁参军,直到八十岁才能够得归故里,然而,对于这位老兵来说,他已经算是幸运的了,因为,他已经有不知道多少的战友,在战争中抛尸荒野,客死他乡。
   然而,其实他又是相当不幸的,“陟彼崔嵬,我马虺隤”,历经了千辛万苦,回到家中,看见的又是怎样的场景啊,他的家中,已经没有任何的幸存者了,“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到处都是高高低低的坟墓,哪里还有半点家的气息呢?历经千辛万苦的老兵,按理说,他的心也应该已经早就坚强如铁了啊,可是,最后的那一句“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却明明白白地告诉了大家,纵使是已然心硬如铁,看到了这样的场景,那眼泪,也已然是止不住了啊。
   对于行军打仗的士兵是如此,那么,对于那些普通的老百姓,又是如何呢,虽然说,他们并没有亲自出现在战场搏杀,但是,战争的残酷,还是无可避免地波及到了他们的身上啊。可以这么说,在一场战争中,没有幸存者,每一个人,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王粲曾经在《七哀诗》中,这样描写过,“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还不光光只是这样,“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诗人看见了一个妇人,将自己的孩子丢弃在了路边,都说母子连心,可是,此时的母亲,听见了孩子哭泣的声音,虽然泪流满面,却还是没有回头。因为她知道,如果带着这个孩子,迟早有一天,母子两人都会一起饿死的,倒还不如丢弃在草丛里,说不定还能够遇到一个好心人,带给孩子一线生机。“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这样的场景,比荒野白骨的场景,更能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战争始终都是残酷的,那茫茫的平沙浅草,道尽几度兴亡史,说尽千古英雄事,纵使侠义少年,有心扫沙场,击楫中流,却无奈,等待他们的,只有空怅望,独徘徊。有人喜欢战争的壮烈,渴望在战争的血与火中磨练自己,杀敌报国,建立不朽的功勋,但是,也有人看见了战争的残忍,道出了“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这样的句子。
   说实话,在一场战争中,究竟是谁胜谁败,谁输谁赢,这根本就不重要,惨烈的战争中,没有真正的赢家,一定要说的话,那就是双方都输了,赢的,只有“战争”本身。所以《六韬》中有这样几句话:“圣人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热爱和平的人,永远应该牢记这一古训。征伐,即使胜利,也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啊。 【文苑★散文】征伐的代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