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苑★散文】天地悠悠陈子昂

 施云南 2022-06-10 发布于上海
【文苑★散文】天地悠悠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怅然而涕下。”如果我们只是坐在窗明几净的屋子里,耳朵里听着柔和的音乐,欣赏着窗外的鲜花绽放,流莺翩然,我们是不可能读懂这首诗的;如果我们正处在花样年华,享受着美食佳肴,和知己之人谈天说地,我们是不能够理解这首诗的。不对知音,不可弹琴,不真正了解诗人陈子昂,不理解他的那种怀才不遇,寂寞怅然的情绪,不处在和诗人同样的悲壮苍凉的气氛之下,是不可能理解陈子昂诗中的深意的。
   要读懂陈子昂的这首《登幽州台歌》,我们首先要了解的,便是陈子昂创作这首诗时候的生活背景。
   说实话,陈子昂的儿时生活,应该说还是非常幸福的,才华横溢的陈子昂,出生在一个富贵人家。家庭的富裕,使得他养成了轻财好施、慷慨任侠的习惯,每日里不是“烹羊宰牛且为乐”,便是“千金散尽还复来”。
   二十四岁的时候,他进士及第,从此开始进入仕途。只可惜,进入仕途之后,他的一生,便没有那么顺利了。陈子昂在朝为官的时候,正好是武则天当政的时候,作为一个朝廷的官员,他还是十分称职的,总是敢于直言不讳,所以,自然得罪了很多当时的权贵,尤其是得罪了武三思。因此上,他的仕途,便开始变得坎坎坷坷的了。
   当时,镇守松藩的李尽忠叛乱,于是,西北的契丹便趁机举兵南侵,并且迅速地占领了幽州、冀州和营州。武则天便派武攸宜率兵讨伐,当时,陈子昂正好在武攸宜的幕府当官,便随军出征。武攸宜也是一个武家子弟,而且,是一个彻彻底底的草包,不仅年轻气盛,而且少谋略,遇事轻率,根本就不懂得军事方面的事情。陈子昂给他提了很多建议,可是,这个武攸宜就是不采纳,非则如此,还贬了陈子昂的官,将他降为军曹。
   在遭受到了如此多的挫折之后,陈子昂登上了幽州台,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幽州属于燕赵之地,燕赵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而幽州台,也被称为蓟州楼,或者是黄金台,关于这座台,还有一个感人的传说故事。
   想当年,燕昭王想要富国强兵,他想到了,要想要国家强盛,最关键的便是要招纳天下英才,于是,他便向郭隗请教要如何招纳贤士。郭隗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让他建造一座黄金台,并师事他。燕昭王很不解,便问郭隗这是为什么。郭隗回答说,自己虽然不是人才,但是,如果天下间的奇人异士见他都能受到这样的礼遇,那么自然就都会来投奔燕国的。燕昭王是个有道的明君,于是便采纳了郭隗的主意,果然,那些有才之人,都纷纷到燕国来,燕国终于变得强大起来。
   我们可以想象到,当陈子昂在经历了一切的不幸之后,站到幽州台上,看着眼前苍茫辽阔的大地,想起了当年燕昭王和郭隗的故事,再联想起自己的坎坷遭遇,眼看自己的报国宏愿就要成为泡影,他的那种遗世独立的落寞情怀,自然而然地就喷涌了出来。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只可惜,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斯人已逝,像燕昭王这样的有道明君,早就已经作古,陈子昂是已经遇不到了,“前不见古人”,而后世呢,后代的明主,又要等到什么时候呢,“后不见来者”,在这种情况下,他四顾茫茫,上下求索,不知道自己的路究竟在哪里,前途究竟是光明,还是黑暗,这又如何能不让他觉得“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呢。
   其实,陈子昂在幽州台上,想了很多很多的东西,并不仅仅只是燕昭王的故事。幽州台,这个足以让人俯仰古今,眺望天地,思绪如潮的地方,令得陈子昂感慨万千,除了燕昭王和郭隗以外,还想起了广成子和轩辕台,“仗义下齐城”的乐生,“匕首赠千金”的燕太子,“伏剑诚已矣”的田光先生,能够窥视到天地奥秘的邹衍等人,他还将自己所想象到的这些人物,全都写进了《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中,用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孤独苦闷的情感。
  
   在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我们感受到了陈子昂的悲愤之情。造化弄人,想当年,陈子昂也曾经是一个意气风发,豪情壮志的青年啊,年轻的时候,“少年不识愁滋味”,他也曾拔剑起舞,任侠使气,“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开始读书之后,他又显示出了自己那过人的才华,年纪轻轻才二十四岁,便已经得中进士,并且被武则天赏识,成为麟台正字,后来又升为右拾遗。
   当年,他还曾经有一段传奇故事,那时候,长安城的达官贵人实在是太多了,如同过江之鲫一般,就算有过人的才华,可是,在这人堆之中,又要如何吸引人们的眼球呢。于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陈子昂便做了一件豪放到了极点的事情,比“貂裘换酒”还要了不起,还要让人惊讶。陈子昂花费了百万巨资的天价,购买了一张琴,然后,便邀请众人到他的家中去听琴,可是,当人们都到齐之后,他拿出琴来,非但没有弹奏,反而还当众将琴给摔碎了。眼见得如此一张天价的琴就这样摔得粉碎,四座一片哗然,在所有人的震惊中,陈子昂告诉大家说,自己有文百轴,不为人知,弹琴是乐工的事情,哪里值得去留心。于是,便将自己早就准备好的诗文拿出来给大家看。这样的举动,就算搁在现在,也足以让人感到惊诧了,更何况,那个时候可是唐朝啊,所以,一时间,众人都在传说他的这件奇事,他的义举,果然让他“一日之内,声满京华”。
   这个故事,至少证明了两件事情,其一便是陈子昂的确是一个做事情出人意表,喜欢别出心裁的人,其二便是陈子昂的诗文,的确是做得好。
   只可惜,这样的豪侠之事,虽然使得陈子昂名噪一时,但是,他那豪爽的性格,也害了他。武则天当朝的时候,任用酷吏,残杀无辜,陈子昂显示出了自己的豪杰心性,丝毫都不畏惧,曾经屡次上书谏议。因此上,才屡屡遭到了迫害,他的豪情壮志受到了压制,郁郁不欢中,才迸发出《登幽州台歌》这样的作品。后来,他借口说,父亲年老,请求还乡,于是,便回到了家中。他的父亲死后,权臣武三思指示县令段简对其百般迫害,罗织罪名,将其押入大牢,最后,陈子昂竟然冤死狱中。
   在陈子昂那传奇的一生中,有过豪杰壮举,但是,更多的却是抑郁不得志的时候,都说“圣贤不白之哀,托之日月;天地不平之气,托之风雷”,既然心中有苦闷,那么,自然是要宣泄出来的,诗歌,就是陈子昂抒发自己愤懑情感的最好工具。就好像后世的陆游说的那样:“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
   除了《登幽州台歌》以外,陈子昂的诗,以《感遇》三十八首最为有名。他的《感遇》诗,并不是在一时一地所作的,而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针对不同的事情,抒发自己不同的情感,所以,内容显得非常丰富。如果要想全面地了解陈子昂的话,那么就必须要将那三十八首《感遇》串在一起看,这样才能对陈子昂的生平、思想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不过,《感遇》三十八首虽然内容各有不同,但是,其中有很多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揭露了武则天当朝的时候,社会的种种弊端,同时,也在诗中抒发自己的志向,感慨自己的身世,所以,还是具有一定的一致性的。
   在《感遇》中,有这么一首:“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避仇至海上,被役此边州。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陈子昂从小就是一个富有侠义精神的人,所以,他的笔下也有很多幽燕游侠儿,这些人重承诺,轻生死,快意恩仇,“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对于一个社会而言,尤其是一个崇尚法治的社会而言,这些人无疑是十分可怕的,就好像当年韩非子曾经说过的那样:“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可是,他们却并非是一无是处的,当“胡兵入”的时候,就是他们的用武之地,他们常常满怀着一颗爱国之心,在国家遭到强敌袭击欺辱的时候,挺身而出,慷慨从军,奋勇杀敌。“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想当年,那侠士出征的时候,还是英雄年少,可是,出生入死,九死一生,白发归来之后,“白首未封侯”,他们却并未得到原本应得的功名。
   诗歌到这里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限的深思,难道陈子昂写这首诗歌的目的,就只是为了表达一下对游侠儿的同情吗,显然不是的,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隐藏在其中。都说“李广难封”,造成这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武则天当政的时候,武家子弟骄奢跋扈,横行霸道,无数的军功,都被他们冒领去了,这样的话,又如何能够使得将士死节用命,使得所有的士兵都同仇敌忾,与子同袍呢?就好像陈子昂自己所说的那样:“臣闻劳臣不赏,不可劝功;死士不赏,不可劝勇。”陈子昂自己本人就是这样啊,在幽州的时候,他曾经给武攸宜提了很多建议,但是武攸宜根本就不肯听,以至于使得他愤懑难当。所以说,这首诗歌更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要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同时也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
  
   陈子昂是一个失败的政治家,他非但不能够让君主采纳自己的建议,最后竟然害得自己也瘐死狱中。可是,虽然如此,政治上的失意,却造就了他在文学上的成功。陈子昂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在唐朝的时候,就早已经被人们注意到了,卢藏用曾经在《陈伯玉集序》中说:“道丧五百年而得陈君。”杜甫曾经在《陈拾遗故宅》说:“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韩愈也曾经在《荐士诗》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这些伟大的诗人、文学家,都曾经对陈子昂有过很高的评价。
   说实在的,如果严格地说的话,陈子昂的诗歌,其实也算不得绝妙,比起李白、杜甫这样的唐代大家,自然还是有一段差距的。既然如此,那么陈子昂又是凭着什么,才能够在高手如云的大唐诗坛,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呢?
   他妙就妙在,能够在一片“风流初不废齐梁”的绮靡诗风中,开创出一条前人所没有的、与众不同的道路。这自然是一件丰功伟绩,就像胡震亨说的那样:“大泽一呼,为群雄驱先。”或许,在陈子昂的骨子里,就有着一种追求创新,豪放独立的性格吧,这从他年轻时候碎琴传名的故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丝端倪。
   在唐朝初年,人们还没有从齐梁时代那种绮靡而又崇尚形式主义的诗歌风格中摆脱出来,人们所推崇的,依然是那种虽然词藻华丽,但是内容狭隘的诗歌。当然,当时也有人已经发现了这一点,并且力求改变这样的现状,比如“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就曾经为扩宽诗歌的题材,完善五言律诗和七言古诗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沈佺期、宋之问等人,又为律诗的定形,做出了努力。
   虽然如此,但是,他们都没有陈子昂的贡献大,因为,陈子昂非但努力创作诗歌,对诗歌进行改革,而且,还把这种革新,提高到了理论的层面,提出了一整套的诗歌理论。
   陈子昂主要提出的,便是要复古。他曾经在《修竹篇序》中说要发扬《诗经》的“兴寄”传统和建安年间的“汉魏风骨”。而且,他还在给东方虬的信中,评价整个诗坛说是“风雅不足”,提出要反对形式主义,要使得诗歌有“风骨”、“兴寄”的特征。陈子昂认为,一首合格的诗歌,要有健康思想内容,要有刚劲的语言形式,这两者结合成了“风骨”,而且,诗歌要托物起兴,用物寄志,这便是“兴寄”。陈子昂大胆地提出要恢复汉魏风骨,风雅寄兴,为诗歌发展指明方向。
   当然,可能有人会说,这些都是在复古旗帜下所进行的革新,是不彻底的改革,这些都并不是陈子昂本人的创新啊。
   的确如此,但是,虽然如此,陈子昂的观点,在当时依然有着振聋发聩的作用。在唐朝初年,唐太宗喜欢的是宫体诗,大臣上官仪喜欢的是陈隋的遗风,满朝的大臣、士大夫,都在做这种类型的诗歌,在这种情况下,陈子昂,能够提出一整套自己对于诗歌创作的理论,扩展了人们的视野,仅仅凭借这一点,他就足以能够算得上是“前不见古人”了。
   不仅如此,陈子昂不是光光振臂一呼,就躲在旁边看的,他还身体力行,参照自己的创作思想,撰写了大量的诗歌。在这些诗歌中,他一反齐梁遗风,将更多的内容和情感,写进了诗歌中去。“圣人不利己”等诗歌,抨击了武则天时期的种种弊政;“丁亥岁云暮”等诗歌,开创了唐朝边塞诗的主题,提出了反对战争的主张;“本为贵公子”、“兰若生春夏”等诗歌,塑造了诗人自己的正面形象;“念天地之悠悠”等诗歌,反映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忧郁。
   当然,陈子昂也不是完美的,他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比如说,当时的七言诗已经相当成熟了,但是,他却认为七言诗不如五言诗显得古雅,所以,很少创作五言诗,就这一点而言,表现出了陈子昂的性格中,其实也有保守的一面。另外,他认为“质胜于文”,所以,在文辞的雕琢上,没有仔细琢磨。
   不过,瑕不掩瑜,悠悠天地间,能够有陈子昂这样的一个绝世独立的天才,已经是一件奇事了。金朝的元好问有《论诗绝句》三十首,其中就有一首是专门写陈子昂的,他说:“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这其中的“平吴例”,说的是春秋时候范蠡的事情。勾践为了纪念范蠡的功勋,曾经铸造了黄金的范蠡像。毫无疑问,元好问的意思是,要评定唐朝诗坛的第一功臣的话,如果别的暂且不论,单单说对诗歌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最了不起的人,正应该是陈子昂。
   仔细倾听,直到如今,我们还能够在悠悠天地间,听见一声长叹,那便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陈子昂的叹息。 【文苑★散文】天地悠悠陈子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