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苑★散文】天高地远一隐者

 施云南 2022-06-10 发布于上海
【文苑★散文】天高地远一隐者 隐者,这个名词让人一听,就有一种高远的韵味,立刻就会让人想起那些啸傲林泉,绝世独立,与山水为伍的高人。不过,话说回来,虽然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世人都觉得,如果能够远离尘嚣,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闲来无事,抱膝而坐,闲看云卷云舒,卧听雨打芭蕉,那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可是,说起来容易,真正要做起来,却未必是所有人都能够做到的。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如果处身在“达”的境界,又有谁会真正地放弃一切,归隐山林呢,每个有志之人,总是会怀着自己的凌云壮志的。著名的隐者陶渊明也曾经出仕,只是因为不屑于官场的阿谀奉承,所以才愤然挂印,独自一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呐喊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也曾经干谒达官,希望能够走上仕途;隐居在辋川的王维,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依然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由此可见,对于很多人来说,“隐”和“仕”之间的关系,是鱼和熊掌之间的关系,如果两者不可兼得,求仕不成,才会选择隐居,这个世上能够像洗耳的许由那样真正清高的人,并不算太多。但是,大唐盛世,人才辈出,还真是出了这么一个与众不同的高人,那便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
   唐朝的著名诗人,很少有终身不仕的,但是,孟浩然却偏偏就是这样的一个异类,他就是一个生性喜爱山水田园,不想当官,以布衣终老的人。
   或许,绝大多数没有进入仕途的人,都并不是不想进,而是进不了。可是,孟浩然却并不是这样,他曾经有过几次绝好的机会,但是,他却轻而易举地全部放弃了。
   第一次,自然是科举考试,和其他人不同的是,孟浩然并没有早早地就参加科举考试,更没有一考再考,他的前半生,主要还是留在了家中侍奉双亲,并且读书写诗以自娱,直到四十岁游长安的时候,才参加了一次科举,但是应进士举而不第。难道是因为孟浩然的才华不够,所以考不中吗?或许不是吧,孟浩然的才华,为众人所赏识,他曾经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众人皆服,使得天下才子为之搁笔,就算是当时天下无双的全能才子王维见了,都要赞上一番呢。就算他的文风的确不适合参加科举,中状元有困难,但是,及第总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吧。所以说,孟浩然不第,很可能并非不能,而是不想。
   每个人的志向有所不同,孟浩然在那时候,早就已经有了归隐田园之意,或许,应进士举,只是因为他正好适逢其会,便很随意地参与了一番。就好像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林觉民一样,他参加科举,也只是走个过场,他根本无意求取功名,于是,在考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便扬长而去。
   放弃了第一次机会之后,孟浩然很快就得到了第二次的机会,如果他肯好好把握的话,绝对可以从此飞黄腾达,可是,孟浩然又似乎是有意地,让这次机会白白地溜走了。
   当时,孟浩然的才华吸引了大诗人王维的注意,于是,这两个都对山水田园有着浓厚兴趣的人,便走到了一起,成为了好朋友。有一次,王维当值,便将孟浩然邀请到内署,不凑巧的是,这时候,正好唐玄宗来了,为了躲避圣驾,孟浩然便躲到了床底下。不过,唐玄宗已经看见了孟浩然,王维不敢隐瞒,而且觉得这是一个向圣上推荐贤才的好机会,便据实禀告。唐玄宗对于孟浩然的大名早有所闻,于是,便让他将自己的诗文读来听听,如果孟浩然有心求仕,自然可以挑一些歌功颂德的诗文来念,可是,他却偏偏没有这么做,或者说,他可能根本就没有类似的诗歌,于是,他便念了一首《岁暮归南山》,才念到第二联:“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唐玄宗便不悦了:“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结局是可想而知的。就这样,一次绝好的机会,被孟浩然轻易地错过了,是因为他不谙世故,或者是心慌念错了诗吗,可能并非如此,或许,他还真的就是故意的。
   事情就是那么巧,好运来的时候,挡也挡不住,有的人拼命想要寻找南山捷径,却无功而返,而孟浩然却偏偏接二连三地遇到可以出仕的好机会。当时的名流韩荆州主动说要引荐他,韩荆州名叫韩朝宗,据说,凡是得到他赏识的人,立刻可以身价百倍,就连一向心高气傲的李白都主动写诗赞美,说是:“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时韩荆州”。这样的一个伯乐似的人物,主动要见孟浩然,可是,孟浩然竟然爽约未至,他再次主动放弃了这一次晋升的机会,选择和朋友饮酒,由此可见,他的确是无意仕途。
  
   孟浩然,就好像是一块璞玉一般,始终保持这自己本性的纯良,从来都未曾经历过官场的熏染,所以说,他所写出来的诗歌,也极其富有自己的特色,他的诗歌很少有那些应制之作,基本上,都是以笔写心,写出来的,都是内心的真实感受。孟浩然最喜欢创作的,是五言诗歌,题材大多是描写山水田园的乐趣,颂赞隐居的生活等等。当然,政治上的困顿失意多多少少也使得他的作品中有一些愤世嫉俗之作,但是,他不怨天,不尤人,只是借诗歌稍微抒发一下内心的感受而已。他是一个洁身自好的人,不喜欢逢迎阿谀,所以,毅然决定归隐田园,终生不仕,那是他自己的选择,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常年的隐逸生活,使得孟浩然的诗歌显得清新淡雅,不事雕琢,真实自然,富有生活气息,他和王维一样,都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说起山水诗,由来已久,自从谢灵运和谢朓之后,山水诗便成为了隐逸之人所钟爱的诗歌题材,孟浩然自然也不例外。
   但是,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和二谢的山水诗之间,还是有着些许的不同。二谢的山水诗,绝大多数都是单纯描写大自然的风光,然后抒发一下自己崇尚自然的心情,在诗歌中,很少看见“人”的痕迹。但是,孟浩然则不一样,他喜欢描写质朴的田园生活,他笔下所写的,是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
   这一点,我们从孟浩然著名的《过故人庄》中,就可以看得出,“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里头,并没有什么瑰丽的大自然美景,我们看不见雄奇峻峭的高山,看不见浩渺澎湃的江水,我们所看见的,只是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这样一系列农家常见的场景,在这首诗里头,我们能够闻到清新的泥土的味道,更能够感受到浓烈的生活气息。
   说实话,写田园诗的人不少,但是,真正能够亲力亲为,“身杂老农间”的人,并不是很多,很多诗人只是喜欢农村清新的空气,在闲来无事的时候,到田间地头走上一走,顺便写上两首诗,如此而已。除了陶渊明等少数人以外,谁能真的亲身参加一次农业劳动,耕种稼穑呢?再说了,文人崇尚的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谁能够真的和农人打成一片,不谈政事,不谈学问,不谈佛论道,面对宽敞的场院,只谈农事,只说桑麻呢?“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虽然在孟浩然的这首诗歌中,也并没有谈到具体耕作的场面,但是,我们却能够看到,他与农人,能够“把酒话桑麻”,的确是已经成为一家人了。
   闻一多说孟浩然的诗歌,“淡到看不见诗”,或许,的确是如此吧,孟浩然早就已经淡忘了名利得失,他追求一种质朴恬然的意境,更愿意感受一番“我爱陶家趣,林园无俗情”的闲情。
   当然,孟浩然也有那些纯写山水景致的诗歌,同样也是很富有趣味的,这类诗歌,表面上看,和二谢创作的山水诗很相近,但细细品来,我们又可以看到,孟浩然将山水诗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二谢的山水诗虽然精妙,但是,却并未做到真正的情景交融,而孟浩然就不一样了,他非常注重诗歌之中的情和景,不仅仅只是相互衬托,而是做到了真正水乳交融。就好像他那著名的《宿建德江》,就给人一种韵味飘逸,意境清远的感觉。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落第之后,孟浩然南游吴越,看到了“野旷”、“江清”的自然美景,心中不由自主地出现了一种寂寞的游子情怀,他所写的景,并不是普通寻常的景色,而是通过眼前的景色,来反映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
   整首诗歌中,看不到什么深奥的句子,也没有什么耐人寻味的典故,句句写的都是眼前之景,字字写的都是心中之情,诗歌很恬淡,但是,“语淡而味终不薄”。就好像绘画一样,如果要动用斑斓缤纷的色彩,来绘出眼前的美景,这便不是什么难的事情,可是,如果手中只有一管墨笔,又要如何运用那浓淡纵横的墨色,来将眼前的美景晕染,在纸上呈现出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观呢?世人都说,诗画的最高境界,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好像大诗人王维那样,但是,孟浩然也不差啊,他的这首《宿建德江》,用的都是寻常的词汇,但是,却道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怀,这和水墨画的大家,只用一支墨笔,便在宣纸上展现出“墨分五彩”的神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啊。
  
   有人说,孟浩然的诗歌,清新淡雅,善于在白描之中现出神韵,但是,笔下大多数都是一片静谧的景象,缺少那种气势澎湃,格调深沉的作品。可能的确是如此吧,孟浩然较少用那些气象恢弘的句子,苏轼也曾经称他是“韵高才短”。
   但其实,孟浩然也曾经写过澎湃激昂的诗句呢,当他应聘进入张九龄的幕府后,也曾经想过要试一下施展自己的才华,所以,他也曾为此而兴奋,写下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的诗句。这样的句子,浑厚壮阔,有俯视一切的壮逸之气,所体现出来的气势磅礴的感觉,丝毫都不逊色于李白。只可惜,这样的诗歌,在孟浩然的作品中,并不多见,他的作品,绝大多数还是会给人一种清旷冲淡的感觉。
   孟浩然和王维同样都是风格冲淡自然的诗人,同样都善于描写山水田园风光,描写隐逸生活,应该说,孟浩然可以算是唐朝第一个开始大量创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算是王维的先行者。可是,在很多人看来,孟浩然的诗歌不如王维境界广阔,而且,内容题材也不宽,甚至还有人认为,他的诗歌中残留着宫体诗的痕迹,体现了唐诗从初唐到盛唐风格的过渡。
   的确,王维是一个天才,书画双绝,和他比起来,孟浩然显然是要略微逊色一些了,但是,孟浩然依然还是有着不少可圈可点的妙作。“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便是他最著名,流传最广的诗歌之一。
   这首诗歌被辑录的时候,绝大多数都没有注解,没有笺注,因为根本就不需要,这短短的二十个字,是如此明白无话,所有人都能够看得懂,哪怕是刚刚开蒙的儿童,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思。
   可是,这个世上最深奥的哲理,往往就是用最简单的语句来表达出来的,有人评价这首诗说:“此古今传诵之作,佳处在人人所常有,唯孟浩然道出也”。
   的确是如此,如此寻常的景物,只是落花而已,人人都能看到,个个都习以为常,可能就是因为这是寻常之事,所以,被绝大多数人所忽视了,但是,孟浩然却用自己那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注意到了这一点。
   看那句“春眠不觉晓”,这个世上有那么多忙忙碌碌的人,为了功名利禄而奔波,可是,诗人却偏偏能够高枕云卧,睡到自然醒,他不是被喧闹的人声吵醒,而是被鸟啼声惊醒,这是一种多么恬然的感受啊,只有淡忘了名利的人,才能够享受到。
   再看“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天是美好的,然而,却偏偏有人要为满地的落英而伤感,但是,在诗人心中,却没有一丝颓靡,春天,纵使是落花,也代表着美好,所以,当他被啼鸟惊醒之后,只是淡然地问了一句“花落知多少”,不为春的逝去而伤感,也不为年华的老去而遗憾,他已经和大自然合为一体了,只有真正淡忘了名利心,将身心放归自然的人,才能够体会到这其中淡然的乐趣。
   这首诗歌最妙的地方,便是在于它所体现的,已经不是个人的情感,而是与天地万物有着一种共鸣,体现了对于宇宙,对于人生的深厚情感,或许,这短短的二十个字,体现了孟浩然的一颗玄心,穿越千古,引起万众心灵的鸣响,诗歌之意境,已入化境。
   孟浩然,他那浑融完整的诗歌风格,启迪了无数的诗人,他注重篇法之妙,并不是将情浓缩在一句一联中,而是冲淡了溶于整首诗中,给恬静的诗歌赋予生机。他用深刻的意境,宏伟的气魄感动了别人,王维、杜甫、李白都在他的启发下,形成了自己的诗风。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都“白首为功名”,所以,很多人觉得,从孟浩然的诗中,可以看出他从政不得的牢骚,显示了他不甘心隐忍,却只能隐忍度过终生的矛盾心理。或许,有这样想法的人,只是以一般世人的心理来揣摩孟浩然心中的想法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同样,子非孟浩然,安知孟浩然在辽阔的天地中感受到的乐趣啊。可能,孟浩然从来都没有为隐居和出仕这样的问题操心,他就是属于这个大自然的。
   当然,还是有人理解孟浩然的,比如李白,生性豁达的李白,了解孟浩然的心,所以,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芳”。还有王维,同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王维自然也是能够理解孟浩然的,他曾经在郢州的亭子里画了孟浩然的像,并题名曰:“浩然亭”。
   这个风神散朗,兴在田园的人,他不属于这个喧嚣的尘世,只属于松间林下,只属于花间月下,一壶酌酒,一具古琴,一个知音,一片山林,便足以慰藉他的心灵。他不在这里,他不在庙堂高阁之上,他不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之中,他不在人声鼎沸的市井之中,他在那里,他在湖水的淡影里,他在澹远的新月里,他在纯洁而浪漫的诗心里。他不在这里,他在大自然的至纯里。 【文苑★散文】天高地远一隐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