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苑★散文】边塞风光多壮丽 ——说说岑参的边塞诗

 施云南 2022-06-10 发布于上海
【文苑★散文】边塞风光多壮丽 大唐盛世,气象万千,王邦来朝,大唐和周边各国都保持着密切的来往,可是,事情都有两面性,大唐也时常会发生一些和其他国家或者是周边民族之间的冲突,所以,边塞之上也常常燃起狼烟烽火。正因为如此,有关于边塞战争的内容,也常常被诗人写进诗歌中,这便形成了边塞诗,人们常常在边塞诗中描写战争的壮烈,描写边疆壮丽辽阔的景象,表现自己想要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抒发自己希望能够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情操。
   唐朝边塞诗盛行,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李颀的《古从军行》;高适的《燕歌行》等,都是边塞诗中的绝妙之作,不过,要说到最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写出边疆与众不同的自然景观,气势奔放,慷慨激昂,给人无限的视觉冲击的,还要数岑参。在所有的边塞诗人中,岑参和高适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所以,边塞诗也常常被人们称作是“高岑诗派”。
   岑参曾经多年生活在西北边疆,所以,长期的鞍马风尘使得他有机会可以仔细观察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所以,在他所创作的边塞诗中,我们往往能够看见最雄奇瑰丽的山川壮景。这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三首了,每一首诗歌,都能够给人一种非比寻常的感受。
   我们先来看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三年,当时岑参正在轮台,所送别的那位武判官究竟是谁,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首诗中,诗人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匪夷所思,如同梦幻一般的白雪世界。
   诗歌的一开头,就让人感受到了一种难耐的奇寒,“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说到八月,人们便会想到八月桂花香,这个时候,恐怕还会让人感叹“城市尚余三伏热”,可是,在北国边地,却已经百草衰败,草木凋零了,在这时,哪里还有什么桂花啊,要有,也只有一种花,那便是雪花。
   说起雪花的话,往往会给人两种感觉。一种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场景,有一种豪壮而奇寒的感觉,放眼望去,眼帘之中皆是一片雪白,这样单调的色彩,又往往让人产生绝世独立的孤独感,就好像是柳宗元在《江雪》中说的那样:“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但同时,雪花也会给人一种轻盈飘逸的感觉,它们就好像是空中降临的精灵一般,那片片雪花好似六出的梅花,从云外飘来,落在树杈上,落在地上,落在人们的身上,倏忽不见,流风回雪,“回散萦积之势,飞聚凝曜之奇”。南朝宋的谢惠连专门写了一篇《雪赋》,将飞雪的姿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其为状也,散漫交错,氛氲萧索。蔼蔼浮浮,瀌瀌弈弈。联翩飞洒,徘徊委积……”这样的描写,真可以说是将雪给描写到了极致。
   不过,岑参却比所有人都高明,他写出了咏雪诗中最为生动形象,最为传神的一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样一写,在诗歌开头带给人们的那种萧瑟和凛冽的感觉,顿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一时间,暖暖的春风,拂过每个人的心头,让所有人的心田中,也开出那么一片雪白的花朵。这哪里还是寒风刺骨的北国啊,简直就是塞北的好江南啊。
   不过,接下来的几句,诗人又回到了现实之中,将北国的寒冷给描写了出来,“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几句里,没有一个雪字,但是,处处都在写雪。帐内的罗幕打湿了,是因为飘飞的雪花;寒冷的天地间,就算是狐裘锦衾也丝毫都不能给人温暖的感觉;将军冻得拉不开弓,都护的铁甲都穿不上。
   然而,天虽然寒冷,但是人心却是温暖的,大家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在中军帐中设酒奏乐,为即将回归京城的朋友送行。将朋友送出辕门之后,岑参又再次写到了雪,“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试想一下,竟然连红旗都被冻成了冰块,不能在风中翻卷了,这该是多么彻骨的寒冷啊。鲜红的战旗,漫天的白雪,一红一白,一暖一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此奇景,若非亲眼所见,又怎能道得出来。
   最后,“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诗歌的结尾处,一连用了两个“雪”字,先是说明了前途的艰险,雪满天山路,这样的道路,应该是很难走的吧,纵使再依依不舍,峰回路转之后,朋友已经消失在了漫天的飞雪中,只留下了雪地上那深深浅浅的马蹄印,还有诗人岑参那深情的目光,远远凝望,似乎在诉说不尽的离情。不仅豪杰气尽显,更兼有深深的友情在其中。
   杜甫曾经说过:“岑参兄弟皆好奇”,所谓的“好奇”,就是说,喜欢从与众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事物,并且用不同寻常的方式来描写事物,而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便是从世人想象不到的角度,来描写了北国的雪景。雪景奇丽多姿,富于变化,而诗人的描写呢,更是有声有色,化景为情,写出了常人所难以想象的雪景,写出了冰天雪地之中,边关将士不畏严寒,戍边卫国的豪情,也突出了与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不过,要说“好奇”,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其实也还算不上是岑参诗歌中最“奇”的,他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则是奇而更奇。
   如果要用四个字来形容这首诗的话,或许“惊心动魄”这四个字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岑参擅长写边地的风光,这首诗歌也是一样,从一开始,就构筑了一个令人心悸的场景,“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平沙莽莽,一直铺到了天边,狂风呼啸,暴雨滂沱,这些还都不是最可怕的,那些如同斗大的碎石,竟然被风吹得满地乱滚,这样的场景,如果没有亲眼看到的话,恐怕是很难以置信的,足以令人惊心动魄。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诗人岑参着重写的是“雪”,而在这一首诗中,他又转而写“风”,虽然没有一个“风”字,但是,却传神地抓住了风的神韵,将风的猛烈描绘了出来。
   就是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之下,汉家的军队开始出征了,接下来的句子,便句句都是显示军队的威武,由此可见,诗人之所以在诗歌的一开始将边塞的风描写得如此可怕,就是为了在这后面反衬出冒着狂风前进的士兵有多威武。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将军重任在肩,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将军金甲夜不脱”,在将军的鼓舞下,士兵用命,从“半夜军行戈相拨”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有着严明的军纪,有着豪情壮志。
   接下来,岑参又用了一系列的描写,来突出在苍茫大地间夜行军的真实感受。一句“风头如刀面如割”,正是呼应了前文所描写的狂风,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人们形容起寒风的时候,都喜欢用“好像小刀子割一样”来形容,诗人所说的“风头如刀面如割”,也正是一种这样的感受。不仅如此,天气的寒冷,是人们所难以想象的,“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这又是一段奇景的描写,若非亲身经历,恐怕是很难想象到的。战马在寒风中奔驰,蒸腾起的汗水,在马毛上凝结成了冰,不仅如此,当将士们打算起草檄文的时候,又发现,竟然连砚台里的墨也冻住了。这样的两个细节,被诗人的慧眼抓住了,他酣畅淋漓地用自己的诗歌将它们给描绘了出来。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在如此严酷的大自然面前,将士们依然能够坚强地挺过来,同仇敌忾,这样的一种力量,足以使天地为之震颤,为之动容,又何况是敌人呢?所以说,“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敌人还未曾交手呢,就早已预料到,这样的王者之师是势不可挡的,于是,便胆寒而遁了。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并没有描写具体战斗的场景,他所写的,全部都是行军和准备战斗的过程,但是,这便已经足够,诗中所体现出来的英雄主义气概,已经足以打动任何人,让所有人都体会到将士们的奉献和牺牲精神了。
   这首诗歌,足以让人们感受到岑参的“好奇”,诗中的景象,固然已经算是“奇景”,而将士们的情感,又足可以算得上是“奇情”,再加上诗人那善于用笔来描绘奇景奇情的慧心,便将一段千古“奇境”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除了这两首诗歌以外,岑参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也很有名,和其他两首诗不同的是,这首诗不是写送别的场景,也不是写行军的过程,而是直接写军情战事,反映出了军士们傲视一切的豪迈精神和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当然,这里头同样少不了的,依然是对严酷的气候、壮丽的边塞风光的描写。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诗歌的一开头,就写出了两军对垒的紧张气氛,这一回,岑参没有写“雪”,也没有写“风”,没有用自然环境来烘托,而是直接从战阵出发,写城楼之上深夜吹起的号角,写西北长天升起的浓浓黑烟,暗示军队已经进入了一种紧张的备战状态。
   接下来,便是白昼出师,短兵相接的场景,“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在《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诗人描写的是深夜行军的场景,那时候,兵士们全都严肃整齐,不敢发出一点声音,生怕惊扰了敌人,可是,这一回就不一样了,他们吹起了笛子,敲起了战鼓,喊出了威武的口号,三军大呼的时候,竟然让人觉得好像阴山都受到了振动一样。奏起军乐的目的,自然是为了鼓舞士气,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士兵们正是在这种呐喊声中,自己给自己鼓劲,打算要一鼓作气,直捣黄龙,颇有一种“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
   不过,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又有所不同的是,在这首诗歌中,并没有将战事描写得过分顺利,并没有出现“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的场景,战士并非势如破竹,而恰恰相反,显得十分艰苦。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敌军人多,那是将士们首先面临的问题,敌人人数众多,队列排开,几乎望不到边际,而战场之上,白骨累累,又暗示着必然会有重大的伤亡。看到这里,人们的心便又再次吊到了嗓子眼,不免开始为唐军担心起来。
   可是,你越是想知道战争的结果,诗人便偏偏不肯告诉你,接下来,岑参又开始自己最擅长的景色描写了,“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这两句句子虽然简短,但是,所描写的意境,却同样可以赞一个“奇”字。
   “风”和“雪”,又是这两个诗人最擅长的话题,可是,这一次,他却并没有用那些出人意料的比喻,他写风说“急”,写雪曰“阔”,语虽简练,但是,正好描写出了边地气候最大的特点。而下面的“石冻马蹄脱”,则是诗人再出“奇语”,试想一下吧,石头本来就是硬的,可是,石头冻住了之后,竟然会硬到使得马蹄脱落这种程度。这样的描述,使得人们不禁感叹,这战争的壮烈和艰苦,是人们所难以想象的啊。
   边塞奇景难以想象,但是,诗歌的结句,却是所有人都能够想象得到的,能够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之下勇猛作战,这样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虽然诗人没有明言,但是,一个“誓”,一个“静”字,却已经预示了此战必将胜利,众将士必然扫清边尘,凯旋而归。
   虽然说,在这首诗歌中,具体描写边塞风光的句子比较少,但是,那辽阔的战争场面,那豪壮的军威声,同样也深深地刻入了人们的心中。
   岑参之所以能够写出如此壮丽的边塞风光,这和他的个人经历是分不开的,他曾经担任安西庭节度判官等职位,在西北边塞生活了很多年。在《唐才子传》中,说他是:“往来鞍马烽尘间二余载,极征行离别之情,城障塞堡,无不经行”,由此可见,岑参之所以能够写出北风卷地、八月飞雪、飞沙走石等极端恶劣的气候现象,皆是因为他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啊。不仅如此,长期的边塞生活,早就将岑参锻炼成了钢筋铁骨的男子汉,拿他自己的话来说,便是“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够经受得住艰苦的军旅生活,并将其在自己的笔下一一展现。
   对于一般人来说,西北边塞,乃是苦寒之地,哪里比得了长安城的繁华啊,所以,一旦有人要远赴安西边塞的时候,送行之人,都会长亭接短亭,送了一程又一程,道一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远赴边塞,对他们来说,其实真的是一种无奈之举。当然,也有那慷慨豪迈之士,毅然远赴边疆,戍边为国,不过,在他们的心中,或许更多为的是能够建功立业,将来可以封侯拜相吧。可是,岑参却和他们完全不一样,他自己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由此可见,他远赴边疆,真的就只是为了保家卫国,丝毫都没有个人的私欲。可能就是因为心中一片赤诚吧,岑参的笔下,才能够出现如此壮丽的边塞风光,就算在满天飞雪的极寒之地,也能够苦中作乐,体会到一种常人感受不到的意境。
   岑参的诗歌,气象万千,构思巧妙,用词瑰丽,气魄壮大,真可谓是独树一帜,有人赞之曰:“属辞尚清,用意尚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迥拔孤秀,出于常情”。岑参,怀着雄心壮志,两度出塞,居边塞多年,边塞生活,扩宽了他的视野,增长了他的见识,并且使得他的胸怀,有如辽阔的草原一般宽广,使得他的意志,坚强如铁,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够屡屡出奇语,写出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 【文苑★散文】边塞风光多壮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