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物象理论,看边塞诗人岑参送别诗的内外意,阔气豁达是本色

 古稀老人赵 2020-01-29

原创|编辑:卡季奇先生


繁盛于唐的送别诗

多情自古伤离别,中国人向来重视感情,珍惜友谊,又善于'诗言志',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的喜、怒、哀、乐。因此中国的文人在与友人别离时,往往以诗相赠,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离情别绪。这一类的诗歌被称为'送别诗',它包括惜别、恨别、伤别、哭别等不同感情,是中国古代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唐代是诗歌的王国,诗歌在唐代不仅是传情言志,而是一种文人之间的交际和礼仪。唐代的经济和文化相当发达,读书人都把'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当成开阔眼界、提升自己知识水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他们一旦学有所成,便会四处游历,谋求一官半职,建立自己的功业。所以在文人之间分别是常事,是一种生活态度,而在这分分离离之中,唐人的送别诗迎来了它高度的繁荣。

以物象理论,看边塞诗人岑参送别诗的内外意,阔气豁达是本色

'唐诗是一种丰满的、 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 渗透在盛唐文艺中。即使是享乐、颓丧、忧郁、悲伤, 也仍然闪烁着青春、自由和欢乐'。

在那些唐诗伟大的送别诗的作品里,边塞派大诗人岑参以丰富多彩的送别题材、真情的流露和人性美的展现,化悲凉为祈愿,寄神奇于笔端,跳脱巢臼。一洗送别诗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充分展示了唐人的乐观、坚定、无所畏惧的饱满精神境界。岑参的送别诗充满了一股昂扬乐观的精神,洋溢着生命的热情和乐观,将离别的忧伤化为对未来的展望,使他的送别诗在意境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

以物象理论,看边塞诗人岑参送别诗的内外意,阔气豁达是本色

一、边塞派送别诗人物代表:岑参

岑参早年丧父,十五岁隐居嵩山读书,三十岁举进士,曾在唐朝多位名将如封常清、高仙芝幕下为宾。他仕途起起伏伏,一生辗转虢州、嘉州、成都,还曾远赴西域,期间结识了不少文士,在分分合合之际,开始了他的离别诗的创作。

职务影响创作风格,岑参早期诗词特点

岑参是与高适齐名的唐代著名的边塞派诗人,这是因为他曾以监察御史充安西判官,跟随名将封常清远征西域。因为职务的关系,他有机会往来西域各个州县,满怀豪情的歌颂唐军的军功,描写激烈的战斗生活,描绘奇丽的边塞风光,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作品。他的边塞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送主帅出征或者送友人回京的杰作,如著名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等, 既是边塞诗,也是送别诗,代表着岑参诗歌的最高成就。

以物象理论,看边塞诗人岑参送别诗的内外意,阔气豁达是本色

在岑参之前的送别诗,大多表现的是分别是的无奈,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和'多情自古伤别离'的离愁别绪,多采用随意点染的写景状物模式, 采取普泛化的抒情方式,表现的主题也是以'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的的依依不舍,或者是肝肠寸断的悲凉。而这些特点,在岑参的送别诗中是很难看到的。

唐代诗人中,很少有人能和岑参那样在战场火线亲历过生死的磨练的。他在西域生活六年,踏遍了西域的每一寸土地,可谓万里行军,所以他的诗句都来自他的生活体验,来自他在西域的见闻和真实感情,是在丰富而又真实的边塞生活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对生与死的历练和对大唐重振雄风的壮志,让他的边塞送别充满了万丈豪情。

以物象理论,看边塞诗人岑参送别诗的内外意,阔气豁达是本色

二、从物象看诗词本质,岑参的送别诗是充满热血和正能量的

1.诗的物象说

诗有物象比,日月比君后。龙比君位。雨露比君恩泽。雷霆比君威刑。山河比君邦国。阴阳比君臣 。金石比忠烈。松柏比节义。鸾凤比君子。燕雀比小人。虫鱼草木,各以其类之大小 轻重比之。——白居易《金针诗格》

自然界的物只是一种形态,而诗人以目观之、以情参之之后,这些物象已经进入到了诗人的内心,成了诗人内心抽象的情感形态的具体状态,又由于诗人们觉得情感不能直接、空洞地呼出,此时物象便成了他们的代言选择,物象的不同表现姿态自然也成诗人不同情感因素物化的表现。此时物象已经化为诗人各自的东西,成为意象。

以物象理论,看边塞诗人岑参送别诗的内外意,阔气豁达是本色

2.岑参借边塞风光融入诗中的爱国情怀

盛唐是一个崇尚战功的时代,士人们纷纷从军出塞以求仕进。岑参作为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在大量的边塞诗中展现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送别友人时也鼓励他们积极进取 、建功立业,充满了正能量。

我们来看看岑参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以物象理论,看边塞诗人岑参送别诗的内外意,阔气豁达是本色

岑参有意在这首送封常清出征的送别诗中每两句使用一韵,让诗的节奏加快,读来像一首快步行进的进行曲。

轮台城头吹起了号角,警报已经传来,将军持着旄节出征,军营中传来了进军的角号。天气是那么的寒冷,但是战士们战斗的意志十分坚决,三军的呐喊让阴山都动摇。“号角、旄头落、羽书、烟尘、鼓、雪、白骨、草根”等物象呈现出备战状态、战时气氛、濒临激战,两军对垒局势紧张的外象(诗外意)。让这首送别诗没有一丝一毫的依依不舍,而是充满了激昂慷慨的气概,将唐军的威武士气和无坚不摧的气势跃然纸上。

唐人在送别诗中把对朋友建立功业的祝愿写得很直接, 体现了他们外向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在上面这首诗的结尾,岑参以'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来祝愿封常清建立不世功勋,使得全诗意境高远壮阔, 气势恢弘, 极具艺术张力。这是诗人借物想要表达的真正含义,此为诗内意。

以物象理论,看边塞诗人岑参送别诗的内外意,阔气豁达是本色

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内外意通达的经典之作

诗有内外意,一曰内意,欲尽其理。理,谓义理之理,美、刺、箴、诲之类是也。 二曰外意,欲尽其象。像,谓物象之象,日月、山河、虫鱼、草木之类是也。内外含 蓄,方入诗格。——白居易《金针诗格》

“ 物象”概念的这一特征突出地表现在唐代的诗论中。 唐五代诗格言及物象, 喜欢探求“物象”的“内外意”。外意为物象之本意,内意为诗人通过物象所物化而成的意象,即情感表达。

1.辽阔边疆里的送别豁达昂扬

岑参有一些送别诗,以大量的笔墨描写了边疆的奇丽风光(物象),但是里面仍然看不到才子佳人式的离愁别恨,而是表现出不同凡响的豁达开朗之气, 意境更为阔大,富有奇情壮采(外意)。这类送别诗反映了时代的昂扬精神,充分体现了盛唐气象,以壮美取胜(内意),是诗人借送别题材有意为之。

以物象理论,看边塞诗人岑参送别诗的内外意,阔气豁达是本色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以描写边塞风光为主的送别诗。这首诗以写边塞的雪景为主,但是在美学上跳出了唐诗那种'独钓寒江雪'为主的孤寂之美,而是用千树万树梨花来描写雪景,这些大量笔墨的描写是诗人想要呈现出来的西域壮阔的雪景形象,让其跃然在读者的面前,还让雪也充满了盎然的春意。此为本诗的外意,外意辽阔寂美,内意情切难舍。

从'散入珠帘湿罗幕'开始,岑参用大量的笔墨和平实的语言将边关将士们在风雪中戍边的艰苦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而'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一句,既用一点红色点缀了雪景,使得雪景增添了三分妩媚;以物表达了将士们坚决保卫祖国大好河山,一寸也不让它丢失的豪迈气概。

诗的最后,岑参用'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将诗的送别之意点出,在白茫茫的雪原中,朋友转过山头消失不见,只留下雪地里一串蹄印,让诗人怅惘不已。这首送别诗通过一系列物象的描绘真诚的表现了朋友间的情义,平常普通的语句中蕴含了强烈的朋友之情和思念,同时带着男人的含蓄和雄风(诗情感内意),是岑参送别诗中的代表作之一。

以物象理论,看边塞诗人岑参送别诗的内外意,阔气豁达是本色

2.胡汉民族和睦相处的送别情谊

岑参的边塞送别诗还有一部分是反映当地少数民族人民生活以及这些民族同汉族的和睦相处的。他在《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中写道: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以物象理论,看边塞诗人岑参送别诗的内外意,阔气豁达是本色

诗人通过“胡笳声、紫髯绿眼、凉秋、萧关道、向月、陇山云”等物象之表意,实则表达胡人对即将远行的颜真卿的感情是十分浓厚的,在临别之际,用胡人的乐器吹奏出悲凉哀怨的异域离别曲,显示了胡汉的民族融合和双方的感情。外意悲凉,内意情谊真切。

胡人和汉人虽然长相不同,但是紫髯绿眼的胡人也和汉人一样'秦山遥望',盼望有一天还能和友人重见。岑参并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歧视少数民族同胞,他在西域几年里与这些胡人相处是十分融洽的,所以他的送别诗中,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有的只是各民族之间的友谊。

以物象理论,看边塞诗人岑参送别诗的内外意,阔气豁达是本色

四、岑参送别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送别只为寄托乐观豪迈的祝愿

岑参是一名优秀的边塞诗人 ,他的边塞诗脍炙人口,广为人知。他同时又是一位擅长写送别诗的诗人,他的送别诗“内外意通达”极具独特的艺术风格魅力,创了唐代送别诗的新高潮。

从繁华的长安来到万里之外的北庭,大西北辽阔的异域风情和无数次的分别场面,让岑参的胸怀更加广阔,也拓宽了其送别诗的内涵。他的送别诗洋溢着生命的热情和乐观,以行云流水之笔,将离别的忧伤转为万丈的豪情,用送别的场景和意境构成了一幅幅隽永的画卷,这是诗内外意最高体现,是边塞诗人岑参所呈现出来的不一样的送别。

以物象理论,看边塞诗人岑参送别诗的内外意,阔气豁达是本色

1.岑参送别诗不仅是反映了广阔的西域风情和戍边部队的精神风貌,而是它开创了一个雄奇壮丽的送别诗的新天地。

他的送别诗从'小儿女态'中走出来,有着豪气冲云和笔力雄健的风格,笔力直追李杜,充满了他乐观向上、昂扬不屈的情怀。所以他的送别诗中,很少看到小桥流水的轻柔,多的是雄关大漠、莽莽黄沙、漫天风雪的雄壮,是一种充满阳刚气息的壮丽。

岑参的送别诗中除了表现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情之外,还充满了对国家前途思考,对时局的关注和对百姓的关怀。他的送别诗中以仅有离情别绪,还有借送别诗咏史,抒发议论。

以物象理论,看边塞诗人岑参送别诗的内外意,阔气豁达是本色

2.送的是人,赠的是为官之道,其物化的意象忧国忧民、情感真切

岑参许多送友人赴任的送别诗中,都将自己的政治思想融入其中,对朋友提出自己的治理百姓之道,勉励友人做一个上对得起皇帝,下对得起百姓的好官。

他在《饯王岑判官赴襄阳道》里写道:'害群应自慑, 持法固須平',希望朋友能在新的岗位上震摄住那些歹人,能禀公执法,做一个好官。

在《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中他又用'故人南燕吏,籍籍名更香。聊以玉壶赠, 置之君子堂'相赠友人,希望友人能做一个像玉壶一样冰清玉洁的清官,为老百姓谋福利。

以物象理论,看边塞诗人岑参送别诗的内外意,阔气豁达是本色

在《送张秘书充刘相公通汴河判官便赴江外觐省》中,他用'何处路最难,最难在长安。长安多权贵,珂佩声珊珊。儒生直如弦,权贵不须干。斗酒取一醉,孤琴为君弹。临岐欲有赠,持以握中兰'的诗名相赠友人,提醒朋友长安多权贵,要他做官不要太过耿直,在和权贵斗争中要注意方式方法。

这都是岑参长期为官的心得体会和心历路程,也是他对同样具有高尚品格的朋友的善意的提醒,反映了岑参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以物象理论,看边塞诗人岑参送别诗的内外意,阔气豁达是本色

五、岑参送别诗的诗格特色

诗格:诗的格式、体例与诗的风格、格调。

岑参的送别诗体裁多样,以五言律诗最多,古体诗也有四十余首。他的五言律诗文字简洁质朴,风格自然清新;他的古体诗自立新题,书写实事,富于创新精神,成就尤高。

岑参的七言古体诗,类似于汉代乐府歌行体诗歌,但又跳出了汉代乐府歌行体诗歌的旧题材,而是根据表现的内容不同去另立新题,使他的古体诗所拟的题与眼见之景和心中所想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将心中的情感直接的表述出来。可以说他和元、白一样,开辟了新乐府诗的先河。

以物象理论,看边塞诗人岑参送别诗的内外意,阔气豁达是本色

岑参送别古体诗的另一个特点是用韵灵活多变,与诗歌的内容十分协调一致。他的《走马川》用韵三句一换,节奏急促,变化灵活,将慷慨激昂的感情和克敌致胜的乐观精神统一结合;而《白雪歌》和《轮台歌》则是两句一韵,诗的最末四韵又使用同一韵,节奏更加紧凑,风格更加明快。他打破了旧乐府诗双句换韵或者一韵到底的旧的形式,韵律变化多样,或轻快或急促,使得他的诗歌在节奏和韵律上更有特色。

③岑参的五言送别诗清新质朴,多用来表现和朋友间真挚的情感。诗中很少用艰涩的典故,风格自然易懂,清新通畅。他喜欢将诗的关键字眼在诗中反复多次出现,构成回环往复的音节,比如他的'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明显是受到西域民歌风格的影响,但将民歌精髓汲取在诗中,使得他的诗歌富有音乐美和节奏感。

以物象理论,看边塞诗人岑参送别诗的内外意,阔气豁达是本色

岑参的诗,看上去不事雕刻,但里面蕴含了丰富的生活基础。可以说,没有几年的西域生活的历练,任何人都不可能写出他这样风格的边塞风格的离别诗。

他的诗是将边塞的真实生活和自己的感受融合在一起的艺术加工,是他以高昂、乐观的精神在鞍马风尘的征战中,用坦然无畏的心胸和炽热的情感去感受出来的一种无限雄奇的雄性之美。

在他的笔下,西域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甚至狂沙飞雪都能组成粗犷奇伟的壮美,都能使他流连忘返。

以物象理论,看边塞诗人岑参送别诗的内外意,阔气豁达是本色

▶大唐王朝疆域辽阔,万帮来朝, 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使得唐代形成了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而随着科举制度的施行,唐代士人都有机会走出个人生活的象牙塔,在风云万变,气象万千的广阔社会生活中深刻体验进取的人生。

正是在唐朝的兼容并包的大气派的氛围下,这一伟大时代造就了岑参这样的优秀诗人,而生于这个伟大时代的岑参,用他雄壮的诗歌向世人宣扬大唐盛世的豪迈情怀。


资料参考:百度百科、李江峰《唐五代诗格中的物象理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