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苑★评述】读《牡丹亭》有感

 施云南 2022-06-10 发布于上海
要是说起杂剧的代表之作,很多人都会想起《牡丹亭》,的确,虽然说起杂剧,我们常常会提到元杂剧,但是,明朝人汤显祖的《牡丹亭》,却毫无疑问,是杂剧中的杰作。《牡丹亭》乃是汤显祖先生呕心沥血之作,汤显祖虽然出身名门,可是,他为人颇为耿直,看见了什么,总是直言不讳,从来都不肯依附于那些权贵,因此,只是当了一些太常博士之类的下层小官,便学着当年的陶潜那般,挂印归家,不理世事了。他潜心创作了一些剧作,其中最有影响的,便是“临川四梦”,它们分别是《牡丹亭》、《南柯记》、《紫钗记》、《邯郸记》,而其中最家喻户晓的,恐怕还得说是这《牡丹亭》了。
   别看这《牡丹亭》题目中并没有一个“梦”字,它的梦,可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啊,整个的故事,都是围绕着一个“梦”字来展开的,而且,这部杂剧的全名,就叫做《牡丹亭还魂记》,所以,也有人称其为《还魂梦》或者是《牡丹亭梦》的。《牡丹亭》文辞典雅,婉转动情,有人称赞它说是“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自《牡丹亭》一问世,就有不少人研究它的用词,也研究它的思想内涵,将一部《牡丹亭》剖析到了深处。小子不才,我看《牡丹亭》,其实只是浅尝辄止,并不能将其中的深意全部领会,不过,却有一些拙见,说出来,以博诸位方家一哂。
   既然《牡丹亭》乃是“临川四梦”之一,那么毫无疑问,这故事中,便一定是有一场梦的。那是一场什么梦呢,或许,有人认为,那是一场少女思春之梦,因为,少女杜丽娘在梦中和相爱的柳生相遇,这才成就了一段旷世奇缘;又有人认为,那是一场凄惨悲伤之梦,因为,杜丽娘在梦醒之后,伤心欲绝,结果魂断而逝;还有人认为,那是一场勇敢叛逆之梦,因为,杜丽娘就算已经变成了鬼魂,也还在苦苦寻找着自己的爱人,最终才能有情人终成眷属。在我看来,或许,这些说法,都正确,但是,可能都并不完全,因为,“人生”,又岂是用一两句话,就能够简简单单地说清楚,道明白的吗?
   不错,在我看来,《牡丹亭》的梦,并不只是杜丽娘做了一场梦,梦见了柳梦梅,而是说,整个杜丽娘的人生,就全都是一场梦。人生如梦,梦似人生,我们不必去计较,那《牡丹亭》的诸多章节中,究竟哪些是杜丽娘在梦中所经历的,哪些又是她在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事情,正如我们不必计较,究竟是庄子进入了蝴蝶的梦中,还是蝴蝶进入了庄子的梦中,整个故事,都是梦。梦,这是汤显祖所擅长的话题,南柯一梦,那主人公在短短的一场梦中,就几乎经历了整个的人生中将要经历的事情,既然如此,又为何不能认为,在这杜丽娘身上所发生的一切,也全都是一场梦呢。
   或许,《牡丹亭》的故事,那根本就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绝对不可能出现的故事,我之所以会这么说,倒不是因为那其中有人死而复生之类的神幻情节,而是因为,在当时那样的一个封建社会中,封建礼教牢牢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恐怕是很难出现如同杜丽娘那般勇于追求真爱的女性形象的。古人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何况,杜丽娘是一个从小饱读诗书,知晓三从四德的女性,就算是她有了这样的想法,她能真的为此付出行动吗,哪怕是在梦中或者是以魂魄的形式来做出努力,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吗?更何况,这件事情,最后还闹到了皇帝那边,且不说堂堂的一国之君,每天日理万机,是不是有时间来管这些小儿女之间的事情,就算他真的过问了,他真的会同情杜丽娘吗?
   故事,总是比现实完美,所以梁山伯和祝英台在死后,能够化成两只蝴蝶;所以焦仲卿和刘兰芝在死后,松柏梧桐成为了连理枝,飞出了名为鸳鸯的比翼鸟,可惜,这些永远都只是故事,是传说,而现实,则是残酷的。不过,幸好,我们还有梦,所以,汤显祖将一个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拥有的完美爱情,编成了一个长长的梦,写进了《牡丹亭》。
   所以,依我看,这整个的《牡丹亭》的故事,就是一个梦,一个在现实世界中根本就不可能实现的梦,所以汤显祖才将它写进了杂剧中,可以这么说,那就是一个汤显祖本人的梦。
  
   这《牡丹亭》一出,惊坏了当时的封建卫道士们,有人说“此词一出,使天下多少闺女失节”,又有人说“其间点染风流,惟恐一女子不销魂,一方人不失节”。这是那些反对《牡丹亭》的人所说的话,而赞扬汤显祖的人呢,则又不一样了,他们夸赞《牡丹亭》,说它为那些受《女鉴》、《内则》训导,被压在贞节牌坊之下的贞洁烈女们点亮了明灯,指引了方向,鼓励着她们追求个性的解放,突破禁欲主义,追求美好的人生。
   在我看来,这两方面的讨论,其实都涉及到了一个话题,那就是,《牡丹亭》对于广大的女性的影响。那些反对者们,视《牡丹亭》为洪水猛兽,认为它一出现,全天下的女子们,似乎都会变成了失节女,而赞同者呢,则反过来,大有想用《牡丹亭》来解救天下弱女子的想法。
   可是,我却不这么想,《牡丹亭》当真对女子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吗?要知道,古代社会,对于女子,总是采取高度防范和严厉禁锢的方式,不管是大户人家,还是小家碧玉,讲究的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纵使《牡丹亭》出世,而且在戏院里隆重上演,又有多少女性,真的能够看见这出戏呢,更何况,古人崇尚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她们又有几人能捧着《牡丹亭》看呢?或许,她们接触到《牡丹亭》,更多是从家人或者是邻人的叙述中吧,对方能否将那剧中的深意全部转述清楚,这本就让人担心,更何况,若是家教稍微严格一些的家庭,恐怕会将《牡丹亭》视为禁书,对家中的小儿女讳莫如深吧。
   当然,在当时的确是有记载说是有少女读到这戏后深为感动,结果“忿惋而死”,在杭州,还曾经有女伶在演到“寻梦”的时候,由于过于激动,所以猝死在台上,这说明,《牡丹亭》的确是威力无穷的。不过,这些记载的真实性,不知道是否有人曾经加以考证,现如今,各种炒作层出不穷,各种媒体的信息,让我们难辨真伪,既然如此,那么,古人虽然淳朴,也不能保证,这就不是有人为了制造惊天的大新闻,而故意造出来的故事了。
   所以,依在下愚见,或许,《牡丹亭》虽然是对于女子的心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却绝非人们想象的那么厉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牡丹亭》这部作品,与其说是写给天下的女子看的,莫不如说还依然是写给天下的男子看的。
   在封建社会,一家的执掌者,是男性;一国的执掌者,也是男性,所以,如果男子的思想不够开放的话,纵使女子想追求个性解放,所遭受的结果,也无非就是无情的打击,残酷的压迫,所以,要鼓励大家追求美好的爱情,其关键,并不在女子,而在于男子。
   在《牡丹亭》一书中,女主人公杜丽娘的形象,自然是家喻户晓的,可是,其中那一个个男性的形象,也是相当精彩的。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组合在一起,所构成的,实际上是一个明朝年间的众生相,汤显祖将那些男子的面目全都组合在一起,用这些男子的形象,和杜丽娘这样青春、美好的女子形象作对比,让那些须眉丈夫们看到,就是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才将一个正值花季的妙龄少女,给活活逼死了。而即使是这样,那少女就算是做鬼,也没有放弃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古人有一句话,叫做“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所以,要是光靠着一味强权压迫,恐怕只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汤显祖还为大家指点了一条道路,指出倒不如和最后的那个皇帝那样,放爱一条生路,让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样或许更好。
   所以,在我看来,汤显祖写《牡丹亭》的目的,更多应该是用来感化那些迂腐的封建统治者的,他没有像李贽那样,和封建统治者硬碰硬,而是选择了用戏剧的方式,用一种令世人更容易潜移默化地接受的方式,编了一出大家耳熟能详的杂剧,来宣扬自己崇尚思想解放,个性张扬的思想。
  
   读完《牡丹亭》,不禁感慨,里面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永远留在了我的脑海里。对于女主人公杜丽娘,自然有不少专家、学者,都对她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已经剖析到了骨子里,我自不必细说,我所更在意的,倒反而是那些形形色色的男性,有故事的男主人公柳梦梅,还有一些跑龙套的男配角,这些人物,或许没有主人公杜丽娘那么让人喜爱,可是,一部戏却缺不了他们,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才能够和杜丽娘形成对比,突出杜丽娘的人格魅力。
   首先,自然是来看剧中的男一号柳梦梅,那么,这个柳梦梅,究竟是不是杜丽娘的佳偶呢?当我们说起一对男女佳偶的时候,总是会用那么一个词,那便是,郎才女貌,柳梦梅能够考中状元,那么,他自然是才华横溢的,可是,光光有才华,是不够的,娶妻求淑女,找丈夫,自然也要找人品好的。说实话,一开始的时候,我对于柳梦梅颇有些不以为然,因为,在我的心目中,古时候的君子,应该是像柳下惠那样,坐怀不乱的。杜丽娘由于读了《诗经》中的《关雎》,所以心生春情,她恐怕很少见到除家人、教师以外的其他男人,所以,一在梦中见到柳梦梅那般的才子,自然会春心萌动,这是无可非议的。可是,柳梦梅呢,他面对杜丽娘的投怀送抱,竟然做不到坐怀不乱,这或许会让人觉得,柳梦梅是个很随便的人。
   可是,如果再换一个角度想想呢,我们看待一个男子是否忠于爱情,不应该只看他一时的表现,而应该看一世的行为。想那《铡美案》中的陈世美,当初也是一个道貌岸然之人,他也曾经和秦香莲举案齐眉,夫唱妇随,可是,到后来呢,当他考取了功名之后,一下子就忘记了自己的糟糠之妻,甚至还派出杀手想害了秦香莲的性命。如果再对比一下柳梦梅,我们就能够看到他的可贵之处了。诚然,在柳梦梅的身上,也存在着较浓的追求功名富贵的思想,可是,瑕不掩瑜,他在爱情方面,的确是始终如一的。他并没有玩弄杜丽娘,实在是因为一见钟情,彼此深深爱恋,所以才会难耐心中激情。更何况,为了救杜丽娘,他敢于冒险开棺;在战火连天的时候,不畏艰险替杜丽娘探望父母;在金銮殿上,敢于嘲笑和揭露位高权重的老丈人;他从来都不曾认为,他和杜丽娘之间的结合,是有违礼教的,是苟且的。既然如此,这样一个至情至性之人,自然会受到杜丽娘的青睐。
   可以这么说,杜丽娘是一个奇女子,而柳梦梅,则是一个奇男子。
   如果说,柳梦梅是一个好男儿的典范,那么杜丽娘的父亲杜宝则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家长,是汤显祖首先要批判的对象。他倒是没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想法,而且,正相反,他还为自己的女儿找了一个老师,专门教她知书识礼,当然,他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女儿以后嫁到别人家之后,能够识大体,显得他杜宝有家教。这是一个老封建的形象,在女儿的婚姻上,他坚持门第观念,耽误了女儿的青春,还坚持认为女儿私自招了柳梦梅,乃是有辱门风的事情,因此,坚决不同意女儿的婚事。
   可是,就是这么一个老古板,再看他的另一面呢,则又是一个忠心耿耿的老大臣的形象,他勤政爱民,公而忘私,清正廉明,总之,是一个清如水,明如镜的人。或许,汤显祖正是要用这样的人物形象来警醒世人,那些当今世上,大家认为是一代名臣之人,或许,他们的骨子里,都只不过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而已。
   这么一个老父亲,对待女儿的态度,相当严苛,就连她在刺绣的时候,稍有倦怠,睡上一小会儿,都会遭到父亲的指责,并且还顺带埋怨她的母亲失教。这还算不上什么,最令人发指的是,他为了维护自己封建卫道士的身份,竟然在金銮殿上,称自己的女儿是妖魔,“愿吾皇向金阶一打,立见妖魔”,要知道,虎毒不食子,他竟然如此对待自己的亲生女儿,还真的是铁石心肠。
   幸亏,这故事里还有一个人,并不是那么昏聩,那就是当时的皇帝,杜丽娘在朝堂上一番深情的演说,将自己如何为了情而生死的故事,娓娓道来,就连皇帝都为之感动了,最后敕赐团圆,亲自主婚,成就了这么一段美好的爱情。
   可以这么说,这个皇帝的形象,是汤显祖对于上层统治者的呼唤和热切希望,或许,就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缺少这样的人,所以他才寄希望于能够上达天听,皇帝能够对此有所感悟。
   “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那是杜丽娘在给自己画好了画像之后,为自己的画所题写的诗,我一直很惊诧,这其中是否有一些宿命安排的意思呢,杜丽娘竟然如此先知先觉,早早地就将自己的终生,寄托给了一个人,那个人,不是姓梅,就是姓柳。难道这个世上真的是有三生石的吗,所以,她那个能够托付终生的人,竟然名字叫做“柳梦梅”。
   这真是一种执念,一种对于美好情感的执念,她竟然有如此纯真而又坚定的信念,将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那个梦中的男子,并且为此死去活来,穿越梦境,穿越生死。然而,我知道,那只是故事,只是传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往往会错过那个在柳边,或是在梅边的人,等到红颜老去的时候,我们才恍然惊觉,只是,到那时候,一切都已经物是人非。
   所以,当我们在人生道路上,遇见一个可以托付的人的时候,千万不要犹豫,勇敢地伸出手去吧,和那个人执手,一起走向未来,他或许长相很平凡,他或许没有过人的才华,但是,莫要忘记,你所爱的,是他那个人,而不是他的长相或者才能。
   如果我是焦仲卿,一定不会如此轻易,就让我的娘子回家;如果我是祝英台,我一定会直白地告诉梁山伯,我就是那个小九妹……可惜,我谁都不是,我只是一个平凡的女子,在读了《牡丹亭》之后,正在做一个长长的美梦,或许,我也会遇见一个可以托付的男子,他不在梅边,也不在柳边,他在我的心里,他在我的梦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