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字史记

 卧向白云情未尽 2022-06-10 发布于天津
走出孤岛 从分子生物学切入,我们会体会到基因像是无字的史记,揭露了人类进化的秘密。 先看《枪炮,病菌与钢铁》再看这本书,觉得很多道理是遥相呼应的。如果《枪炮》解说的是文明如何后来居上,本书就是中国人的寻根之旅。正如作者所说,「基因属于生命科学,祖先属于文化情感,在认识祖先与自我的路途上,理智与情感都是需要的」。 比较好的现象是,我们没有特别「思密达」的把所有好的发明,好的起源全往自己身上堆,我们承认人类起源于非洲,史前文明的发动机在西亚,不少禽类畜类都是东南亚完成驯化的舶来品。 我们有足够的自信,不需要从这些根源问题上找自信。 但是差距是对比出来的…这本书胜在文采和趣味性,输在逻辑,从易读性和熟悉感来说,是比《枪炮》好读的。但如果看过《枪炮》,很容易觉得新的观点实在不多……以及因为本书可能对故事性有追求,很多地方像散文一样,写得很飘,不着地,细想逻辑不过关。 所以如果这两本书都在书单里,我倾向把这本书当做《枪炮》的前置读物。 基因的基础 本书的立论基础比较简单: 「现代人群的基因多样性并不是一样的,非洲现代人的基因多样性最丰富,亚洲现代人和欧洲现代人次之,美洲现代人的基因多样性最少。这个现象不仅可以让她判断不同现代人群之间的亲疏远近,还让她了解到,现代人群具有一个共同的女性祖先,这位祖先的生活地点,就在基因多样性最丰富的那个人群生活的地方—非洲大陆」。 可以理解为人类的基因向下遗传的过程中,偶然产生的基因突变会使后代与祖先的基因略有不同。如果假定远古时期每一代人类的寿命差不多长,每一代爆发基因突变的概率又是基本接近的,那么可以粗略地认为:存续时代越久,爆发基因突变的机会就越多,导致该区域的人类积累的遗传差别更大,基因也更有多样性。美洲人相对其他区域的人类存续时间短些,所以多样性最低。 基因的智慧 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哪怕古人类还没有笔纸未能把知识诉诸纸面,我们现代人继承了属于祖先的大部分基因型,DNA像是一本无字的史书,默默记录了我们的起源。好比说,虽然我们都由现代智人进化而成,但我们的基因组中,来自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占了1.7%左右,可见虽然尼安德特人湮于历史,却还是在我们身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其中一个外在体现是,我们的祖先刚走出非洲时可能还拥有一头卷发,但今天的欧亚人中已经有不少拥有一头直发,这就是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带来的。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现代人的基因型,对比远古人类的基因型,以反推我们的祖先起源起源于何地,又如何把足迹遍布在神州大地。 基因的局限 当然,基因学研究也有它的局限性,我们用过去古人的DNA与今人的DNA进行比较,以判断古人的族群来源。 「现代人是古人的后裔,而不是相反。用现代人的基因来判断古人的族群类别,从逻辑上是本末倒置的。 例如,现代欧洲人的祖先可能并不是生活在欧洲,而是生活在西亚,所以欧洲人祖先的基因型很可能与西亚某些族群更接近,而与现代欧洲人的基因型略远一些。当我们在欧洲某地发现古人DNA与现代西亚人群接近,而与现代欧洲人群较远时,我们要认识到,这类古人完全可能是欧洲人的祖先。」。 一些有意思 觉得比较有意思的几个观点。 本书提到:「现代中国人中有80%~90%的人具有铲形门齿,这种牙齿特征在东亚现代人和印第安人中比例非常高;现代欧洲人中只有10%的人具有铲形门齿,在现代非洲人中这一比例则是15%」。表象上来看,铲形门齿是一个没什么用的特征,不能为老祖先们带来任何生存优势。谁也不会在交配前掰开对象的嘴看一看,给铲形门齿人带来更多好处。 实际上,该突变基因除了能「保证」我们的上门牙长成铲形门齿,「还会让拥有者的汗腺、皮脂腺、乳腺增加」。不免让人觉得,我们看待事物通常只看到表象的影响力而忽略了底层的影响力,也算是一种思维的陷阱吧……找到一个原因,就不想继续深挖,导致停留在最浅的层次。 就像这个突变基因,影响力的外在体现为铲形门齿,而真正使得他被发扬造成生存优势的特征,如让汗腺增加(有可能更为方便人类在炎热环境下排汗),不深入研究,是难以发现的。 第二个有意思的点来源于作者对生物基因和文化基因的评述。秦汉以来,其实文化基因的更迭是远快于生物基因的更迭的。这时候基因的更迭不再采用「群体替代」的方式,而是常常出现仅仅替换统治者的「上层更换模式」。 其实,这时候替换的很多时候不再是生物基因,而是文化基因。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指出: 「文化上的一个观念、一种行为在人群中被模仿、被传播并流行开来的过程,其实与生物学上的基因通过生物繁殖而遗传和传播的过程十分相似,不同文化基因之间的生存竞争关系,也与生物基因之间的竞争在原理上类似」。 好比说周武王以周代商,上层统治者虽然换了人,下面的人还是该种田种田,该养猪养猪,生物基因几乎不会发生改变。其实真正发生改变的是上层倡导的文化方向,商崇鬼神,周崇礼教,这才是王朝直接更迭带来的真正影响。又好比说,李唐是鲜卑后裔,就更有可能把游牧民族开放和兼容并包的文化,发扬光大。 作者提到,「生物基因进化是遵循达尔文“适者生存”原理的,而文化基因进化遵循的是类似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原理。在文化基因领域,一种文化使用(推崇)的人越多,就越占优势,并通过自身的扩张迅速瓦解其他文化,夺取其他文化的资源为我所用,甚至把其他文化人群转变为自己文化的信徒。这就有点儿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原理的味道了」。 文化的竞争也是如此残酷,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多样性的损失固然可惜,融合却也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必然的结果。 小结 但是读来,还是很容易被老祖宗所感动的。他们跋山涉水,穿越四野,把文明之火传播到世界各地。而我们又究竟如何成为我们? 一个有意思的事实是「克里奥尔化」,指大航海时代,移民子弟在没后孕育了自己的后代,孩子们父母来源背景有所不同,但交流是不会停止的,孩子们创造性的交流援引各自族群的智慧,加创造一些新词,最终形成了独特的语言,可能是上一代都听不懂的,这就是「克里奥尔语」。 东亚的故事也是一样的,今天的我们,不是谁的后代,不是亚细亚的孤舟,而是「克里奥尔化」的结果,先人互相交流,文化互相交融,最终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基因,才造就了今天的华夏子孙。 而想迎接届进步和未来,这种交流仍然不可或缺。时至今日,全世界的人类在基因已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还存留下的差异大多来源于「文化基因」。我们可以自我欣赏,但要警惕对外歧视。 没有一个人可以成为一座孤岛。 走出孤岛,拥抱四海, 这大概是本书最核心也最灵魂的启示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