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一女儿哭诉学校真实生活,家长警惕:切忌把孩子养得太老实

 嘉陵江一滴水 2022-06-10 发布于重庆

有位宝妈和刚上初一的女儿大吵了一架,起因是一向乖巧的女儿,居然谎称发烧来逃避上学。

可想而知,宝妈瞬间大怒,对着女儿大发雷霆。

结果女孩一下子就崩溃了,冲着宝妈大喊:“我就是太懂事、太老实了,才会变成这样,你什么都不知道!”

后来在宝妈的引导下,女儿才哭着说出了心里的委屈。

原来女儿班里有个男同学非常调皮,发现女儿说话带口音,就经常夸张地模仿女儿说话,逗得其他同学哈哈大笑,然后在这个男同学的影响下,别的同学又都给女儿起外号。

女儿性格比较软弱,面对其他同学的嘲笑不会反击,只会默默忍受,由此产生了厌学情绪。

一直以来,许多“中国式家长”都致力于把孩子教得善良、懂礼貌、听话、对同学要多包容。

然而,学校就像一个小型社会,孩子太老实,难免会吃亏受伤,成为被同学霸凌、欺负的对象。

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警惕:切忌把孩子养得太老实,没有锋芒的善良,只会使他人的“恶”得寸进尺。

面对攻击,要及时反击

犯罪心理学中,有个重要的理论名为“破窗效应”。

意思是如果环境中的不良现象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效仿,甚至变本加厉。比如一栋楼上的一个窗户被小孩子不小心砸破了,如果不及时修补的话,那这栋楼上的其它窗户很快都会被小孩子们故意砸破的。

社交也是同理,如果我们遭受攻击时,没有做到及时反击,那么就会被人认为“好欺负”,散发出“又怂又软弱”的气场,引来更多攻击。

所以在教育孩子时,不要一味强调“退一步海阔天空”,面对他人莫名的攻击,应该教孩子及时怼回去。

比如语言上警告对方,大声表达自己的反感:“你这样做是不对的,我很讨厌!”或者及时求助大人,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

不必要求所有人都喜欢自己

很多“老实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或多或少活在“别人的世界里”。

这些孩子过于在意他人的眼光,为了得到他人的称赞,让他人变得快乐,总让自己处在委屈、付出的地位,久而久之,逐渐失去自我,养成了“讨好型人格”。

然而,没有人能赢得所有人的喜欢,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应该是做好自己。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会习惯说“你看你怎样怎样,别人看到会笑话的!”

在这种教育下,孩子会潜移默化受到影响,不自觉得过多关注他人的看法,担心自己某方面做得不符合“常理”,引来怪异的目光。

平时与孩子相处,我们不妨让孩子更多地关注自己,告诉他“不用太在意他人的看法,自己的感受最重要”,让孩子明白,与其取悦他人,不如丰富自己。

学会拒绝他人

有段时间我发现,孩子铅笔、橡皮用得特别费,有时候前一天刚带去学校,第二天就不翼而飞,连个“尸体”都没有。

再三追问之下,儿子才支支吾吾说了实话,原来同桌经常管他借铅笔橡皮,拿走了却不还回来,儿子又总是不好意思拒绝,只好每次借口丢了,求我给他买新的。

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都有类似的表现,即便对方的要求很让人为难,但却因为不会拒绝,最后受伤的总是自己。

心理学上有个专有名词叫“得寸进尺效应”,指的是当一个人接受了“小要求”之后,再让他接受“大要求”的成功率会增高的现象。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人们一经表现出乐于助人的言行,就倾向于一直保持下去,努力给他人留下首尾一致的良好印象。

但是,如果一味满足他人的无理要求,只会使对方变本加厉,要求越来越过分,自己越来越难过、委屈,也越来越不懂得拒绝,变得愈发“老实”。

教会孩子拒绝,我们可以在平时多多练习,与孩子做一些“情景演练”,让他习惯于做一个“坏人”。

当然,如果孩子实在心地善良,不忍拒绝他人要求,我们也可以教他学会“等价交换原则”,在他人求助于自己时,转攻为守提问对方:“你准备拿什么来与我交换?”

毕淑敏曾说:“拒绝是一种权利,你那么好说话,又有谁能体谅你?”教孩子学会拒绝,可以减少90%以上不必要的麻烦。

结语:

诚然,善良老实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但我们除了要教孩子学会善待他人外,更要教他们保护好自己。

与其迎合他人的喜好,满足他人的无理要求,不如专心取悦自己,让孩子活得更自由、更舒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