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荷花雅集】范仲淹:先忧后乐,为国为民(内附上期中奖名单)

 860277 2022-06-10 发布于河南
Image

关于范仲淹,南宋理学家朱熹称赞他是“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王安石则评价他是“一世之师,由始起终,名节无疵”。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范仲淹是公认的第一名臣。

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堪称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典范和楷模。

Image
Image
年少求学,自刻益苦

公元989年,宋太宗端拱二年,范仲淹出生于真定府,即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另有出生于苏州和徐州两说)。他的父亲范墉,时任北道重镇成德军节度掌书记

第二年,父亲卒于任所,家境艰难。守孝三年后,母亲改嫁淄州长山朱文翰。范仲淹随之改名为朱说。

母子随为官的朱文瀚四处漂泊度过了几年光阴后,回到了继父的长山老家。

公元1008年,范仲淹入长白山醴泉寺读书。
Image

范仲淹画像

有一天回家,范仲淹看到朱家兄弟生活很奢侈又浪费,希望他们能节俭一些。

兄弟很不高兴地说:“花的是我们朱家的钱,你管不着!”

于是,范仲淹便与其兄弟理论起来。不料,被兄弟提及母亲改嫁一事。得知身世后,他伤感不已,决心离家去外地求学。

公元1011年,23岁的范仲淹泣别母亲,来到北宋四大书院之一的应天书院求学,师从当时著名的教育家戚同文。

在书院的五年中,范仲淹读书异常勤奋。用朱熹的话来说是“五年未曾解衣就寝”。

同时,他又过着非常清苦的生活。“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者,公自刻益苦”。

夜里昏昏欲睡,用凉水洗面。每天只煮一锅粥,放在一边,饿了就就着咸菜喝几口。

艰难的求学生涯,不仅丰富了范仲淹的学识,也磨炼了他的意志品质。数年后,范仲淹已博通儒家经典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

Image
Image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公元1015年,范仲淹27岁。这一年他参加科举考试。

考试前,范仲淹去了寺庙祈求金榜题名。

当时寺庙有一算命先生,据说很灵。范仲淹问,“您看看,我将来能当丞相吗?”

算命先生看了一眼范仲淹,说不能。范仲淹接着说:“那能当看病的大夫吗?”

算命先生不解:“你不是想当丞相吗?怎么又改大夫了?是不是有点太卑微了?”

范仲淹答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我只想济世救民。”算命先生听闻,赞叹不已。

结果,这一年,他以“朱说”之名,登蔡齐榜(当年科举的状元叫蔡齐,因而科举榜单也叫“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

Image

范仲淹书法真迹《边事帖》

天禧元年(1017年),范仲淹因治狱廉平、刚正不阿,升为文林郎、任集庆军节度推官。于是,他归宗复姓,恢复范仲淹之名。

32岁,调任泰州西溪,管理盐务。因黄海长期泛滥,危害百姓,上书朝廷重修海堤。

公元1025年,朝廷调范仲淹兴化县令,全面负责修堰工程。

带领百姓治理水患,践行为官是为民的态度,重修了捍海堰。很多流离失所的百姓也重新返回了家乡,百姓田地和盐场得以保护。

同年,36岁的范仲淹给朝廷写了《奏上时务书》,揭露朝廷恩荫泛滥的现状。在上这一封书中的同时,范仲淹还向王曾、张知白等朝廷的重臣自荐,希望得到更大的平台上一展政治抱负。

期间,曾写一首《江上渔者》,反映渔民辛劳,表达了自己对劳苦百姓的同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一年后,范仲淹的母亲去世。范仲淹为母守丧,居南京应天府(今商丘)宁陵县。

期间,受应天府知府晏殊的邀请,执掌应天书院教席,大力倡导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的士大夫节操。书院学风亦为之焕然一新,范仲淹也声誉日隆。

1028年,范仲淹再次向朝廷上书万言的《上执政书》,提出自己的改革想法。

这一次,范仲淹的上书引起了宰相王曾的注意,他很欣赏范仲淹的才华,要求晏殊推荐范仲淹进入朝廷做官。

同年十二月,仁宗征召范仲淹入京,任为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

Image
Image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40岁时,赶上当朝执政太后(刘娥,宋真宗章献皇后)庆生。那时仁宗19岁,准备携百官贺寿。

范仲淹却上奏直言,此乃皇上家事,不宜混淆了家礼与国礼。

后来,他更是上书请太后还政于仁宗,奏章却石沉大海。对此,太后怎会高兴?结果可想而知,这是他第一次被贬。

后来刘太后去世,范仲淹重回朝堂,又因阻止仁宗废郭皇后,而第二次被贬。

几年后再次重回,因不满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任用亲信,向仁宗献《百官图》,而被诬陷“勾结朋党”,遭到第三次被贬。

Image

范仲淹书法真迹《道服赞》(局部)

第一次被贬,官场朋友们把他送到东京城门外,赞他坚持自己的态度,他不畏权贵,虽然被贬,但“此行极光荣”。

后来再被贬,也有朋友安慰继续点赞,说“此行愈加光荣”。

第三次被贬,还有朋友继续安慰,说“此行尤为光荣”。

三起三落的范仲淹听后笑道:“仲淹前后已是三光了!”

面对三起三落,范仲淹豁达乐观的态度就像他曾写的一首诗《野色》一样:

非烟亦非雾,幂幂映楼台。

白鸟忽点破,残阳还照开。

肯随芳草歇,疑逐远帆来。

谁会山公意?登高醉始回。

在这个过程中,好友梅尧臣曾作文《灵乌赋》,劝范仲淹应学报喜之鸟,而不要像乌鸦那样报凶讯而使自己招灾。

范仲淹立即也回写了一首同样题目的《灵乌赋》给梅尧臣,义正言辞地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作为一个政治家,范仲淹的仕途可谓是风波不断,最后甚至死在了被贬的途中。但他更是一个有信仰,有底线的政治家。有忠,亦有勇。

有执着于“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忠诚,也有“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勇气与气节。

Image
Image
思君忧民,勤俭贤良

公元1040年,西夏进犯,边事吃紧。范仲淹被指为大将,出征沙场,于大漠深处,开始他的军旅生涯。

他利用筑城修寨进行积极防御的思想,使西北军事防务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边境局势大为改观。

在军旅期间,他写下感怀之作《渔家傲·秋思》 :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他想回家,但战事未完,国家仍有危难,如何回家?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这泪,有对家的怀念,有对战事进程的担忧。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

Image

范仲淹书法真迹《远行帖》

还有那首耳熟能详的《苏幕遮·怀旧》: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词虽有些婉约,在秋水共长天一色中,依旧让人荡气回肠,不减豪迈之气。此外,还能看出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内心的细腻、复杂的思乡之情。

局势稍稳,范仲淹重回朝中任职。

公元1043年,范仲淹上书《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纲领,推行以整治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虽因保守派的攻击和反对,只推行一年便以失败告终,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后来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

改革失败后,范仲淹先后在邓州、杭州、青州等地辗转调任。

在邓州期间,他应至交好友岳州知州滕宗谅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了中国文人士大夫的人格标志。

公元1050年,61岁的范仲淹创办“范氏义庄”。义庄田地的地租用于赡养同宗族的贫穷成员。

由此,范仲淹开启了宋代慈善事业的一个新时代,对后人从事慈善事业,也有深远影响。

公元1052年冬天,朝廷调任范仲淹至颍州为官。范仲淹带病赴任,途经徐州时逝世,终年64岁。

病逝后,朝廷加赠范仲淹为兵部尚书,谥号“文正”,成为北宋第一个被赐予“文正”谥号之人宋仁宗还亲自题写了墓碑,碑额为“褒贤之碑”。

在他逝世600多年后,在清康熙皇帝的推动下,范仲淹相继从祀于孔庙及历代帝王庙,以表彰其儒学成就及贤相政绩。


纵观范仲淹的一生,他都在身体力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儒家的进取精神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也为中华文明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END
Image
上期留言互动中奖名单
Image

《话题互动:说说你的端午节故事》中奖名单:

郭靖、口者阝口者阝、丰禾铭杰、杜、西北狼、小平、冷风、宏发、旧人乱人心、黑夜、简单点、CHENG、美好的阳光、九宸、时光倾城 、J.h 澔、李伟、曼、王勇、阿大、A春娜🍒、糊涂、凡尘、军、周坤、影子、无问东西、怕望你背影、Marsbobo、浩哥、错过的过错、余可羽仟、a~娜、刘烨、牛牛、高峰、心中的远方、海之蓝、AAA包容(在野烟酒百货超市)、绿焉配荭装凄美谁的伤

以上中奖用户请于6月13日24:00前在本条文章下留言告知姓名、电话及详细收件信息(逾期不予补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