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代名臣郑纪】郑纪祠堂

 夏天杂志 2022-06-10 发布于福建

  郑纪是文贤里上郑(即今度尾镇埔尾)人,其祠堂、家庙皆在屏山(今属埔尾),但因郑纪致仕之后,择居仙游城内,他的嫡传子孙也就迁居于此。嘉靖十六年(1537年),福建布政使要求建祠以奉郑纪木主,其三子郑主忠乃改旧赐葬地为祠堂,此为尚书郑纪祠(俗称郑纪祠堂)之由来。后来,郑纪后裔多以该祠为年节祭拜中心,屏山祠堂、家庙渐弛,遂沦为郑纪府第之组成部分,其名称也日渐不为外界所知了。

一、郑纪祠的由来

  嘉靖十六年(1537年),因郑纪赐葬之地周围人丁兴起,导致郑纪墓地风水被破坏,所以郑主忠就向朝廷申请迁葬,幸得批复,乃改葬于善化里莲山之阳(即今白塔)。同年,福建布政使陆珂、按察使曾嘉开一致认为:“已故尚书郑纪,器宇宽洪,德望隆重。学有渊源,才优经济。先任翰林检讨,陈情归养二十有余年,涵养益深。继升浙江提学,文教聿兴,遂转国子祭酒,师道以立。典太常而礼乐明,掌司徒而国计足。出处大节,俊伟光明,实近代之明臣也,宜有祠宇以昭令典。”因此,巡按御史李元阳批准支付官饷二十两,用于启动修祠,供奉神主牌位,以副朝廷恩礼旧臣至意,这便是尚书郑纪祠(俗称郑纪祠堂)的由来。

二、祠堂建设

  郑纪祠堂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此后代有重修。该祠为土木结构,沿着中轴线上依次为仪门、通道、中门、天井、下厅、正堂、后厅、左右廊庑和花台等,占地2000多平方米。左右廊各立1块石碑,左侧石碑记载郑纪的生平事迹,右侧为无字碑,祠内仍保存有“大司徒”“东园”题刻各一块。大门口有一对抱鼓石。

  清代,郑黄灿(字淇瞻,号逸溪,康熙四十四年举人)参观过郑纪祠堂后,题诗赞曰:“巍然乔岳万夫钦,炯炯双眸烛太阴。早岁登朝方步玉,暮年谢相似捐金。衣冠先正知无匹,瞻仰前型合有心。更访遗文经世业,千秋着范意何深?”与郑黄灿同时人物——颜岱(字广伯,雍正十年举人)参观过郑纪祠堂后,则题诗曰:“圣功陈说卓儒宗,展拜如亲有道容。六馆今知斋醮陋,山城长护市烟重。吟风自得南湖趣,传世犹遗东里踪。叹息心源遥莫接,祠前流水日溶溶。”

  乾隆三年(1738年)仲春,郑纪九世孙,太学生郑英谟、邑庠生郑英梁、郡庠生郑英甲三人联合发起重修郑纪祠堂,并在堂中脊梁处留下墨迹,以为纪念。

  19809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郑纪后裔发动重修,使祠重焕光彩。

  199239日,仙游县旧城改造工程总指挥部成立,尚书祠亦在改造范围内。这时,仙游有识之士闻讯,纷纷建言留下尚书祠。其间,度尾名士余寿文远在北京,亦向仙游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呼吁,遂使该词被保留下来,从而成为仙游城内为数不多的古祠之一。

三、祠堂文物

  郑纪祠堂内文物众多,其中,左右廊各立1块石碑,左侧石碑记载郑纪的生平事迹,右侧为无字碑;内墙有陈谠所书“东园”石刻,外墙有郑纪门生费宏所书“大司徒”题刻。祠堂内还保有“皇明祭葬”碑(由白塔郑纪墓地抢回收藏)。

四、祠堂管理

  尚书祠自建立以来,就由郑纪后裔直接管理。据《南湖郑氏巩桥族谱》记载:郑有养(郑纪派下第11代)、郑照临(郑纪派下第12代)、郑文德(郑纪派下第14代)等人明确荫袭奉祀生,即主持郑纪祭祀活动。这说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祭拜郑纪的活动是比较规范的。不过,辛亥革命爆发后,封建帝制终结,连带郑纪后裔荫袭奉祀生制度也一并消亡了。

画像:黄金星绘制;对联:刘元春题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