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的风头

 马尔的视觉 2022-06-11 发布于安徽

文化是有风头、势头的,也叫流行。

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只此青绿》干得漂亮,一向霸着风头的相声、小品灰溜溜地败下阵来。

舞台上令人眼前一亮的一曲古风舞蹈,独领了春晚风骚。

对《只此青绿》的热烈呼应,来源于大众文化的趣味,有着传统高雅一面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在工作闲余开始读书、习字,甚至学点传统艺术技能了。

和过去拿这个标榜高雅的俗套不同,如今就是让自己愉悦、快乐。

原先狂跳扰民的广场舞,只在暴走团里混的,有的转而改练瑜伽、谈佛理,更有做禅修,去探索生命真相了。往日里人声鼎沸的卡拉OK,也沦落为大叔、大婶怀旧的点缀。

人人都会有那么一天,能睁开眼越过视障看见,被流量和商业资本抬举起的种种低俗的娱乐方式,它只是流行文化的一个类别,重在宣泄情绪,或群殴文化的庄重。

生命中还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在等待我们。

一群又一群人在让自己急匆匆的脚步慢下来,去寻求文化意义上的幸福观、满足感,用文化品质来守护自己余生的美丽。

大众文化的主调上沦陷于低级趣味,其实已经很久了。它最初是一种反叛姿态,有积极意义。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以马季、姜昆领衔的一批曲艺人,在解构僵硬、单一而说教的政治文化类型方面出了大力。电视的普及与央视春晚的固化,逐步成为大众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盛宴。积闷已久的枯燥与假大空的虚妄,被发自内心的欢声笑语所取代。

后来小品逐步挤占了相声的高光,以段子文化为标志的娱乐方式走向了极端,更为酣畅的庸常嘲弄构建出文化的低俗化,一发而不可收拾。

中国文化历来有雅俗两条路径。俗的骂雅的装逼,雅的不屑于俗的低端。但两者在不同的道路上各自为阵,间或互有拳脚,大体相安无事。

但这一拨俗文化来得气势汹汹,背后有商业资本助阵,以手机为载体的新型技术方式也在推波助澜。短视频算是大众娱乐的巅峰,大有占山为王、一统天下的裹挟。相声、小品早在花样百出的短视频搞笑段子的鞭打下千疮百孔。人们的笑点需求越来越高,胃口也越来越奇葩。

欢欣与闹心是表象,它实际已经在塑造中国人的面目、风貌。

早几十年,漫画家华君武老先生就感觉社会上的风头不大对了。他老人家专门创作了一幅漫画:一个大老爷们,脱掉裤子露出光腚,嬉皮笑脸地对着一个高举鸡毛掸子的人说:打吧打吧,你一打我就出名了。

那是文坛的一段怪状。在解放思想的大背景下,有的人借助批评的台阶往上爬,想迅速蹿红,走挨批评的捷径。

批谁谁红。

好在那时的大众革命警惕心极高,尚无吃瓜的唯恐不热闹的劲头儿,见了廉耻无度的,一阵乱棍灭了他,人人啐口唾沫星子都能淹死此类人。媒体也尚有严肃的本钱,动辄一脸地一本正经。

从娱乐八卦狗仔爆料开始,炒作就没有社会底线了。

不断地拿着娱乐圈个人极度隐私的内容狗仔出来,漫天炒作,对人的私生活践踏到了极点,呈现出病秧子社会吸毒兴奋状态。这个社会怎么了的思考与担责,早就被看热闹的热情淹没了。

迷醉于看热闹、造热闹的世俗趣味,在一点一点地销蚀中国人的文化素养;舆论热点也让没有文化品质的炒作团伙、吃瓜观众绑架了。

人人都有看他人热闹的天然爱好,这是人性中的丑陋和恶毒。无论大俗或大雅,都应有良知做底线。

中国文化已呈高雅元素全面失守的严酷现实,它的从众、媚俗、娱乐、逐利本相已经到了肆无忌惮的程度。 

天下生恶俗之大病久矣。

作者相关文章

《相山闲话》卷首篇:就说说这个“闲”字

摘下口罩,更要摘下恐惧

没有“符号”的城市注定是平庸的

关注马尔的视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