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清代衍圣公陪祀制度及其政治、文化意义

 草容生 2022-06-11 发布于重庆

导语:衍圣公,乃系至圣先师孔子嫡传子孙的世袭封号,自公元1055年,宋至和二年始封到公元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改衍圣公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衍圣公这个封号在中国历史上一共存在了880年。

衍圣公陪祀制度,系封建帝王或帝王指派官员在京师太学或阙里孔庙进行祭孔活动时,孔子嫡裔衍圣公或是前往京师观礼、听讲,或是接引皇帝进入阙里孔庙并陪同祭祀的制度。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世时就被称为“天纵之圣”,自汉朝首次为孔子及其嫡传后裔封爵,后世对于孔子的祭祀、孔子及其嫡裔的封爵等制度逐步趋于完善。清朝作为封建社会制度的集大成者,自入关之前就深受中原地区的儒家文化影响,清朝开国皇帝皇太极已对孔子及儒学表示推崇,翻译儒家典籍,贯彻儒家思想。

文章图片1

清朝入关以后,对汉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更为推崇的顺治皇帝于顺治八年确立祭孔为国家大典的同时,将孔子嫡裔衍圣公陪祀的制度也随之确立下来。

01 祭孔仪式及衍圣公的历史沿革

孔子生前的声名远播和巨大贡献,让其在生前便有了“圣人”的称呼,所以孔子去世的第二年,鲁国国君鲁哀公便将孔子故居作为寿堂,祭祀孔子先师,由此开始直到现在,祭孔仪式一直存在了2500多年。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在路过孔庙时,用备齐牛、羊、猪的“太牢”祭祀大礼,祭奠孔子。而后汉武帝在董仲舒的建议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文化迅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分,同时用以祭祀孔子的孔庙在各地纷纷修建,孔庙也逐渐成为了 封建朝廷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

文章图片2

刘邦祭孔

唐朝唐玄宗于公元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后,祭祀孔子的活动开始升格。宋代后祭祀制度扶摇直上,明代已达到帝王规格,至清代,祭祀 孔子更是隆重盛大,达到了顶峰。清朝仅乾隆皇帝一人就先后8次亲临曲阜拜谒孔子。

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封建王朝首次将孔子的嫡传后代封爵,以示对儒家文化和至圣先师孔子的推崇。《宋史·礼志·宾礼四》记载:

至和二年,太常博士祖无择上书仁宗皇帝:“按前史,孔子后袭封者,在汉魏曰褒成、褒尊、宗圣,在晋宋曰奉圣,后魏曰崇圣,北齐曰恭圣,后周、隋并封邹国,唐初曰褒圣,开元中,始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又以其后为文宣公。不可以祖谥而加后嗣。”

对于祖无择的建议,宋仁宗觉得甚为有理,便采纳了他的建议,《宋史》对于宋仁宗晋封孔子嫡传后裔爵位的诏令,有过明确记载:

“孔子之后以爵号褒显,世世不绝,其来远矣。自汉元帝封为褒成君以奉其祀,至平帝时封为褒成侯,始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褒成,其国也;宣尼,其谥也;公侯,其爵也。后之孙虽更改不一,而不失其义。

至唐开元中始追谥孔子为文宣而尊以王爵,封其嗣褒圣侯为文宣公。孔氏子孙去国号袭谥号,礼之失也盖自此始。朕稽考前训,博采群议,皆谓宜法汉之旧,革唐之失,稽古正名,于义为当。朕念先帝崇尚儒术,亲祠阙里,而始加至圣之号,务极尊显之意。肆朕纂临,继奉先志,尊儒重道,不敢失坠,而正其后裔嗣爵之号不其重欤!宜改至圣文宣王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

自此,孔子嫡传后裔“衍圣公”的爵位封号正式确立。宋朝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当成正统汉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和规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后世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孔子嫡传后裔的爵位封号也一样,自宋朝确立下来以后,在长达800多年的历史沿革中一直保留。

刚刚入关定都北京的清王朝,为了争取中原地区汉民族的普通认可,以多尔衮为代表的清朝统治阶层立马宣布认可衍圣公在明代享受的全部特权,六十四代衍圣公孔衍植仍任衍圣公加太子太傅。朝见时衍圣公仍列内阁大臣之上。

文章图片3

倒数第二代衍圣公孔令贻于1919年病逝北京,1920年2月其遗腹子孔德成出生,4月大总统令孔德成袭封衍圣公。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民国政府令孔子嫡系裔孙改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至此,延续了八百多年的衍圣公封号被废除。

02 衍圣公陪祀制度的确立及在清朝时期的发展

《明史·卷二八四·儒林三·孔彦缙》记载:

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明代宗视太学,孔子第59代孙、衍圣公孔彦缙率孔氏子孙等数人入京观礼,并被赐座彝伦堂听讲。

明代宗恩赐衍圣公“赐座听讲”的行为,虽然并不是“衍圣公陪祀”制度确立的标志,但衍圣公入京观礼则是“衍圣公陪祀”制度的前身。

《清实录·世祖实录》记载:

顺治八年 ,礼部在议定明年顺治帝视学祭孔仪节时,奏请 “应差官行取衍圣公、四氏博士及老成族人,来京迎驾陪祀”。是年底,孔子第 66代孙、衍圣公孔兴燮率孔、颜、曾、孟等世袭五经博士数人赴都,并参加新年朝贺 。

由此,衍圣公在封建王朝按照国家大典规制祭祀孔子的时候,衍圣公作为陪祀角色存在的制度正式确立。

对于衍圣公首次参与的清朝祭孔大典,《清实录·世祖实录》进行了详细记载,而此次祭孔大典的记载以及衍圣公在其中的具体表现,基本能够代表清朝封建王朝在祭孔大典方面的规制,以及衍圣公在陪祀角色上起到的巨大作用。顺治九年的祭孔大典,可以分为一下几个步骤:

1、顺治皇帝首先祭孔

“皇帝礼服乘舆诣学,法驾卤簿前导,前引后扈如常仪。祭酒、司业率所属官暨进士、举人朝服,诸生公服,跪迎于成贤街道右”。至庙门外,皇帝降舆进入,并由太常卿二人引入大成殿,祭祀先师孔子 。

文章图片4

礼成,顺治帝出大成门,至御幄,稍坐,更衮服。

2、衍圣公上场

陪祀各官及之前已应召前来的衍圣公,“先诣彝伦堂庭中,按朝班东西序立,衍圣公在东班之首,五经博士、各氏后裔在班末,均东西面”。其后,“祭酒、司业、学官等率领诸生,于太学门内两丹墀分班侍立”。待礼部官奏请行讲学礼,皇帝出御幄,由太学门入时,衍圣公等众官诸生 “以次俱跪,候驾过,然后起。

3、进入衍圣公的主要职责——赞唱、进讲

皇帝至彝伦堂升座之后,衍圣公率领五经博士、各氏后裔,祭酒、司业率领所属官员和进士、举人诸生,各就拜位,准备赞唱,进讲

在此应特别强调一下衍圣公在此步骤中的位置:

诸王、贝勒在彝伦堂内,各官于堂外,分班侍立。

而在外侍立众官、诸生中,衍圣公、祭酒、司业、学官和五经博士在台上。

四氏子孙及诸生在台下序立。

4、行过三跪九叩头礼,上谕赐座。

在堂内诸王、贝勒即叩头坐,堂外 “衍圣公及陪祀汉文官三品以上,武官二品以上,俱入堂叩头坐”。其他如翰詹四品以下官、国子监官、六堂诸学师傅、五经博士、各氏后裔、进士、举人、肄业诸生,皆列东西阶下听讲。

文章图片5

5、《易经》、《书经》讲演

满汉祭酒以次讲 《易经》,满汉司业以次讲 《书经》。

6、礼部尚书奏传制

演讲完毕,礼部尚书宣制曰:“圣人之道,如日中天,讲究服膺,用咨治理,尔师生其勉之。”宣讫,祭酒率众行三跪九叩礼,皇帝还宫。至此,视学释奠礼成。

祭孔典礼完成后,还有更重要的部分,那就是被词语厚恩的衍圣公在接下来向皇帝谢恩的表现,这也是清朝统治阶层祭孔大典的主要目的,更是将“衍圣公陪祀”制度确立到国家层面的主要政治目的。

顺治帝视学礼成次日,衍圣公孔兴燮率五经博士,祭酒、司业率所属官暨进士、举人诸生,具表谢恩。同日,顺治帝赐衍圣公等宴于礼部,赏赐衍圣公貂冠、朝服等物,并将各氏后裔送监读书, “嗣是历代举行以为常”。顺治十七年顺治帝视学时,孔兴燮亦 “应召率族人陪祀,锡赉优渥。”

文章图片6

清代祭孔木版画

顺治皇帝祭孔大典只是清朝帝王对至圣先师孔子倍加重视和推崇的一个缩影,自顺治皇帝以后,清朝历代帝王对祭孔大典尤其是衍圣公陪祀部分都非常重视。乾隆皇帝更是将这一国家大典抬高到了另一个境界,他不但在北京孔庙大肆祭孔,还曾经8次亲自前往山东曲阜祭奠孔子,在曲阜孔庙的祭孔大典上,衍圣公除了观礼、听讲,还扮演着接引皇帝进入阙里孔庙的重要职责。

03 衍圣公陪祀制度对于清朝统治阶层的重要意义

清代自立国之初即十分看重视学释奠。从皇帝亲祭到遣官致祭,是时祀孔之举殊为频繁。通过一系列庄肃、复杂仪式的制定和举行,来宣示崇儒重道的文治思路。衍圣公的班次虽在王公之下,但位至各文武官员之前,一如朝班之制。因此,帝王诣学释奠虽非专示以孔氏后裔,但对后者而言无疑是莫大的恩荣。

而这份恩宠无论对于衍圣公,还是对于中原地区将儒家文化奉为圭臬的汉民族来讲,都有非凡的意义所在。

文章图片7

1、对于中原地区汉民族的拉拢和安抚

偏居关外一隅的满族,以少数民族的身份挥师入关,趁着李自成攻破北京之际,竟然成就了自己的江山一统。但面对历史文化悠久、系统、全面的汉学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满族并不成熟的文化系统显得不堪一击。而且,向来对“狄夷”带有鄙夷眼光的汉民族面对已经统一中原地区的清王朝,看清反清思想和行动很是频繁,为了稳固皇权统治、进一步得到汉民族的认可,满族统治阶层对儒家文化、对至圣先师孔子的认可和推崇是其必然选择。衍圣公作为孔子的嫡传后裔,乃系孔子的代表,更是儒家文化源远流长的典型代表。将衍圣公融入到祭孔大典,说明清朝统治阶层已经得到了控制嫡传后裔的认可,这更能拉拢和安抚将儒家文化奉为圭臬的中原地区汉民族。

2、通过厚恩和重赏,让衍圣公服从清朝统治

在皇帝祭孔中专司陪祀的衍圣公,对清廷的崇儒重道、礼奉先师之举有着直观和真切的体会,身受荣恩与隆遇,也自然会服膺清的统治。而衍圣公对清朝统治的服从,对于清朝统治阶层来讲代表着对儒家文化的征服,更代表着对汉民族的征服。不管汉族民众在心中对于清朝的看法如何,清王朝最起码完成了形式上的征服和统一。

3、通过衍圣公传播清朝统治阶层的恩深似海、贤明通达

乾隆皇帝在亲自前往山东曲阜祭孔期间,对自己的亲家,衍圣公孔昭焕有过谕旨:

“先师修道立教,天下万世之人,服习圣训,咸有以自善其身,况为其子孙者乎?卿以宗裔,奉祠绍封,列爵既优崇矣,当思渊源何自,夙夜敬勉。亲师向学,以植始基;慎行谨言,以培德器。循循诗礼之教,异日卓然有所成就。允孚令望,表率族党。俾当世知圣人之后,能守家传于勿替,匪徒章服之荣已也。”

由此可见,乾隆皇帝要求孔昭焕“当思渊源何自,夙夜敬勉。亲师向学,以植始基”,更应该“允孚令望,表率族党”,由此要求衍圣公将皇家恩赐、对至圣先师孔子、对儒家文化的推崇和恩遇传播四海,为清朝统治阶层做好舆论基础。

文章图片8

说到底,清代帝王频繁祭祀孔子,不断提升祭孔规制,完备祭孔仪典尤其是将“衍圣公陪祀”制度作为祭孔大典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做法,获得了广大汉人士大夫的普遍认同与支持,这对于清朝统治阶层稳固皇权统治,消除中原地区的抗清反清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清朝统治阶层通过对控制嫡传后裔衍圣公的特殊恩赏,又给衍圣公加上了另一份重要责任,那就是沟通着庙墙内外,进一步广布了清廷的文教政策和统治思想。

参考文献:《清代衍圣公陪祀制度探究》、《祭孔大典》、《衍圣公》、《宋史·礼志·宾礼四》、《明史·卷二八四·儒林三·孔彦缙》、《清实录·世祖实录》、《清实录·高宗实录》、《清史稿·志五十七·礼三》、《汉民族传统礼仪——祭孔操作方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