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为什么写这本书 ——《承淡安角针原穴法》

 孙撄宁 2022-06-11 发布于浙江

这个问题,从书稿编写之初,到成稿出版之际,我反复问过自己很多次。

每个人心头有个痛,每个人心头也有个梦,当痛与梦交汇在一起,往往会成为一个愿。《承淡安角针原穴法》正式出版,让这个愿又吐了一点新芽。

确切一点说,这本书是一本居家保健、养生调理及辅助治疗的使用手册,简易、安全、方便、实用、有效,凝聚着我这么多年的坚持与情怀,承载着中医路上各位师长的厚爱和关怀。

为什么喜欢中医文化?很多熟悉我的朋友一直好奇,甚至有些不解。

我的中学时代充满了对诗歌的追崇,甚至在工作后一段时间,还努力想成为一个业余作家。

20年前,我整理了一本诗歌散文合集,以此向青春告别。20年后,我与中医师承老师编著了一本针灸保健书籍,以此为理想追求。貌似两个不搭的领域,却有着传统文化这一共同轴线。

我后来明白一个道理,人生的每段经历不是偶然,都是为当下的选择在对焦。生活像一根时轻时重的鞭子,总在把你赶往该去的地方。

当一次次面对与至亲的生离死别,无助与绝望中,我作出了一个当初看起来不可思议的决定——中年学中医。直到现在,我依然庆幸作出这个选择。

最初一门心思学汤药,兜兜转转一段时间后,找到了照亮我中医之路的刘力红教授,他建议学习黄帝内针。大约两年后,我又专门请教刘教授,接下来学点什么。他说,还是一门深入好。

这个机缘,也让我幸运地遇到恩师杨真海先生以及师母杜玲,他们二老给了我人生的另一半。也许是缘分注定,我很快拜入杨师门下,不仅得其倾心传授,而且成为黄帝内针讲师之一。

黄帝内针让我窥见了中医针灸的传奇,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力量。很多朋友疑惑,怎会有那么多时间学中医?中医学的是一个理,用的是自然规律。理明了,循着规律去做事,很多问题本来并不复杂。刘力红教授在不同场合说过,中医是通业。

图片

2022年春节期间,我再次细读《黄帝内针》,依然感到意犹未尽、感慨万千。针道的诀窍,文化的妙要,尽在字里行间流淌,若是沉下心来默识体会,我相信很多人会有同样感触。书中不仅绵延着历代传承的法脉,更渗灌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精气神。

学针之初,我被内针的桴鼓之效深深吸引,几乎每周义务为亲友调理身体。这个阶段让我积累了很多经验和体会,十分感谢亲友们对我的信任和鼓励。

但随之而来的一些思考让我放慢脚步,就算每天这样努力付出,一个人一辈子能帮助多少人?健康观念、生活习性以及情绪管理等不作反省和调整,反复调理的意义何在?怎样让人从道法自然这个层面来看待疾病、健康乃至生命?

此后我把重心转向微信公众号“张三针笔记”的写作和一些讲座及分享。几年下来,不知不觉写了几十万字,虽然很多想法并不成熟,但每次我都真诚交流着所思所悟,哪怕只是一点一滴。

多年的实践让我深切明白,从疗病祛疾这个角度看,内针小可帮自己及家人减少疾患痛苦,大可为社会医疗及医保分忧出力。若是从更深层面看,内针是了解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便捷通道和桥梁。

学习中医一般有两个路径,一是由道入术,一是由术入道。内针恰是道术合一的那种,因而呈现出其至简至深的鲜明特点。

图片

大概两年多前,与一个朋友的对话让我深深触动。这个朋友说,内针太活了,还有那么多讲究,不像有些方法简单,知道什么病症,根据穴位直接用就行,效果同样也很好。

内针还不够简易?最初觉得这些朋友没有明白内针,有点可惜。直到有次与董氏针灸林正泰老师一席长谈,我才开始理解那些朋友的想法。

内针重在针道运用,强调规律作用,自然有与其相应的群体。有些爱好者喜欢相对固定的范式,是不是也可以为其提供一份善巧与方便呢?

内针理法所承载的阴阳、中和等中医生命哲学,较好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缩与集成。能不能将这样一种磅礴的力量,以另外一种通俗易懂、简单易学、安全易用的方式来传递?

中医文化的表现和传播有很多方法、路径,我想在这方面作些探索与尝试。

图片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的中医师承老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江苏省针灸临床质控中心主任、国家中管局澄江针灸学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张建斌先生,在我学习承淡安针灸学术理论期间,给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和方向。

澄江针灸学派由我国近代最著名的针灸教学家和中医教育家之一承淡安先生所开创,他一生从事针灸理论和临床研究,构建了现代中医教育模式,是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首任校长,曾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兼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培养了邱茂良、杨甲三、程莘农等一大批针灸名家,为现代针灸学科的推广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针灸“一代宗师”。

巧的是,我跟承淡安先生是同乡。如果不是因为学习针灸,竟然不知这么一个大家近在咫尺,而且,很多人到现在都不了解先生的事迹。

承淡安先生在复兴和传播针灸的同时,致力于研究和革新针具,在二十世纪30年代统一了毫针针具质量和规格等标准,晚年又特别注意针具在皮肤上的操作,先后发明了皮内针、揿针和角针。

皮内针、揿针已被广泛应用,角针却鲜为人知。揿针等虽然安全性非常好,但还是破皮的,属于医疗活动。角针则完全无创、无痛,而其刺激效用与针、灸相仿。

图片

这几年,内针学人也逐渐出现一些分化现象。很多人用起来得心应手,也有一些人用着用着回到原来的定势,甚至慢慢放下了内针。

究其原因,缺乏信心是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以指代针,“赤手空拳”上阵比划,无论是给自己,还是给他人调理,在信任度上往往面临较大考验。

如何能够避免针刺行为,在消除少数人针刺畏惧感的同时,又能让大家提升信心,更好地普及针灸养生保健,尽快让自己成为健康的守护人?角针的挖掘和应用,无疑提供了一个比较理想的解决方案。

目前使用的角针为锥体状,用砭石材料制成,粘贴于医用透明胶布。使用角针,不仅可以发挥针具的物理刺激作用,还可发挥砭石本身功效,同时可辅以按压按揉等普通手法。

对穴位的应用选择,在张建斌教授指导下,结合古代名家实践选择了原穴。原者,本原、原气之意。原气是肾间动气,又称丹田之气,《难经》云:“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原穴既能治五脏六腑之病证,又能通过腧穴远道作用,治疗本经循行所到达的远隔部位的病证。

根据传统中医同名经“同气相求”原理,实际应用时,还可把位于足部的原穴,精简至手部同名经取穴,一般情况下,通过8~14个穴位,可处理生活中很多常见症状。

应用原则上,采用病位辨经方法,同时强调交叉取穴、治神守气,遵循“从阴引阳、从阳引阴”这一要旨。“允执厥中”既是上古圣王心法,也是针道日用心法。

图片

承淡安角针原穴法具有人人可学、家家可用的特点,如果说黄帝内针特质是活法和心法,那么,角针原穴法试图呈现一个具体的定法和常法,是一份“简餐”或“点心”。

从最初寻思学医“治病救人”,到如今践行针灸“养生保健”,我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思考。疗病祛疾固然不可或缺,但如何让人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更契合我的初衷。

即使生了病,若能在未病之际、小病之初,便可通过自我调理得到解决,得病之后亦能去帮助缓解或减少病痛,又何尝不是一件幸事?

《素问·刺法论》云:“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

角针原穴法是一个普通而平实的中医外治方法,倘能以此简易之法融入寻常家庭,让更多人去真实感受并坚定中国文化之自信,进而籍此去理解和触摸生命之本来,也许这是我贸然编写这本小册,乃至一直以来潜心于中医文化的真实心愿。

2021年10月,我去拜访著名国学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其成教授。一番交流后,张教授肯定了我的想法,欣然为书作序,勉励我积极传播中医药文化,惠及普通百姓。

“如何以中医药文化的推广和传播助推健康中国建设,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伟大复兴,吾辈任重而道远。” 这是张其成教授在本书序中的结语,也是我一以贯之要去前行的方向。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