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童专注力培养方法》如需

 贯泽 2022-06-11 发布于北京

《儿童专注力培养方法》:从脑神经科学到日常习惯,用训练奥运冠军的方法培育儿童专注力。作者日本的林成之教授 

看过引言2008年,北京奥运会,日本游泳运动员北岛康介再次获得100米和200米蛙泳金牌,他创造了日本选手连续2届奥运会夺得2个游泳项目金牌的历史。由于他已经在4年前的雅典奥运会上,刷新了自己保持的200米蛙泳世界纪录,并成功赢得了这两个项目的金牌,所以他成为北京奥运会最大的金牌热门,日本举国关注,北岛压力巨大。北岛康介幸运的是,他及时得到了脑科学专家林成之的指导,最终化解了来自外部的压力,完成比赛,并最终夺冠,卫冕两项金牌。林教授给北岛的建议是:“比赛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如果你不这样理解胜负,你就不可能将你的全部能力发挥出来”。这个思维方式被称为“胜负脑”。这位指导出奥运冠军的林成之教授(Hayashi Nariyuki),1939年出生于日本富山县,是日本大学医学研究生院综合科学研究科教授,美国迈阿密大学终身教授,国际脑神经外科和脑力开发权威,“大脑降温疗法(Brian Hypothermia Treatment)”创始人,日本奥运代表团专注力训练特别顾问。他著有畅销书:《儿童专注力培养方法》,《高效记忆:提升记忆力的7个习惯》,《影响大脑的7个坏习惯》等。今天,我们解读的这本《儿童专注力培养方法》日文首版已经3年,并加印30次,风靡日本教育界,其中文版2019年10月上市,深受广大家长喜爱,最近我也被种草了。精华导读1 重要的儿童培养理念1.1 发展阶段理念在成长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从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开始,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再到以劳拉·E·伯克为代表的“毕生发展观”,他们都认为人的成长具有阶段性特点。林成之教授以脑科学研究为基础,认为儿童的大脑成长也可以分为3个主要阶段:第1阶段:0~3岁,脑神经细胞不断增多的阶段;该阶段应最注重培养孩子的“本能”,即所谓:“自卫本能”,“统一/一贯性本能”和“自我本能”;第2阶段:4~7岁 ,脑神经细胞发生“间拔”现象,是培养孩子“好脑”和提高孩子专注力资质的关键起步阶段,该阶段应注重培养孩子发挥才能的专注力资质;第3阶段:8~10岁,不断发展出“信息传递回路功能”,该阶段应注重培养孩子“主动做”的意愿。1.2“专注力”就是“情绪力”我们总是可以很轻易记起那些充分调动情绪的记忆,比如说一场刻骨铭心的恋爱,一次老师的当众表扬等等,反之,如果一个任务很无聊,那么我们无论如何也不会印象特别深刻,比如窗外的雨声。人类的本能是不需要思考,就能自发运行的底层操作系统,如果能将情绪与本能结合起来,专注力将自发形成,并且运行高效。作者指出提高“专注力”,就是要将4种“情绪”与4个“本能”相结合:情绪 本能=专注力总之,要想让孩子专注力高度集中,最重要的就是让他/她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1.3 “共同成长”理念孩子是为了完善我们自己而生的。由于人类的大脑天生具有社会性,婴儿和儿童的认知和心理成长都是与父母,或身边亲密陪伴着的互动中形成的,所以作者指出:“共育”才能成长。要做到这一点,父母们必须要有“共同成长”的心态。共同成长的父母多半会把自己摆在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的位置,而不是单纯的教育者,灌输者。这也就是林教授所说的:“不以teacher为目标,要成为professor”。对孩子的培养,其实是在“孩子有自我成长的潜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我们需要承认这一点,尊重孩子,理解他们的困难;同时父母还要抱着“我也要跟孩子一起成长”的心态,更多参与孩子的引导和自身的完善,形成一个共同进步的家庭氛围,这是将孩子培养成为优秀人才的秘诀。1.4 “胜负脑”的基础——冠军思维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科学研究表明:有成功经历的孩子,专注力更容易提高。同时,很多专家包括本书作者林成之都承认:专注力其实质是情绪能力,也就是情商。孩子如果只是失败,情绪就不会得到激发,“信息传递回路功能”的开发会受到限制。培养孩子,要从简单的任务开始,让孩子懂得努力就会成功,这样的模式下,会激发他不断地追求自我突破,实现更多的成功。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学习能力,还锻炼了孩子必胜的决心。只有训练孩子们保持对成功的渴望,将成功的信念坚持到底,把专注进行到最后一刻,将剩余的时间当成自己的时间,就会产生“赢”的决心。这就是能在关键时刻稳定发挥实力的“冠军思维”的基础。2 好用的专注力培养方法分析为重要的理念,我们来看看培养孩子专注力的具体方法。 2.1 在专注力的时间维度上——养成“全家好习惯”2.1.1 语言习惯儿童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很多来自家长的语言引导,我们的生活了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孩子会很快学会父母常用的语言和态度,这对他们的影响可谓深刻。林教授列举了很多毁掉孩子才能萌芽的禁词:“不对!不是那样的!”,“你那么做有什么用?”,“别磨磨蹭蹭的,抓紧!”等都在榜单之中,因为这些话我也经常说,所以特意摘了出来。当然,他也为父母提供了好的会话方式,比如:1)与孩子共情的会话:“然后呢?”,“还真是那样呢!”,“妈妈/爸爸是这样想的,你觉得怎么样?”2)以不训斥的方式让孩子做事的会话:“今天在学校累了才没做到的对吧?休息一会咱们再……吧?”3)与孩子一起思考、激发自主性的会话:“妈妈不知道这样好不好,但是也有这样做的。你觉得怎么样?”,“妈妈以前这样做失败了,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4)瞬间激起孩子干劲的“金句”:“你就是咱们家的王牌啊!”,“你就是咱家的最后堡垒!”2.1.1 行为习惯1)合理订立目标,并且要把《努力计划表》贴到家人看得到的地方;要注重将大目标划分成可以快速实现的小目标,尽量让孩子从每个任务中获得成就感;2)养成“一气呵成”地完成一个任务之后,再开启下一个任务;3)端正的姿势,不易疲倦且能确保长期的身体健康,有助于维持专注力;4)孩子做不到的事情,再训斥也没用,接受孩子的现状,从简单入手,帮他找回学习的乐趣,激发他自己的学习自主性。5)让孩子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比单纯地要求更有效此外,作者还为好习惯提供了家庭版,有效养成家庭习惯,才能满足“共同成长”的要求。2.2 在专注力的空间维度上——打造“MY ZONE”林教授在书中传授了我们,他珍藏多年的提高孩子专注力的“秘方”——创造一个“MY ZONE”,并养成在其中做事的习惯。比如说:“脚边70厘米”就是梅西的“MY ZONE”,而一个干净整洁的书桌就是孩子的“MY ZONE”,这些区域都是他们的绝对领地,闭着眼睛都可以掌控一切。好的理论总是相通的,陈海贤博士也在他的“成长心理学”课程里详细讲述了“环境场”对自我习惯养成的重要性。陈海贤对“环境场”的阐述:它就是你在一个空间里的做事习惯,习惯会形成稳定的心理预期,进而又会巩固习惯的行为。你在这个空间里做的事情越纯粹、越持久,这个空间“场”的力量就越大。所以,可以肯定的是,营造一个孩子们喜欢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快速进入状态,在这个环境内做纯粹的事情,巩固习惯,有助于发展他们高度的,持续的专注力。结语林成之教授的《儿童专注力培养方法》是建立在脑神经科学及儿童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结合试验观察而得出的理论和实践的深度融合。本书从人类大脑的生理基础到儿童的成长阶段,从掌控情绪到调动本能,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打造绝对自主的专注“空间”,为父母提供了儿童不同成长阶段,全面的,可操作的“育脑”方法指南。在儿童专注力概念泛滥的当下,本书的知识体系非常值得借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