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万卷书||《社会学思想史》及批判理论、意识形态、现代社会学

 法内求平 2022-06-11 发布于云南
  • 社会学思想史第三章、第七章

  • 在社会学发展上,许多人企图把马克思主义定义为社会学,以马克思主义的特殊性质,及革命性与批判性社会科学等作为创建基础。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变化的各种矛盾之强调,以及理念和集体能动作用之角色等,都因此被简单化与机械化。

  • 凡是有立场的必然比没有立场的更加深刻:马克思主义作为第一个把科学分析与某一特定阶级即无产阶级的利益相结合的社会学学说而出现,这是一种以社会阶级之间的斗争,以及经济因素在形成各种社会、政治结构中的优先作用解释历史变化的学说。 学问即为人,马克思采取的视角是和他的生命经历所息息相关的,而从他关心人的自由到对阶级的关注,我看到的是一个人在关注自身命运的过程中,渐渐的运用自身思考的能力去反思整个社会和整个历史,人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是表明马克思早期著作和晚期著作的连续性的最重要的因素。他植根于一个人的命运里,却趋向一个解放所有人的道德理想。

  • 那么,怎样从应该是一个人的应有的生活呢?怎样,才是一个不被异化的人类所有尊严的生活呢?我认为这可以从马克思是如何定义劳动和资本关系的话中发现马克思对未被异化的人的定义。首先,马克思把劳动定义为【人的自我确认的本质】。其次,劳动者并不理解他本身已变成资本的一部分,只不过是资本的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那么,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是在于它把一种原来的一种需要变为了一种负担,不仅仅是时间,劳动者本身也成为了附属品。那么,成为了附属品,便失去了自己,自己不能掌握自己,便是对自由的失去。也许每个人的自由定义都不一样,但不自由却是一致的:马克思从分工的角度分析异化,认为分工造成大量的财富聚集在社会的一极,这种物的价值的增值,是以人的生命本身逐渐贬值为代价才得以实现的。而社会本来却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的,于是,人类通过自己的活动创造人类社会时,却发现这个社会是异己的和敌对的。

  •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除了对资产阶级深刻而畅快淋漓的批判之外,也提到了除了资产阶级的少部分人,整个社会的其他人都在被奴役。而即使是那些少部分的资本所有者,也在不自觉的成为资本的工具,对这两部分人的分类。马克思提出了阶级这个概念。阶级绝不是单一的同质联合体,而是相似的劳动职能、价值观念、愿望和利益的集团或派别的群体。阶级只是在它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并通过自己的机构组织起来,追求这些利益时才成为阶级。

  • 当时的欧美,阶级的对立是如斯的强烈,而这个概念还原到现实又是何等的残酷,马克思自己的子女便有多名死于饥饿与疾病之中,所以马克思的论述中也深深带着对被异化的深恶痛绝。因为,如果异化支配人类社会达到完全削弱人类创造能力和天赋才能的程度,是个人从能动主体变为被动客体,那么,变化怎么可能发生?实践又怎么成为可能?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暗示人的急进行动,即有意识有计划的变革是不可能的。正是这种行动主体与完全异化观念之间的矛盾,使马克思作出共产主义是人类应当追求的道德理想、以及无产阶级是否定资产阶级异化的普遍阶级的结论。

  • 在以上的论述作为基础的前提下,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社会规定为一种制度,一种受生产方式以及私人占有的经济力量和集体的、社会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支配的整体结构。所以,马克思整体论的方法论假设了一种典型的资本主义,一种事实上在现实中绝对不存在的资本主义,结社了一种他用以社会变化、阶级形态和社会结构进行分析的模式。社会科学的任务,恰恰在于发现和分析导致【现象规律】的社会的基础形式和结构。

  • 同时,马克思用这个分析模式去解构他眼前的资本主义世界。意识的历史是一种辩证的而非机械进化的过程。把意识规定为阶级利益的反应。因此,这种意识形态理论是以社会结构与思想体系之间的相互适应为前提的;思想意识只是客观经济秩序的消极反应。社会存在即【社会关系的总和】通过人主体的【感官活动】决定意识。

  • 于是,渴望着自由社会的马克思虽然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但也对人的能动作用寄予厚望。但马克思一以贯之的是: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社会发展的进程以科学技术科观地应用于生产为转移,但归根结底改变世界的是人。马克思是为了一个理想而进行他的学术,他对能动作用的分析也主要集中在无产阶级如何认识自己、实现革命上,无愧乎无产阶级革命伟大导师的称号。

  • 批判理论、意识形态、现代社会学

  • 首先,知识社会学把真理和理论都看做收受社会条件制约的思想形态去研究。那么,每一种思想的交流综合发展都是被社会所决定的,无论其延伸、脉络、方向、碰撞,从这些思想的发展中可以推出必然有一个兼容型的基础。于是,曼海姆提出了知识分子分为两种,判定标准是是否具有社会依附性,而不具有社会依附性的知识分子将是独立的思考者,不被利益、阶层所影响。同时曼海姆继续从社会决定思想的角度延伸,认为意识形态是优势阶级的思想,乌托邦是劣势阶级的思想,而这两类思想通过明显具有立场的思维方式来争夺、稳固自己团体的利益。意识形态意味着在一定的环境中,某些集团的集体无意识使这个集团和其他集团无法看清社会的真正条件,从而对它起巩固作用。相反,乌托邦思想反映着被压迫集团争取变革的斗争,所以它只看到环境中那些有助于否定这一环境的因素。

  • 那么,既然知识在形成的过程中会带上鲜明的社会色彩,那么不具有社会依附性的知识分子也是相对而言的。而法兰克福学派进行脱离政治的批判,也是为了相对而言的减少社会依附性对思想的影响。所以最适合的领域是文化分析,文化领域既涉及整个社会各个系统,又不那么直接的反应利益。也因为思想必然带有社会性,他们把群众文化当做是批量生产的个性,最终使人从内在上符合异化的现实要求。群众文化是对这种肯定性文化的最后否定,是剥夺个人的个性、创造性和独立性的工具。我认为其中的问题在于,如果人的存在能适应这样极端的本质,也许就可以说,人的存在就是这样的本质。而事实也证明了,人难以阐述自己的本质,但很容易发现现状是否反本质。

  • 从知识社会学到知识分子社会学到群众文化,思想家们思考者社会是怎样决定着思想的形状并竭力摆脱那种依附于阶级或者说利益共同体的知识生产。哈伯玛斯从系统的角度出发,不关心系统内部利益集团和知识的作用,而是将之视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分析。从更高的角度来分析知识,也许更有利于摆脱社会和利益对知识形成的影响。而他提出的危机理论,是针对国家集权化、社会散沙化、缺乏中间层次的政治性组织的社会发展。当集体行动缺乏适当的主体,权力作为工具却会让其本身成为目的,而成为目的的权力以及掌控权力者将会提出的,毫无疑问是一套控制和占有权力为核心的知识系统。而这样子,会有两个后果,一者,以占有和控制权力为核心的知识系统为指导的权力运行,可想而知是难以满足经济系统的要求的。因为经济系统要求的是整个共同体的利益发展,而这种情况下的政治系统则是从其自身知识系统出发的,二者兼容性实在是不太多;二者,代表一个利益集团的知识系统必然无法整合整个社会的文化系统,而难以最大化的整合整个共同体信息并最大化减少歪曲的后果就是政治系统缺乏正当性,而正当性是高于政治系统的,换言之,政治系统解决不了站在人类共同体高度的正当性问题。假如文化变的私有化或一盘散沙,产生动机价值概念的任务便要留给行政、政治系统去承担,而这是它所做不到的。

  • 哈伯玛斯将危机的解决寄往于沟通和协商,很明显,信息的沟通和整合作为人类始终的一个难题,使其构想颇难实施。只有自发形成的制度在信息的收集和整合上比较有效,而危机将在新的角力博弈中去形成适合的机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