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越长越美的人都爱干这件事

 高分写作余老师 2022-06-11 发布于浙江

到“扰邻”3号包厢,已接近中午11点。

推开门。

两排美女坐在会议桌两边,正认真听主持人解说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

我刚坐下,就收到活动主持人K美女发给我的学员介绍。

哇!清一色,心理咨询师。

这可是高智商高收入人群啊。已经很优秀了,为啥还这么爱学习?

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里有这样一句话,你必须不停奔跑,才能留在原地。

我们为什么会焦虑,因为还算比较优秀。

不奔跑的人,感觉不到他人从自己身边嗖嗖而过的风声。

所以,焦虑是奔跑者才会感受到的。

成长是成长者的通行证;安逸是安逸者的座右铭。也许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但一定有选择上的先与后。

先成长,后安逸才有真的安逸。

选择不断成长的她们,爱干以下三件事。

0 1

爱学习——联机学习

一提到努力学习,我们脑海里还是蹦出“头悬梁,锥刺股”那样的画面吗?

的确,早在2千年前,科技文化极不发达,个体学习通常只能单兵作战。

不过,即便是那样,孔夫子还是提出了“兴观群怨”的说法。其中,“群”包含了互相切磋,互相交流的学习方式。

时至今日,夸张点说,人人手里端着移动设备,个个口袋里揣着互联网。个体默默无闻学习的方式可以得到有效弥补。

个体学习最大的好处是安静时容易形成心流状态,深入程度高;但不足也很明显,拓宽知识边界的力量薄弱,难以形成不同视角碰撞。

一谈到上课,眼前这群美女们几乎个个都在节假日有两三门课程的安排。不同的学习群,参与其中的感觉就会不一样。

因为知识背景和心理结构不相同,极易形成跨界交流。

所以,如果有一天在地铁上遇到一位00后,他很娴熟地唱着流行歌曲《琵琶行》,一边还在知乎上回答心理学的问题,你一点儿也不用诧异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理工男。

也不用惊叹和你一起攀谈的艺术系女孩子,滔滔不绝讲述巴菲特和查理芒格的故事。

不久的将来,跨界也许是常态。

0 2

爱思考——批判性思考

一提到批判,有人也许会将之等同于批评。

其实不然。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反思,是区分现象与本质,是找到知识的合理性。

举个例子,我说经常锻炼有助于健康。你说一定错,这是批评。

但你如果仔细思考,什么情况下它是对的,什么情况下它是错的,这就是批判。

在现场,弘弘美女提出,你怎么知道今天所分享内容是我们需要的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主持人可能觉得这下尴尬了。

但我却狠狠表扬,非常好!你这是思考课程本身的合理性了,而不是仅仅对某个知识内容提出疑问。

如果进一步追问下去,主持者很可能没有深入了解学习者的真实需求。

你看,这就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表现。

有批判,更完美。

0 3

爱行动——收入是动力,但不是目的

休息期间,聊到写书评。几位美女问我,一篇好书评能换回来多少钱。我说,大概几千吧。她们淡淡地说,哦,那还可以。

果然是高收入美女,对几K的价钱并不敏感。

这倒是让我想到《管道的故事》,说的是大多数人是靠工资生活。无论你是每月几千元的白领,还是年薪几十万的高管,都是拿着一份相对固定的工资。

而当风险来临,比如疾病或者辞退,这份收益也许说断就断了。

但是建立管道就不一样了!

好比是自来水,一旦管道打通,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活水自来。这是很多拥有富人思维的人选择创业的原因。

所以,我断定,面前的这一群学习型美女,绝不会满足于打工。在她们看来,几千一篇的书评依然是打工模式,而非管道模式。

收入是最好的动力,但绝不是目的。有了眼前收入,然后伺机建立未来管道的,这才是明智之举。

分享方法论的课一结束,我就明显感觉自己的另一种学习得马上走起。

因为,又一扇窗户打开了,外面是更广阔的天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