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算解趣

 秋雨书轩 2022-06-11 发布于黑龙江

中国古算解趣

苏武牧羊

当年苏武去北边,不知会了几多年。分明记得天边月,二百三十五番圆。答曰:一十九年。

苏武是西汉的使者,在公元100年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妈扣留并多方威协诱降,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后被流放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生活非常艰苦,不知过了多少年月,只记得天上月亮整整圆了235次,问苏武流放了多少年?

这是一个简单的小学数学题,用算式表示就是:235÷12=19……

本题不能答为十九年零七个月。因为很据中国农历十九年应有七个闰月,所以苏武在北海流放了十九年,直到匈奴与汉朝和好才遭遇同国。

古往今来 为什么规定十九年七闰

这是一个必须了解的实际问题,千百年来汇集了几十代数学家、天文学家的智慧和心血。

大家知道,地球绕太阳一周所需的日数为一年。月亮烧地球一周所需的日数为一月。通常认为一一年是360天,一月是30天,这样一年共有360÷3012个月。其实这是很不精确的数据。

我国对历法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有丰硬的研究成果。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根据长期观测的数

据,定一年为365天又1/4天,一月为29499/940天。依据这个结果颁布了统一的历法,叫颛顼历(zhuān是传说中古代部族的领袖,号高阳氏。实际上颛顼历在周朝末年已经制定,秦朝统一施行)。这样一年应有

粒米求程

庐山山高八十里,山峰顶上一粒米。黍米一转只三分 。几转转对山脚底。答曰:四百八十万

本题是说庐山从山顶到山脚有一条80里长的道路,山顶上有一粒黍米,滚动一周,行程3分,问沿看这条路滚到山脚底,共转了多少周?

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一个明代的题,取明朝的虚悬制度1-5.1-360步。

解因为,1-360步,1=5=500

80x360x500+3-4800000()

所以,黍米转了480万转。

中算典故 积零起度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四则趣题。为什么借“季米”来命题呢?这与我国度量衡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有关。这里我们讲一个积黍起度的典故。

数学源于生活,度量衡制度的建立是生活的需要。何谓度最衡?“度,乃分别长短之法也量,乃分别多寡之法也

 “衡,乃分别轻重之法也”。古代建立度量衡制度的“标准参照物”是什么呢?《说苑·辨物篇):"度量权衡,以黍生之。十黍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十尺为一丈。《汉书·律历志》云:"以子谷柜(jù)黍中者度之,九十分为黄钟之长,十黍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一丈"《汉书·律历制》云:以子谷柜()黍中者度之,九十分为黄钟之长,十黍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当时,还确定以山西上党境内者为佳,所谓积事为度就是以一定数量的中等柜乘积累起来,作为度量的基本单位。

量的单位是以中等柜黍一千二粒为一勺,十勺为一合(gě),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hú)

衡的单位是定一勺重十二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dán)

需要说明的是度量衡起源的标准并不统一。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各人样,部落约定不同的标准是可能的,传说我国夏禹以自己身高定为一丈。又如《孙子·算经):"度之所起于忽,欲知其忽,蚕吐丝为忽,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十分为一寸。……。称之所起,起于黍,十黍为一垒辛。十垒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量之所起于粟,六粟为一圭(gūi),十圭为一撮,十撮为一抄,十抄为一勺,……"起源之说虽然不一,从中可以看出,我国以农业立国,度量权衡,无一不与农业有关,但最终要靠国家立法,定为制度。

春秋战区时代,各国各自为政,度量制度很不统一。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规范了文字,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这样秦制就成了我国度量制度的基础,一直延续下来。

排鱼求数

三寸鱼儿九里釣,口尾相衔,直到头。试问鱼儿多少数,请君对面说因由。答曰:五万四千个

这是给儿童们计算的一道游戏题,目的在于巩固乘除运算方法。

已知3寸长的小鱼一个一个头尾相接排在一条9里长的水沟中,请同一共有多少条鱼?

按照明朝的度量制度,1=360步, 1=5=50寸。

所以鱼的个数量是

9x360x50÷33240x50÷3=54000()

古往今来 我国古代的计量制度

长度:引、丈、尺、寸、分五种长度单位,合称五度,都是十进。其下还有厘、毫、秒、忽四种十进长度单位。

土地丈址中还有长度单位“步”,中国古代所说的步相当于今“步”的二倍。

秦汉时规定:1=6尺,1=300=1800

这个制度一直沿用到唐代,自唐以后改为:1=5尺,1 =360 步。

此外,量布时还有单位“匹”;1=4丈。

地积:1~60方丈=240方步,1=100亩。

容积:《汉书·律历志》载,斛、斗、升、龠(yue)、合(,合称五量,其中1=2龠,其余都是十进。

重量:《汉书·律历志》载,石、钧、斤、两、诛合称五权,其进制是

1=4钧,1-30斤,1-16两,1-24

时间:相传我国在夏朝(四千多年前)就有了历法,所以叫夏历,又叫农历。一年分12 个月,大月 30 天,小月 29天,闰年加一个月。全年354日。1日分12 个时辰,子正在午夜0时,子时在夜11时整,子终在凌晨1时整。白天、黑夜各6个时辰,白天从卯初起算,黑夜终止完了。

现在国际上规定了一套统一的单位叫做国际单位制,简称 SL,我国于1984年宣布,采用国际单位制为本国法定单位的基础。

长度单位为米,记以“m”。起初规定,1m等于通过法国巴黎的地球子午线总长的四千万分之一。根据这个规定,测得光速为299792458/(即人们常说的每秒30万公里)。由于光速的恒定性,1983年作出了更严密的规定。即1m等丁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 秒的时间所走的距离。

要注意公制和市制的换算关系;

1=3尺,1公里=2市里,1市里-500

1公顷=10000平方米=100公亩=15市亩,1市亩=60平方丈

关于古制和今制的换算,根据专家们对秦汉时期文物的测定,以下数据可供参考

1≈23.1厘米,1≈250克,1≈200立方厘米

这些关系建立了古今联系,在研究、分析古代一些社会经济问题时还是很有用的。

例:秦始皇在位期间,建造了许多豪华的宫殿,其中阿房宫最为华丽。据记载,"前殿东西500步,南北 50丈,可坐1万人,能竖5丈高的旗杆。试按今制计算一下这个宫殿的建筑面积和旗杆的高度。

解东西长:500步=500x6=3000

=3000x0.231≈693米,南北长:50-500≈115.5

面积:69.3x115.580041.5平方米≈120亩,旗杆高:50x0.231≈11.6

三藏取经

三藏西天去取经,一去万八千程。每日常行七十五, 问公几日得回程。答曰,一千四百四十日

这是根据(西游记》中的故事编写的一道趣题,练习简单的四则运算。三藏是指唐代高僧玄奘,俗称唐僧,受唐朝派遣,到印度钻研佛教典籍,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

三藏按原文来说是佛教经典的总称。它分为经、律和论三类,通常对通晓三藏的僧人尊称其为“三藏法师”。

本题是说,唐僧去西天取经,一共走了十万八千里。已知他每天走七十五里,问一共走了多少天?  108000÷751440()1440÷360-4()

所以,房僧去西天取经共走了1440天,合 4年。

以碗知僧

题目为:巍巍古寺在山中,不知寺内几多僧.三百六十四只碗,恰合用尽不差争.三人共食一碗饭,

四人共进一碗羹.请问先生能算者,都来寺内几多僧.

以碗知僧的解题思路为:

解:设有x个和尚x人,则:x3x4364即:7/12 X=364解得 x624

所以有624个和尚。以碗知僧方程的过程

巍巍古寺在山中, 不知寺内几多僧。

三百六十四只碗, 恰合用尽不差争。

三人共食一碗饭, 四人共进一碗羹。

请问先生能算者, 都来寺内几多僧。

算术方法:

方法一:34÷7=52【组】52×12=624【人】

方法二:34的最小公倍数是1212人】 12÷3=4【个】12÷4=3【个】3+4=7【只碗】

364÷7=52【组】52×12=624【人】

答:都来寺里共有624位僧人。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

草地上有一根木桩,把一只羊用绳子系在木桩上.如果绳子长3米,这只羊最多可以吃到多少平方米的草?(打结处忽略不计)

2016.09.28浏览73次教育科学分享举报

试题难度:难度:中档 试题类型:解答题 试题内容:草地上有一根木桩,把一只羊用绳子系在木桩上.如果绳子长3米,这只羊最多可以吃到多少平方米的草?(打结处忽略不计)

试题答案:3.14×32

=3.14×9

=28.26(平方米),

答:这只羊最多可以吃到28.26平方米的草.

浮屠增级

远望巍巍塔七层,红灯点点倍加增;

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尖头几盏灯。

这是出自明代数学家吴敬《九章算法比类大全》书中的一道计算题,它的意思是说:

从远处看到一座雄伟的7层宝塔,每层都挂着红灯笼。宝塔从上到下每层灯笼数量都是上一层的2倍。已知整座宝塔共有381盏,请问宝塔顶层有几盏灯?

解题思路

这个问题是个简单的“等比问题”,7层塔,灯上少下多,假如最上面一层有X盏灯(算做一份);共381盏灯。顶层X盏灯,算做一份,那7层共多少份灯呢?1+2+4+8+16+32+64

每份有多少灯呢?381÷(1+2+4+8+16+32+64)

李白沽酒

李白无事街上走,提着酒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三遇花和店,喝光壶中酒。就

问此壶中原有多少酒?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解:这是一道流传极广的数学名题。始见于我国宋元时期数学家朱世述的《四元宝鉴》。

题目的意思是:

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提着酒壶去沽酒。他每遇到一个店,就把壶中的酒加上一倍,每见到一次花,来了诗兴,就要喝一斗酒。就这样,三次遇上店和花,壶中的酒便喝光了。大诗人的壶中原有多少酒呢?

解法一:方程:

设:壶中原有X斗酒。

一遇店和花后,壶中酒为:2X-1

二遇店和花后,壶中酒为:2(2X-1)-1

三遇店和花后,壶中酒为:2[2(2X-1)-1]-1

因此,有关系式:2[2(2X-1)-1]-10

解得:x=7/8

解法二:算术法:

经逆推理得:经逆推理得:

最后遇花喝一斗前:0+1=1

最后遇店加一倍,则原有:1÷2=1/2

第二次遇花喝一斗,原有:1/2+1=3/2

第二次遇店加一倍,则原有:3/2÷2=3/4

第一次遇花喝一斗,原有:3/4+1=7/4

第一次遇店加一倍,则原有:7/4÷2=7/8

综合以上得7/8

隔墙听客

隔墙听得客分银,不知人数不知银,七两分之多四两,九两分之少半斤.(:古秤十六两为一斤)

数学趣题.

隔着墙壁听见客人在分银两,不知人数不知银两的数量。若每人分七两,还多四两;若每人分九两,则不足八两。问有多少客人?银多少两?

设有x个客人,有y两银子,依题意得:

7xy4

9xy8

解之得x6y46

答:共有6人,46两银子。

蒲莞同高

莆日生三尺,莞日生一尺,莆日生自半,莞日生自倍,问几何日莆莞等长?

到第2天末,蒲长为3 + 1.5 = 4.5,莞长为1 + 2 = 34.5 > 3,不足4.5 - 3 = 1.5尺;

到第3天末,蒲长为4.5 + 0.75 = 5.25,莞长为3 + 4 = 75.25 < 7,有余7 - 5.25 = 1.75尺。

于是知道是在第三天初到第三天末之间生长到同一长度的,这期间它们生长速度分别为0.75/天,4/天。

于是用它们长度的差除以速度的差得到追齐的时间:

1.5 / (4 - 0.75) = 6/13 天。或1.75 / (4 - 0.75) = 7/13 天。

于是所用总时间为:2 + 6/13

也就等于:3 - 7/13 天。

今有蒲生一日,长三尺。莞生一日,长一尺。蒲生日自半。莞生日自倍。问几何日而长等?

答曰:二日、十三分日之六。

各长四尺八寸、十三分寸之六。

术曰:假令二日,不足一尺五寸。令之三日,有余一尺七寸半。

三翁垂钓

三翁垂钓问题:三老翁甲、乙、丙合伙钓鱼并

三老翁甲、乙、丙合伙钓鱼并将所钓的鱼放在一起。钓毕,甲将鱼均分为三堆,多一条扔去,自取一堆;乙来后,误以为鱼未分,将所剩的鱼放在一起,均分三堆,多一条扔去,自取一堆; 丙来后亦同乙一样,将两堆鱼合在一起,均分成三堆,多一条扔去,自取一堆,问鱼的总数是多少?

共钓了28条,甲:9条 乙:6条 丙:4

折竹抵地(源自《九章算术》):今有竹高一丈,末折抵地,去本三尺,问折者高几何?答:折断处离地面4.55尺(意:一根竹子原高一丈(10尺),中部一处折断,竹梢触地面处离竹根3尺,试问折断处离地面多高?)

试题答案

分析;根据题意结合勾股定理得出折断处离地面的长度即可.

解答 解:设折断处离地面x尺,根据题意可得:

x2+32=10-x2

解得:x=4.55

答:折断处离地面4.55尺.

故答案为:折断处离地面4.55尺.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勾股定理的应用,根据题意正确应用勾股定理是解题关键.

系羊问索把一只羊用绳子系在一片草地中的木桩上,如果用绳子长8,这只羊最多可以吃多少平方米的草? 2:有一根38米长的铜线,绕一个线圈40圈好余下0.32,这个线圈的直径是多少米?

1 半径8米的圆 就是64 2 38-0.32/40派 再根号 就出数了

凫雁相逢

一般指野鸭。本题说,野鸭从南海飞往北海,需要7天,雁从北海飞往南海需要9天。今二鸟分别从南、北海同时起飞。同多少天后二乌相逢?

本题虽然简单,在中算书籍里却很典型,它反映了我国数学家处理分数问题时的基本思想方法,这种思想方法叫齐同术。用现代的话说,化异分母为同分母叫同其母,要保持分数值不变,必须齐其分子,齐同以后才可以进行加减运算。为使读者了解古人的解题思想,今引其解法,并略加说明。

术曰:并日数为法,日数相乘为实,实如法而一。

“按此术,置凫七日一至,雁九日一至,齐其至,同其日。定63日凫9至,雁7至。今凫雁俱起而同相逢者,是为共至,并齐以除同,即得相逢日。

这段话的意思,用一个数表来表示,即

/7 91 1/同其日/齐其至 63  63 9  7/并齐至为齐至 63   97/

63 日相逢 16 次,故相逢日数为

-3%()相逢16次,故相逢日数为:63/7+9=63/16—315/16(日)

刘徽又给出另一解释:凫日飞全程的1/7。雁一日飞全程的1/9,按同其日齐其至的要求,分别记为9/637/63,若把南北的距离设想为飞63天的话,则凫雁共飞9+7-16次,所以相逢日数是

63/16=315/16(日)

以碗知僧

巍凯古寺在山中,不知寺内几多僧。二百六十四只碗,恰合用尽不差爭。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食一碗羹。请问先生能算者,都算寺内几多僧?

答曰:六百二十四人,饭碗二百零八只,羹碗一百五十六只

环山相会

今有封山用槐三百二十五里,甲、乙、丙三人照绕用栈而行,甲日行-百五十里,乙日行一百二十里,丙日行九十里,问同向几何日会?

答曰:十日六分日之五

船缸均载

三百六十一只缸,任君分作几船装。不许一船多一只, 不许一船少一缸。答曰:一十九只

今有水缸361只,分装在若干个船上,要求每船所装的红数相等,问共需多少只船?每船装几只缸?

解:因为361=19x19

所以需要 19 只船,每船装 19 只缸。

说明:一般初中数学中,要求学生能熟记20以内的完全平方数。所以本题应能一口报出答案来。

系羊问索

矿野之地有个坡,坡上系着一只羊。团团踏破三合二, 试问羊绳几丈长。答曰:绳长八丈

一条绳索系着一只羊,羊踏坏一块面积为3.2亩的圆形庄稼,试求绳索的长度(取明制1=5尺,1-240方步,π约取 3)。解先将圆的面积化为平方步,3.2x240-768(方步)

设圆的半径为r则面积Sπr平方-3r平方,由3r平方=768r平方=256

所以S-16步。将步化为尺,得r=16x5-80()

推车问里

二人推车忙且替, 半经轮该尺九五。一日推转二万里,问君里数如何数。答日:一百三十里

本题是指由二人一批一拉的独轮车,已知车轮半轻为一尺九寸五分,一日推转二万周,问日行多少里?

注意:题中取明代的度量制度,1-5尺,1-360步,题中圆周率π≈3(这是近似地估算,平时计算中不能取3

解已知车轮半径r=19.5寸,其周长c2πr=117,车轮每日转二万周,共行程

117x200002340000()

按明代计量制度

1=360=360x50=18000

故每日行程

2340000÷18000=130()

僧分馒头

一百馒头一百僧,大和三个更无争。小和三人分一个, 大和小和得几丁。

答日:大和尚二十五人,分得慢头七十五个。小和尚七十五人,分得慢头二十五个

这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道名题,通常作为小学训练思维的心算题。

今有大小和尚共100人,分食100个馒头。已知大和尚1人分3个,小和尚3人分1个,问大小和尚各有多少人?他们分别分到多少个馒头?

解法1,中算古法

大和尚1人 分馒头3个,小和尚3人 分馒头1个。合计和尚4人 馒头4

从给定的条件看来,4个和尚分4个馒头,它们的结构比例是:大和:小和=13.并且,大和分的馒头数:小和分的馒头数=3:1.现在已知100个和尚分100 个谩头,按此比例很容易求得

大和尚

100÷(31)=25()

小和尚

100÷4×375()

大和尚分漫头

25x3-75()

小和尚分设头

75÷3=25()

解法2 列方程解应用题

设大和尚有x人,小和尚有y人,则

zy100,3x+1/3y100

客去忘衣

今有客马日行里百里,客告忘拎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拎衣追及用之归还,至家,用

日四分之三。问主人马不休,日行儿何?

答曰,七百八十里

已知客人骑的马日行300里,客人走后1/3日,主人发觉客人有衣服忘记带走,于是立刻骑马追上,把衣服还给客人以后立即骑原来的马还家。到家时正好是3/4日。问主人马速日行多少里?

注意:在我国古代白天的开始是卯初(即现今5时整)白天的终了是酉初(即现今17时整),因此从卯初至酉初12小时为1日。

解法1 算术法

这是一个简单的追及问题,时间以“日”为单位。主人追到客人又回到原地,往返所走的时间是:3/41/35/12()

主人追到客人单程所用的时间为 1/2×5/125/24()

客人被主人追到时行走的时间是 5/24+1/3=层13/24()

这时客人行走的距离为 300x13/241621/2()

所以,主人的马速为 162÷5=780(/)

我国古代把“今有术”称为“通术”。对有些题目,通过数量关系的分析转化为比例问题来求解。

解法2比例法:在上题数指的基础上,已求得主客相遇时,主行时间

诵课倍增

有个学生心性巧,一部孟子三日了。每日增是一倍" 问看每日读多少

答曰:头一日读四千九百五十五字,第二日读九千九百-十字,第三日读一万九千八百二十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