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英年早逝的心理学天才

 鸿鹄东南飞 2022-06-11 发布于广东

今天,6月11日

是天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忌日

值得写几句纪念性的文字

一、发现维果茨基

去年11月,李泽厚先生逝世的消息传来,一位远方的朋友问:能简单概括一下李泽厚大师的基本思想吗?我在几分钟时间里一口气写下好几点,大意是:

李泽厚的思想十分广泛,美学是基础,是早年的主要学术成就,后来是思想史、伦理学以及认识论(不是主要的)等。到晚年,李先生主要关注伦理学更多一些,因为他认为认识论问题可以交给科学家去解决了。

我们习惯了所谓哲学上的唯物论、二分法等,但李泽厚完全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哲学体系,抛弃了唯物、唯心的分析范式,他几乎在人的认知领域、文化心理等方面,重塑了与“进化论”可以媲美的哲学体系——实践哲学(积淀),即“人类学历史本体论”。

青年时代的李泽厚

李泽厚对中国哲学和文化心理(儒学、佛教、道教等)进行全面梳理,找到了与世界哲学发展思潮不一样的东西,抛却纯粹理性、语言,回归到实践和人类的情感世界。

他认为道德应区分私德和公德,例如我理解李云迪事件就属于私德,社会应当宽容、允许,应当尊重和保护。李泽厚为中国未来发展指出了一条社会改良的道理(政治改革放得很后)。

他不遵从中国传统做学问的方法,完全是独树一帜!

李泽厚的美学是“实践美学”,其哲学当然就是“实践哲学”(主体性实践哲学)。

何谓“实践”?我的理解:一切人的生产、生活活动,都可以被称为“实践”,它是相对“思想”而言的,因此,“实践”本身绝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更是一种行动。

曾经的我反复追问、上下探求:当代或更早,难道就没有任何一学科、学派、学家发现或具体化这一极其重要的观点吗?李泽厚是首创或原创吗?

永远年青的维果茨基

循着这个方向,我发现了”哲学向实践转向“的标志性人物伽达默尔,不像是,仍然抽象难懂;我重新认识了杜威和他的实用主义,还是觉得差点意思。后来,我转入教育学,“活动理论”进入了我的视野,最终发现了:它背后站着的心理学天才——维果茨基。

读过师范院校或考过教师资格证的人,都知道维果茨基吧?我也曾经当过老师,却是后知后觉。惭愧!

二、心理学界的莫扎特

我常想:音乐是多么的美妙、奇妙,它既可以表现最原始的情绪意欲,也可以表达最深邃的哲理情感。它更多是人为地创造着一个丰富复杂又不断变化的秩序世界,强烈地影响、陶冶着人的心灵世界。

而维果茨基之于心理学的意义,恰如莫扎特之于音乐。

维果茨基(俄语:Лев Семёнович Выготский,英语:Lev Semyonovich Vygotsky)1896年11月17日出生于苏联时期白俄罗斯的比罗卢西亚的奥尔沙,一个世俗化的犹太中产家庭,父亲是一位银行家。

李泽厚著作

维果茨基在戈梅利长大。1913年,17岁的维果茨基被莫斯科大学录取。虽然他当时感兴趣的是历史与哲学,但接受了父母的意见,选择了医学,后很快又转到了法学院。

1914年,维果茨基决定同时在莫斯科大学和沙尼亚夫斯基人民大学就读,这为他在历史、哲学、心理学等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同时他还坚持文学研究。

1917年,维果茨基同时从两所大学毕业,返回其家庭所在地戈麦尔,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在戈麦尔的七年,维果茨基为不同种类的学校开设了许多课程。如为成人学校开设文学与俄语,为教学研究所开设逻辑与心理学,为艺术学校开设美学与艺术史。

1924年之后,维果茨基的兴趣转向了心理学,尤其是教育心理学。他写了8篇关于心理学的论文,其中7篇都与教育相关。他还在戈麦尔的教学研究机构组建了一个心理实验室,开展关于学前与学龄儿童的研究。

其后,由于他在心理学研究上取得的突出成果,维果茨基受邀前往莫斯科心理研究所工作,开始了全身心投入心理学研究的10年职业生涯。

1934年6月11日,维果茨基死于肺结核引起的大出血,终年38岁。

维果茨基著作

维果茨基的著述当时只有俄语版本留存,由于他的政见与斯大林相左,其理论有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1936至1956年间受到苏联政府当局的打压,被禁止阅读和讨论。

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维果茨基的理论才广为外界所知,迅即被翻译成各国文字。他的学生们亦借此机会前往美国讲学,宣扬他的理念,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广泛影响。

维果茨基是近代心理学和教育学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尽管他的生命短暂,但他的思想却不断得以保留、巩固和繁荣。正是由于他在心理学领域做出的广泛且卓越的贡献,被誉为“心理学界的莫扎特”。

三、哲学思想上的惊人一致

李泽厚先生曾高度评价心理学、教育学的人性建构价值并寄予厚望,他强调:“教育学(人的全面培养)将成为下个世纪的核心学科”。李泽厚的思想深受与维果茨基同岁的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1896.8.9-1980.9.16)的影响。

李泽厚的原话如是说:“我将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嫁接到人类学,认为以使用-制造工具的实践为根本的社会活动与人们'先验’的认识形式有重要关系,是这些普遍形式的'物质’基础。(《课虚无以责有》,2003年)

现时,我最想知道的是,李泽厚生前有没有读到过维果茨基的著作?如果他读过维果茨基,会不会也受到其影响呢?事实是,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分别发展了一套认知发展的理论体系。

李泽厚专著

先生已仙逝,无处再追问,但可作一简单比较:

李泽厚提出的是“文化-心理结构”,维果茨基则是“文化-历史发展观”,这两者何其相似,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因为李先生将历史置于整个人类发展过程,即所谓“人类学历史本体论”是也。

维果茨基认为:人由于工具的使用,产生物质生产这种简洁的适应方式,而不像动物一样是以身体直接的方式来适应自然。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也就是社会文化知识经验。维果茨基认为,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是受社会文化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

李泽厚则认为:人不是由天国乐园堕落而来(上帝造人),也不是由动物基因突变而来,所以人类社会不应当是动物界的继续。人类文明、文化、心理都是历史的产物,有一个历史形成、发展(积淀)的进程。概括起来,可以说:是人类本身创造了自己。李泽厚的这一思想与维果茨基的观点也是惊人的一致。

如果说,李泽厚的思想仍然限于哲学范畴,而维果茨基的思想则要具体得多,可操作性强很多,例如他认为社会环境对学习有关键性的作用,强调“活动”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教学活动是教学中认识的起点,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发展都离不开教学活动。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学习兴趣,把感知学习与实践操作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使教学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这就是”活动理论“。

维果茨基专著

当然,维果茨基最为国人所熟知的是他于1931-1932年间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维果茨基将其定义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近发展区“作为“文化-历史理论”的核心概念,其实并不复杂,但它阐明了个体心理发展的社会起源,突出了教学的作用,彰显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明确了同伴影响与合作学习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启发了对儿童学习潜能的动态评估等。

英年早逝的维果茨基真的了不起:尽管他对人类认知、发展的解释是在近一个世纪之前提出的,但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的科技飞速进步,极大地支持了他的许多想法和假设,心理学、教育学的各种各样的研究仍在扩展并经常重新定位他的原始观点。

毫无疑问,维果茨基对人类理解自身的心理过程的贡献是巨大的。

谨以此文纪念维果茨基逝世88周年!

2022年6月11日

于广州番禺南浦岛

88th Anniversary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