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记忆改造的我们:脑科学的秘密

 剑光断夜 2022-06-11 发布于湖南
图片

记忆是什么

“记忆是我们的一切,失去记忆,就失去了所有。”
——埃里克·坎德尔(Eric Kandel)

你们当中都有谁觉得自己的记忆力很好?每当我在演讲开头提出这个问题时,几乎没有人会举手。这是当然了,大家都有过这种经历:想要回忆起某些学过或者记过的东西时,怎么也想不起来。很多人因为这样立刻会感觉:“哎呀,我的记忆力不太好。”还有更严重的:越来越多的人把爱人名字文在身上。不过这应该是因为感情深,是吧。

其实,这只是我们的感知造成的偏差。一般人找不到钥匙的时候会很生气,但是很少有人会说:“哎,你又带了钥匙啊!连着五次都没有忘,太厉害了!”而实际上记忆力使我们能做到这一点确实是很厉害的。我们只有在记忆力不灵的时候才会想到它。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人,不仅记忆会失去,整个人之前的性格到后也会全部消失。正如世界上著名的记忆研究者埃里克·坎德尔所说:“失去记忆,就失去了所有。”我们所知、所能、所回忆的一切都是建立在我们记忆接受信息的能力上。

不过坎德尔另一句反向的说法“记忆是一切”是不是成立,这倒是一个哲学问题了。首先要讨论的就是,脑是不是一切?在这个问题上,神经科学家当然很容易夸大脑的地位。但常常断然拒绝一切神经科学结论的某些哲学家也不怎么明智。今天,我们虽然知道信息是在神经细胞和通路中被编码、存放上几十年并被不断改写的,可我们还远远不能详细地解释这一切是如何运作的。不过,通过经典心理学和脑研究我们已经略知一二。

计算机的硬盘看起来很完美,其中的一切信息都能被精确地提取出来,与当初储存时分毫不差。与之相比,我们人类的记忆很健忘。但其实这样才好,正因为我们的记忆力有着不断适应、诠释、重组信息的能力,我们才拥有那些计算机永远也达不到的智能。这样看来,偶尔找不到钥匙的代价根本不算什么。

记忆力在定义上是指生物神经系统中接收和调取信息的能力。而其中“巩固”这一中间环节格外有趣。我们对此几乎毫无察觉,它甚至会在睡眠中发生,却至关重要。单是这一个环节就会引发一些令人兴奋的结论,比如当我们想到记忆可以多么地短暂。作为记忆运动员,我投入了很多精力去完善某些特定的长期记忆。作为脑研究者,我会关注这其中的科学道理。但让我着迷的问题是—你肯定也一样—记忆力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确切的答案,但有不少有趣的知识。我很愿意与你分享我的看法。
记忆的演化

从何时开始有了记忆这个东西?同其他所有生物一样,现代人类也是演化的产物。我们在生物学上所属的种类叫作智人,是有文化、历史和语言的生物。卓越的智慧使我们成为演化过程中生存下来的人类,这都要感谢我们功能强大的脑。然而演化是漫长的,从初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细胞发展为人类的脑大约经历了6.5 亿年。差不多在20 万年前,现代人类以及初的语言能力才开始出现。另一种理论认为,现代人类其实是直到10 万年前才出现,人类开始拥有明显的语言系统则是更近期的事情,大约在3.5 万年前。

就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还在过着与今天相比不算更轻松,但更简单的生活。那时的人们只需要记住哪里有遮蔽物,哪里有食物以及哪里有危险就够了。社会性群体一般由几十个人组成,因此石器时代的人们不需要记很多名字、公司和手机号码,他们只需要知道对方是敌是友就可以。在平均寿命不到30 岁的情况下,显然也不太需要担心老年失忆的问题。直到1 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才开始真正的定居生活:农业出现,新石器革命开始,聚居群体的人数开始增加。超越记号的书面文字只有不过几千年的历史而已。21世纪的今天,我们已经开始担心现代科技对人类的作用,尤其是计算机和显示器对脑和记忆力的影响。曼弗雷德·施皮策(Manfred Spitzer)2012 年在《数字失忆症》(Digitale Demenz)一书中写道:“新的媒介让人上瘾,长此以往会对人的身体,尤其是精神,造成伤害……如果把脑力劳动交给外部机器,那么我们的记忆将会退化。”

这里还有一段话:“新的媒介危险且有害,由于使用者不再运用自己的记忆力,因此它会导致人们的健忘……它使人产生错觉,以为自己懂了很多东西,但其实什么都没有懂。”也是施皮策说的吗?不,这是我翻译了一段柏拉图(Platon)虚构出的苏格拉底(Sokrates)和斐德若(Phaidros)的对话[《斐德若》(Phaidros)274b,275],这位古希腊哲学家以此来批评公元前400 年时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演化并不会停止。3.5 万年前石器时代的人类脑容量其实比现代人的还要大一点儿。然而从1 万年前社会组织产生之后,尤其是柏拉图和施皮策这两段引言之间的2500 年,演化却没有使我们的脑产生根本的改变。我们是凭借脑早就拥有的不可思议的学习能力才适应了今天的生活。由于人类的进步太过飞速,记忆力并没有随着现代社会的信息洪流甚或是文字的使用而得到优化。这是我们在研究记忆力和练习提高记忆力的时候始终需要注意的一点。
不要惊动流口水的狗

俄国生理学家伊万·巴甫洛夫(Iwan Pawlow,1849—1936)靠他的狗成功地创造了一句俗语。巴甫洛夫每次给狗喂食前都给它们听铃铛的声音,一段时间之后,单是听到铃铛声就可以触发狗分泌唾液的行为。这种现象在人类身上也可以见到,比如夜店打烊前后一轮的铃声一响,大多数人都会立刻感觉口渴。

事实上,这里所涉及的就是记忆功能。狗看到食物会分泌唾液,这是与生俱来而非后天学习到的本能行为,而听到铃铛响声一般是不会有这种反应的。只有当外界刺激与行为反应建立起联系,形成了所谓经典条件反射,行为反应才会出现,这相当于一种学习过程。反之,消除也是有可能的:建立起条件反射之后,如果狗经常听到铃铛响而不再得到食物,分泌唾液的反应会再次消失。那么狗忘记了这种联系吗?并不是。一旦铃铛声和食物再次结合到一起,狗的这一条件反射会迅速地恢复起来。

运用“响片训练法”的狗主人已经更进了一步。所谓响片是类似小孩子玩的一种叫“啪嗒蛙”的东西。好吧,现在的小朋友可能已经不用这个玩具了,但是他们有一款应用程序是玩这个用的。总之呢,响片是一种按一下就会发出信号的小东西。狗主人在训练一开始的时候总是按一下响片再给零食,这样就给狗建立了条件反射:响片一响,唾液就开始分泌。

然而让狗流口水并不是主人的目的。所以第二步,主人把响片用在希望狗做出的行为上。狗会发现,做出某一行为会听到响片声,而响片声代表了好吃的,是好东西。这样,狗很快就学会去做主人期望的行为。这个过程叫作操作条件反射。如果有人这时候想问:人是不是也一样呢?希望他想到的不是自己家的宝宝。当然你如果去网上搜索“婴儿响片训练”,会发现搜索结果多得人。

人类当然也有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它是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在一个实验中,实验对象在看到某个特定形状时会受到电击。很短时间之后,这些实验对象再看到这一形状时,即使没有受到电击,也会有出汗和恐惧的反应。这就是经典条件反射。实验的后,实验对象会得到一些奖励,使他们觉得参加实验还不错,下次愿意再来。这就是操作条件反射。

这一切已经在行为治疗中得到了令人满意的运用。比如对某种事物的恐惧感常常是由于脑中的某种假性关联。有蜘蛛恐惧症的人如果有足够的经历去发现盯着蜘蛛看并没有什么负面的后果,那么产生恐惧的反应模式就可以消除。即使是生物反馈疗法中,这种简单的学习模式也占据了一席之地。

在安慰剂的使用上我们也可以发现条件反射现象。巴甫洛夫在他的狗那里就得到了证实:他先是给狗注射导致呕吐的药物,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改成注射没有药物成分的针剂时,狗也同样出现了呕吐现象。这一过程反过来也有用,我们得到了吃药打针会很快康复的经验之后,即使是吃安慰药物或者注射生理盐水,我们也会感觉身体好了很多。

【内容简介】


记忆,它有着神奇的能力,也会犯莫名的错误。我们不懂它如何运作,但总希望它状态绝佳……记忆究竟是什么?我们有几种记忆?记忆容量会到头吗?

本书中,身为神经科学家兼记忆运动员的作者带领我们关注记忆本身:它是什么,它如何运作。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解记忆的生理机制、引用神经科学的经典案例与众多实验,并分享专业运动员对记忆的非凡应用。

通过本书,读者能感受到大脑运行的复杂与奇妙,也能客观看待记忆的“不靠谱”,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了解记忆为何,才能更好地迎接生命中不绝的记忆时刻。

【作者简介】

鲍里斯·尼古拉·康拉德(Boris Nikolai Konrad),德国神经科学家、记忆培训师、记忆运动员、讲师,就职于荷兰奈梅亨的唐德斯脑、认知和行为研究所,曾获世界记忆力锦标赛多项冠军,也是多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者。2012年,他在德国电视二台《zui强大脑》节目中获得“最强大脑”称号,也曾多次代表德国以选手身份参与中国《zui强大脑》节目录制。

【目录】

中文版前言
前 言
★第一章 记忆是什么
“我刚刚还记得呢”
“这应该在别的记忆里”
★第二章 脑中(没)有硬盘
你带脑子了吗
脑中的硬盘在哪里
人人都有超强大脑
睡上一晚上
一生一世
生病的大脑
闪 回
★第三章 学习、回忆和遗忘
学 习
人、图、情绪
回 忆
遗 忘
★第四章 记忆训练
不用则退
锻炼脑变聪明
记忆技巧
不过我有手机啊
是否一切皆有可能
致 谢
重要文献和资料
注 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