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轮考点】考纲重点之中诊脏腑辩证(六)

 壹亩莳 2022-06-12 发布于山东

01

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的共有症状是(多选)

A. 下利清谷

B. 畏寒肢冷

C. 肢体浮肿

D. 气短乏力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正确答案:CD。

脾气虚证是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脾阳虚证是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多因脾气虚病久失治发展而成,因此二者皆可见脾气虚、脾失健运,全身机能活动减退的症状表现。脾失健运,水湿不运,泛溢肌肤故均可见肢体浮肿(C对);全身机能活动减退,故均可见气短乏力等气虚症状(D对)。下利清谷(A错)与畏寒肢冷(B错),均是由脾阳虚,失于温煦所致。

点击空白答题丨淡出动画

02

属于寒湿困脾证临床表现的是(多选)

A.腹部冷痛,喜温喜按

B.面目发黄,晦暗不泽

C.头身困重,恶心欲吐

D.肢体浮肿,小便短少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正确答案:BCD。

寒湿困脾证是由寒湿内盛,困阻脾阳,运化失职所致。水饮失于运化,泛溢肌肤,故肢体浮肿,小便短少(D对)。寒湿内盛,湿性重浊,故头身困重;寒湿困脾,阻滞中焦气机,脾失升清,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恶心欲吐(C对)。寒湿困脾,中焦气滞,土壅木郁,则肝胆疏泄失职,胆汁外溢,加之气血运行不畅,故面目发黄,晦暗不泽(B对)。腹部冷痛,提示为寒证;喜温喜按,提示为虚证,故是由阳虚,腹部失于温煦所致(A错)。

点击空白答题丨淡出动画

03

寒湿困脾证除纳少腹胀便溏外,还可见(单选)

A. 气短,神疲乏力

B. 气短懒言,畏寒肢冷,脉沉迟无力

C. 头身重困,苔白腻,脉濡缓

D. 胸胁胀痛,抑郁易怒

E.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正确答案:C。

寒湿困脾证是指寒湿内盛,困阻脾阳,脾失健运,故常见纳少、腹胀、便溏。湿性重浊,寒湿内盛,则还常见头身重困、脉濡缓;寒湿停聚舌面则苔多白腻(C对)。气短,神疲乏力是气虚证的典型表现(A错)。气短懒言,畏寒肢冷,脉沉迟无力,是阳虚所致(B错)。胸胁胀痛,抑郁易怒,是肝气郁滞所致(D错)。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是湿热的舌脉征象(E错)。

点击空白答题丨淡出动画

04

症见食少纳呆,脘腹痞满,泛恶欲吐,便溏水肿,身目发黄如烟熏,头身困重,舌淡苔白腻,脉缓者,属于(单选)

A.脾气虚

B.脾阳虚

C.寒湿困脾证

D.肝郁脾虚证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正确答案:C。

“食少纳呆,脘腹痞满,泛恶欲吐,便溏”,提示病位在脾胃;头身困重,提示有湿邪;身目发黄如烟熏,是由寒湿困脾,中焦气滞,一方面,气血运行不畅、面失濡养,另一方面,土壅木郁,肝胆疏泄失职,胆汁外溢所致;舌淡苔白腻,脉缓,亦为寒湿可致的舌脉征象,故此属于寒湿困脾证(C对)。

点击空白答题丨淡出动画

05

湿热蕴脾证与寒湿困脾证均可见的表现有(多选)

A.脘腹痞满

B.纳呆便溏

C.身目发黄

D.口淡不渴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正确答案:ABC。

湿热蕴脾证与寒湿困脾证均有湿邪困脾,阻滞中焦气机,故均可见脘腹痞满(A对)、纳呆便溏(B对)等脾为湿困、运化失职的症状;湿邪困脾,阻滞中焦气机,土壅木郁,则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故均可见身目发黄(C对)。但是二者的寒热属性不同,寒湿困脾证,还可见口淡不渴(D错)等寒性症状,湿热蕴脾证,还可见口苦,渴不多饮等症状。

点击空白答题丨淡出动画

中医诊断学

第十章  脏腑辨证(六)

第一节  脏病辨证和腑病辨证(六)

考点四十七:脾阳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

1.概念

脾阳虚证是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以食少、腹胀腹痛、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又名脾虚寒证。

2.临床表现

(1)脾病表现

①水湿内停:或白带清稀量多,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

②脾失健运:食少腹胀,腹痛绵绵,大便稀溏,甚至完谷不化。

(2)阳虚表现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面白少华或虚浮,口淡不渴,腹痛喜温喜按。

(3)舌脉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本证以食少、腹胀腹痛、便溏与虚寒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考点点拨

这是一个重要考点,出题的可能性较大。脾阳虚证为水湿内停(白带清稀量多,肢体浮肿)/脾失健运(食少、腹胀、便溏)+阳虚证表现。注意本证要与寒湿困脾证鉴别,见表10-5:

表10-5脾阳虚证与寒湿困脾证的鉴别

图片


考点四十八:脾阳虚证的证候分析
 
1.病因

①本证多因脾气虚进一步发展。
②因过食生冷、外寒直中、过用苦寒,损伤脾阳。
③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以致脾阳虚衰,温运失职,寒从内生,水谷失运,水湿不化。
 
2.证候分析

(1)脾阳虚衰,运化失权,则为食少腹胀,大便稀溏,甚至完谷不化;阳虚失运,寒从内生,寒凝气滞,故脘腹隐痛、冷痛,喜温喜按。

(2)脾阳虚衰,水湿不化,泛溢肌肤,则为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水湿下注,损伤带脉,带脉失约,则为白带清稀量多。

(3)脾阳虚衰,温煦失职,故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阳虚气血不荣,水气上泛,故面白无华或虚浮,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为阳虚失运所致。
 
考点点拨

这是一个理解性考点,出题的概率比较小。但这一内容的掌握有助于对脾阳虚证临床表现的记忆,故应重视。
 
考点四十九:脾不统血证的概念、临床表现
 
1.概念

脾不统血证是指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行,以各种慢性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又名脾(气)不摄血证。
 
2.临床表现

(1)各种慢性出血:如便血、尿血、吐血、鼻衄、紫斑,妇女月经过多、崩漏。

(2)气血两虚:食少,便溏,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脉细无力。
本证以各种慢性出血与气血两虚证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考点点拨

脾不统血证的临床表现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内容,其以各种慢性出血+脾气虚表现为主。
 
考点五十:脾不统血证的证候分析
 
证候分析:

1.脾气亏虚,运血乏力,统血无权,血逸脉外,而见各种慢性出血症状。

(1)血从胃肠外溢,则见吐血或便血。

(2)血从膀胱外溢,则见尿血。

(3)血从肌肤外渗,则表现为紫斑。

(4)血从鼻外渗,则为鼻衄。

(5)冲任不固,则妇女月经过多,甚或崩漏。
 
2.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故食少便溏;化源亏少,气血不足,头面失于滋养,机能衰减,故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气短懒言。
 
3.舌淡苔白,脉细无力,为脾气虚弱,气血两虚之象。
 
考点点拨

这是理解性考点,对这一内容的学习会有助于大家更好地掌握脾不统血证的临床表现。考试出题概率不大。
 
考点五十一:寒湿困脾证的概念、临床表现
 
1.概念

寒湿困脾证是指寒湿内盛,困阻脾阳,脾失温运,以纳呆、腹胀、便溏、身重等为主要表现的寒湿证候。又名湿困脾阳证、寒湿中阻证、太阴寒湿证。
 
2.临床表现

(1)脾病表现:脘腹胀闷,口腻纳呆,泛恶欲呕,腹痛便溏,头身困重,或小便短少,肢体肿胀。[提示:几版教材中关于寒湿困脾证中“口淡不渴”这一症状的表述不同,根据最新版教材已删除此症。]

(2)寒湿内困:或身目发黄,面色晦暗不泽,或妇女白带量多,舌体淡胖,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或沉细。

本证以纳呆、腹胀、便溏、身重、苔白腻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考点点拨

这是一个高频考点,要多加重视。寒湿困脾证的临床表现为腹胀便溏身重肢肿尿少+寒湿内困(晦、重、腻、缓)。注意本证与脾阳虚证及脾气虚证的鉴别。
 
考点五十二:寒湿困脾证的证候分析
 
1.病因

①多因淋雨涉水,居处潮湿,气候阴雨,寒湿内侵伤中,困阻中阳所致。
②由于饮食失节,过食生冷、瓜果,以致寒湿停滞中焦所致。
③因嗜食肥甘,湿浊内生,困阻中阳所致。
④外湿内湿,互为因果,以致寒湿困阻,脾阳失运。
 
2.证候分析

(1)脾喜燥恶湿,寒湿内盛,脾阳受困,运化失职,水湿内停,脾气郁滞,则脘腹痞胀或痛,食少。

(2)脾失健运,湿滞气机,则口腻,纳呆。水湿下渗,则大便稀溏。

(3)脾失健运,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泛恶欲呕。

(4)湿为阴邪,其性重浊,泛溢肢体,遏郁清阳,则头身困重。

(5)若寒湿困脾,阳气被遏,水湿不运,泛溢肌肤,可见肢体肿胀,小便短少。

(6)寒湿困阻中阳,若肝胆疏泄失职,胆汁外溢,加之气血运行不畅,则为面目肌肤发黄,晦暗不泽。

(7)若寒湿下注,损伤带脉,带脉失约,妇女可见白带量多。

(8)口淡不渴,舌体胖大,苔白滑腻,脉濡缓或沉细,均为寒湿内盛之象。
 
考点点拨

此考点要求大家理解,出题的概率不大,但是由于寒湿困脾证的临床表现是一个高频考点,而对这一个内容的掌握有助于大家对其临床表现的掌握,所以大家也是要多加重视的。
 
考点五十三:湿热蕴脾证的概念、临床表现
 
1.概念

湿热蕴脾证是指湿热内蕴,脾失健运,以腹胀、纳呆、发热、身重、便溏不爽等为主要表现的湿热证候。又名中焦湿热证、脾经湿热证。
 
2.临床表现

(1)脾病表现:脘腹胀闷,纳呆,恶心欲呕,口中黏腻,渴不多饮,便溏不爽。

(2)湿热内蕴:小便短黄,肢体困重,或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

(3)肝胆湿热:或见面目发黄,色鲜明,或皮肤发痒。

(4)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本证以腹胀、纳呆、发热、身重、便溏不爽、苔黄腻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考点点拨

这是一较为重要的考点,也是一个难点,而且有好几年没有考到了,所以要重视。湿热蕴脾证的临床表现为纳运障碍(脘腹胀闷、纳呆便溏)+湿热证(身热不扬、渴不多饮、苔黄而腻,脉滑而数)。
 
考点五十四:湿热蕴脾证的证候分析
 
证候分析:

1.湿热阻滞中焦,纳运失健,升降失常,气机阻滞,则脘腹痞闷,纳呆食少,恶心呕吐。

2.湿热蕴脾,上蒸于口,则口中黏腻,渴不多饮。

3.湿热下注,阻碍气机,大肠传导失司,则便溏而不爽。

4.湿热交结,热蒸于内,湿泛肌肤,阻碍经气,气化不利,则为肢体困重,小便短黄。

5.湿遏热伏,郁蒸于内,故身热不扬;湿热之邪,黏滞缠绵,故汗出热不解。

6.若湿热蕴结脾胃,熏蒸肝胆,疏泄失权,胆汁不循常道而泛溢肌肤,则见面目发黄,色鲜明;湿热行于皮里,则皮肤发痒。

7.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均为湿热内蕴之征。
 
考点点拔

此考点要求理解,对这一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大家更好地掌握其临床表现,所以对于这种证候分析的考点,不要掉以轻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