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病的证候

 fu000 2013-12-11

脾病的证候

脾之特性:(1) 六腑之气皆降,唯脾性上升。(2) 喜燥恶湿。
气下陷之病归属脾,湿之证亦常属于脾。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病变范围:
(1) 运化迟钝(脾者运化),水和谷,出现

  1. 吃的东西不消化,吸收不良,水谷不化,化源不足,水诗潴留。
  2. 营养不足,出现营血亏损,生血无源。

(2) 脾气升,然清阳不升。清阳为何?混浊之物不会升,清的阳气(指好的物质,有营养的物质)。清阳不升,统血失职,脾主统血。脾的功能还包括小肠的吸收。

脾有问题常出现的症状:
(1) 腹胀隐痛,肚子胀。脾的功能可能主要指小肠的吸收消化功能。小肠分清别浊。
小肠即在肚脐周围。小肠(脾)功能减退可出现腹胀,隐痛。不欲食而纳少 (纳少除了与脾有关,也与胃有关)。由于消化吸收不好,胃纳减退,或腹泻便溏(不是新起腹泻,新起的属肠的问题)。长期慢性的腹泻便溏,浮肿,身重,乃因脾主湿,运化水湿,喜燥恶湿,所以浮肿(严格说是湿,不是肿),身重。

脏器下垂是清阳不升的表现,慢性出血是脾统血失职的表现。

《难经.十六难》“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 一方面有湿,一方面气虚。

四肢不收(没有劲,乏力)。

便溏腹泻虽未提到,应该是脾病典型的症状之一。李东桓:“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溏泻。”
病理:(1) 气虚为本(虚证),湿困为标(实证)。脾为生气之源,脾虚生湿。

病因:可以因饮食,劳倦,思虑伤脾,病后失调。

《难经.49难》:“... 饮食劳倦则伤脾 ... ”
王旭高:“思虑伤脾之营,劳碌伤脾之气。”
吃得少,但又要干体力劳动。(已经少见了)

证候:(1) 虚证: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
(2) 实证: 饮食不节, 外感湿邪。

《素问,至真论》湿属于脾,脾喜燥恶湿。
湿困为标,可以湿偏热(热湿),湿偏寒(寒湿)

(1)脾气虚证

脾之运化机能减退,失职,所出现的虚弱证候。

表现(六个字):食少、腹胀、便溏

《素问.脏企法时论》“脾病者,虚则腹痛肠鸣,飧泻食不化。”现代称为吸收不良综合证。营养物质不足,蛋白减少,症状就是“食少、腹胀、隐痛、便稀” => 贫血等。

应该还有气虚的表现。
气虚八字:气短、乏力、神疲、脉弱
掌握以上16字,脾气虚证候大致不远了。

还可出现水湿证候,因脾还有运化水的功能。(或见症:胖、肿、白带增多),胖人多痰湿。

导致原因:饮食、劳倦、思虑(伤脾)。
长期呕吐,腹泻,年老,体虚,生病没调养好。不能消化吸收,不能运化水谷,气血生化无源。

脾气虚是脾虚的本证(基础证),脾有病时往往都有脾气虚。
脾阳虚─脾气虚之后有了寒冷的表现。
脾血虚─脾气虚,营养不足,气不化血。
气陷─脾气虚之特殊表现。
脾不统血─气不摄血。
生痰湿─气不能运化水湿,运化迟钝。

辨证依据:食少、腹胀、隐痛、便稀+ 气短、乏力、神疲、脉弱

(2)脾虚气陷证

脾气虚之特殊表现。病人往往有食少、腹胀、便溏。
特殊表现:下垂;气坠。内脏子宫下垂,阴挺,脱肛,或虽没有明显下垂,病人自觉气往下坠。经常肛门坠胀,要解大便,但多解不出大便,或少量)
中医认为“脾气主升”,生托,生举,脾为气血之化源上面得不到营养物质,清阳不升,头晕。

辨证依据:同“气陷”,一般身体瘦弱,脘腹重坠,内脏下垂,气虚,食少,气短乏力,神疲,脉弱等。

(3)脾阳虚证

脾虚,运化机能减退而出现的虚寒证候。
(气虚的基础上,出现阳气不足,温煦失职)
虚:脾气虚,阳虚,寒冷。(虚寒证 = 阳虚证, 脾阳虚 = 脾虚寒)

表现:

脾虚八字 ─ 食少、腹胀、隐痛、便稀
气虚八字 ─ 气短、乏力、神疲、脉弱
阳虚则寒 ─ 喜温、喜按、畏冷、肢凉,面色白,脉沉迟无力 (冷白稀迟蜷)
也可出现水湿内停症状。

一般脾气虚不一定有水停。一旦阳虚,水湿内停就较常见。症状包括一点浮肿,脸上黄肿,白带多,舌质淡胖,舌苔滑,有齿印。

阳虚不一定有水湿,严格说,有水湿应该是脾阳虚湿困证。四证素;脾、气虚、阳虚、水湿。

分析

脾阳虚的原因 :(1)气虚的发展。 
(2) 生冷过度,外寒损伤脾胃,苦寒伤胃脾。
(3) 肾阳不足,火不暖土。
病机;
阳虚以后,运化失权,寒从内生,温煦失职。水湿泛溢。

辨证依据

食少、腹胀,便溏(脾虚),畏寒(寒),+ 水湿内停症状。 脾阳虚水湿内停。 

(4)脾不统血证(气不摄血)

脾气虚弱,气不摄血,出现慢性出血证。虚寒性之慢性出血证。
如小便里有点血,大便有点血,吐血,衄血,紫斑、瘀斑、妇女月经量多。但这种是慢性的,没有其他明显原因。同时有脾气虚的表现。
由于长期出血,往往导致血液的亏虚,面色萎黄,舌淡,脉细无力。
此病应为气血两虚证。因是由脾气虚导致,所以强调脾不统血,气不摄血。

辨证 (除非法)

慢性的,反复的。(特点)

  • 第一次时,如何判定慢性反复?
  • 任何出血都可现面白,舌淡,脉细。
  • 有些病人脾虚证(食少、腹胀、便溏)可能不明显。

    所以常用排除法来判定此证。
  • 无明显外伤(不是外伤出血)
  • 没有发热证候。(可能是热迫血妄行,此为最常见的出血原因)如发热、口渴、舌红、苔黄则绝不能诊断为脾不统血。

    久病气虚,劳倦伤脾气,脾不统血导致。有慢性出血;气虚表现,血虚表现。

(5)寒湿困脾证

外界湿邪太多,会由于饮食过于肥甘,影响到脾,产生了湿。
里面寒湿很多,阻困脾的运化机能所出现的证候。

表现

  1. 湿的证候─重、浊、闷、腻、缓
    困重,秽浊不洁(排泄物、分泌物、面、舌),胸闷,脘痞,腹胀;腻─口腻,纳呆,口里有甜的感觉,苔腻;缓─脉缓,病程势缓。
    湿明显可出现尿少,肥胖,有点肿。面色暗一点,白带多,舌质胖,苔白滑,白腻,脉濡缓。
  2. 脾的证候─食少、腹胀、便溏、隐痛
    食少,一般出现纳呆。纳谷不香,不想吃。
    纳呆─有点呆,吃也可,不吃也可,不灵敏,多半有湿,或伤食表现。
    实证,寒湿困脾,最主要是寒湿,此时腹胀便溏应该是轻一点,此脾虚为后果,在后)
    实际上也有脾虚生湿,脾虚湿困,脾虚在先,因此食少,腹胀是主要问题,之后才出现身体困重,白带多,胖等。

寒湿困脾 = 湿困脾阳(偏寒) = 太阴寒湿

太阴寒湿(足太阴脾),为何生湿?
(1) 外界气候环境温度太高。
(2) 饮食生冷瓜果,寒湿中阻,肥甘厚腻产生了湿。
机制:湿困脾阳,阻碍气机。

脾阳虚证寒湿困脾
以脾阳虚为主以寒湿为主
因:阳虚不能运化水湿
果:水湿
因:寒湿内盛
果:阻碍了脾阳

临床上很难区分,哪一个为先,哪一个为后。并无大差别,可不严格分。

辨证依据:

有湿困,湿之原因,纳呆、腹胀,便溏,身体困重,苔白腻。

病例:男,45岁,7月7日就诊,潮湿热气候,前天起腹泻,水样便,大便如水,一天20+ 次,医生给鸦片酊,止泻,收敛。内服乌梅,五味子、生牡蛎(皆为收敛药),并且外用苦参膏敷肚脐。结果泻减少为一天7,8次,但脐腹出现发凉如掌大,腹胀更严重,腹痛不减,食少脘闷,肢体困重,舌淡,苔白腻,脉濡。
看来是寒湿之邪,属于闭门留寇。腹泻虽不是好事,但一下把它关住了,寒湿之邪没有排掉。
治疗;用胃苓汤(燥湿)干姜,草蔻(去寒湿),薏苡仁。[门关了,不好再打开(如用大黄,芒硝之类),只好关门打狗,用干姜,草蔻来燥湿。

此病人应为湿困脾阳,不是脾虚湿困,因为原来没有脾虚的表现,他是突起的病。

(6) 温热蕴脾证 (常称中焦湿热)

严格来说,中焦湿热不仅仅是脾,也可以包括胃、肝、胆。
常称做脾经湿热,或中焦湿热。出了湿以外,有的特点。脾失健运,湿热证候。

表现:(1) 湿─困重,闷,腻。
(2) 热─身热不扬,不是壮热不退。(有湿的包围,壮热没有湿) 湿热交织一起。
(3) 甚至出现黄胆(仅部份人),皮肤痒,尿短黄。 [次要]
即身热,困重,苔黄腻,脉濡滑数。(又湿又有热)

辨证依据:(1) 有脾的证候,食少,腹胀,便溏。病位在脾,温热蕴脾,脾经湿热,纳呆,甚至闻到油就厌烦,厌油。(没有强调脾阳虚)。口黏腻,大便溏而不爽,气机不畅,口渴不多饮。

原因:(1) 感受湿热(直接)
(2) 寒湿化了热。
(3) 食肥甘,饮酒酿成湿热(内部生成)。

病机:湿热中阻,脾失健运,湿遏热伏,气机阻滞,热湿交织,两者皆不易排出。

 寒湿困脾湿热蕴脾
相同在脾
湿之症状:身重,体倦,闷,腹胀,苔腻,脉濡/滑
不同
苔白腻,没有发热


苔黄腻,经常身热不扬

辨证依据:
(1) 热状 (2) 湿状 (3) 脾证 (腹胀,纳呆, 便溏)。

脾之六证型小结

范围

运化迟钝,水湿潴留,气血生化无源。清阳不升,气不摄血。

常见症状

食少(纳呆)、腹胀、隐痛、便溏
浮肿,困重─湿。
脏器下垂─清气下陷。
慢性出血─脾不统血。
典型症状八字(食少、腹胀、隐痛、便溏),虚实证皆可出现。
实证时,一班称纳呆,虚则食少,纳谷不香,食欲不振。

证型不复杂(脾病很容易区别)。临床很常见(消化系统病)。基本问题:气虚为本,湿困为标。前四个证型都是气虚:脾气虚,脾阳虚(兼有寒),脾气下陷,脾不统血。
后二证为兼有湿邪。(寒/热)

李东桓《脾胃论》 (1) 脾为六气之本 (2) 脾为升降之枢 (3) 重视脾和湿的关系。

脾主运化,脾气主升,脾性喜燥恶湿。病变因此分三大类:(1)气虚 (2) 升降 (3) 湿
治疗重视: (1) 升阳 (2) 益气 (3) 除湿。
著名方剂(李东桓):升阳益气汤, 升阳除湿汤,补中益气汤, 升阳益胃汤等。

有无“脾阴虚”的争议:

  1. 有人认为脾为至阴,(最阴的地方,脾属阴土,以阳气为本)
    [肾(足少阴)本应最阴,但肾里有肾阳,有命火,而脾内无脾火,所以脾为至阴。]
    =>脾喜燥恶湿,完全靠阳气来运化。往往不提脾阴虚,既使有脾阴虚也可以把它说成胃阴虚。历史上,临床少没有脾阴虚之词。
  2. 认为用了滋阴之药,会影响脾之运化功能,滋阴药往往滋腻,油脂含得较多,吃了药,脾更不想吃饭,阻碍脾功能。
  3. 有脾阴虚的说法─惯性便秘,中医称为脾约。基本上是津液不足,大便干燥解不出来。脾约(三、五天才大便一次),麻子丸主之。
    麻子丸含篦麻子,油脂多,起润滑作用。此病有人称为脾阴虚的表现。
  4. 有些病人临床上有气虚,又有阴虚的表现。如疳积(小孩吃不下但喝水多),人消瘦,大便干,过一阵子又拉稀。有人称此为脾阴虚。

吴澄《不居集》 中和理阴汤 : 人参、燕窝、山药、扁豆、莲肉、老米


【处方】人参3克 燕窝15克 山药 扁豆各3克 莲肉6克 老米9克 
【功能主治】 补气健脾,滋阴养肺。治中气虚弱,脾胃大亏,饮食短少,痰嗽失血,泄泻、腹胀,不任耆、术、归、地者。 
【用法用量】 水煎,每日一剂;二次分服。 
肺有火者,以沙参易人参;阴虚火泛者,加海参9~15克;痰多,加橘红、半夏曲;嗽不止,加杷叶、冬花;热盛者,加丹皮、地骨皮。 
【备注】 方中人参大补五脏之阳面不燥,燕窝大补脾胃之阴而不腻;佐以山药、扁豆健脾;加以莲肉、老米养胃。配合成方,共奏补气健脾,滋阴养肺之功。


淮山(小孩吃淮山粉),滑腻,既补气又滋阴。扁豆、燕窝皆滋阴又补气。脾阴虚可算气阴两虚,不是单独阴虚火旺,阴虚内热。

是否有脾血虚?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不能统血,所以只说脾气虚,不提脾血虚。实际上脾气虚的病人多有气血两虚。一旦血虚,可改称心脾气血两虚,或心脾两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