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两家苍蝇馆子的鱼香肉丝说起

 白象街zxz 2022-06-12 发布于重庆

这两天,因为拍视频,连着吃了重庆两家网红苍蝇馆子的鱼香肉丝。

吃了后,有一些意外。查了一下资料,写了这篇文章。

两家苍蝇馆子

图片

苍蝇馆子,就是这么率性


之所以写这篇文章,因为我吃到两份和想象大不一样的鱼香肉丝。

一家是新牌坊附近的某网红苍蝇馆子。他家最受好评的,似乎是肝腰合炒和红烧蹄髈。不过,他家鱼香肉丝,也在网上被一些美食博主,誉为“值得二刷、三刷”——这个评价,相当不低。好吧,那我就去试试。

另一家是龙溪镇附近红石支路上的苍蝇馆子。他家最受好评的也是鱼香肉丝。其实,我本打算品尝他家的“蒜泥白肉”(网评中,在他家招牌菜排名第三),结果,我面对这份朋友极力推荐的蒜泥白肉,相当无语:一无蒜泥,二无红酱油,不知道为什么腆着脸叫蒜泥白肉?

图片
图片

这就是朋友推荐的

没有蒜泥的蒜泥白肉

口感倒也不差,只是不该叫蒜泥白肉


这时,老板脸上,有点挂不住了,承认这不是蒜泥白肉,只能叫“好吃的凉拌肉”。然后,老板转移话题,说你应该尝尝我的鱼香肉丝,“我炒了27年鱼香肉丝,味道重庆第一”他说,满脸自豪,“这不是我自吹自擂,网上都这么说”。

好吧,我又点了一份“重庆第一”。

图片
图片

这就是他们说的“值得二刷、三刷”

放了豆瓣,颜色挺不错

这两家苍蝇馆子,位置都很偏。

第一家店,我们到的时候,已经一点半,前面还排了7桌。我们拍完视频离开,大约两点半,后面还有人,眼巴巴坐在门口冷板凳上排队——可见名气之大。

另一家店,典型的八十年代发廊风——墙上贴着不知道哪一年留下来的美女画报,画报都已经发白了。桌子则高矮不平——鱼香肉丝里面的油,都要流到桌子上了。服务员说,正常嘛,都是这样的桌子,没办法。

图片
图片

80年代发廊风的苍蝇馆子

号称鱼香肉丝“重庆第一”这家


“值得二刷、三刷”的这家鱼香肉丝,一端上来,我拿眼一看,就知道完了,今天“翻车”了。

一盘肉丝,满满的油,油都差点溢出盘子了,这和“一线油”的要求,差距甚远——所谓“一线油”,是指炒鱼香肉丝,以及很多家常菜,油不能太多,在盘子里,刚刚露出来一线即可。而且,葱花太少,还都炒死了。再一入口,白糖不要钱似的,甜得腻人,分明是甜辣肉丝,可有半分鱼香?鱼香肉丝的门都没有入。

他家收拾桌子的大姐说,生意太好,只有一个厨师,肯定不能保证质量。拜托,这真不是忙中出错的问题,而是炒的就不是鱼香肉丝,好不好!或者说,这家名气很大的家常菜馆,厨师压根儿就不会炒鱼香肉丝。

我还点了一份他家的麻婆豆腐。豆腐比较大坨,白色,里面的肉末也是凝成一坨一坨的,我夹起一坨肉末,低声问大姐,这是麻婆豆腐?大姐白我一眼,没有回答。

那家“重庆第一”呢,入口还是偏甜,油也太多,勾芡太重,不过比那家“值得二刷、三刷”的,要好得多,我的摄影小哥都说,称得上“好吃”。但离“重庆第一”,应该还有好几站路要走。

这两家鱼香肉丝,给我最大的意外,不是他们有哪些问题,而是他们不约而同地,都用了豆瓣

该不该用豆瓣

图片

豆瓣

豆瓣,是川菜中最常见的调料


关于鱼香肉丝,历来唇枪舌战,都聚焦在“到底只放葱花,还是要放木耳丝青笋丝胡萝卜丝”这一点上。

至于,是用泡椒还是豆瓣,成渝两地高度一致。几乎所有的川菜菜谱和大厨,都义正辞严地宣布,鱼香肉丝和所有鱼香味,都只能用泡椒,其余都是歪门邪道。

但是,这次我助理随机选择的两家网红苍蝇馆子,却集体唱了反调。偏偏不约而同地加了豆瓣。吃了这两家鱼香肉丝,我慢慢回想起,过去在民间小餐馆,也偶遇过不少加了豆瓣的鱼香肉丝。

江湖派的鱼香肉丝,往往加少量豆瓣,我猜主要是为了上色。由于泡椒品质可能不太好,所以,加一点豆瓣进去,增加一些红色,同时试图丰富一下味型——在川渝两地,除了这个理由,我实在找不到其它理由了。外埠的鱼香肉丝,用豆瓣比较多,那是因为,它们很难找到泡椒,不得不用豆瓣充数,可以理解。

1960年,中国第一本国家级川菜菜谱——由商务部饮食服务管理局,编辑出版的《中国名菜谱·四川名菜点》问世,同年,重庆有关方面,也自掏腰包,印了本《重庆名菜谱》。两本菜谱联袂问世以后,关于鱼香肉丝加不加豆瓣的问题,至少在川渝菜谱上、正规饮食学校的课程里,是彻底解决了的。不可能有任何一个老师傅,会容忍你往鱼香肉丝里面加豆瓣。

我从这两家加了豆瓣的鱼香肉丝里面,也明显感受到,鱼香味被豆瓣味削弱了,最可气的是,第一家“值得二刷、三刷”的鱼香肉丝,里面的豆瓣还是整粒!你起码给我剁成茸嘛,手艺太粗糙了。这个态度,我不相信炒得好菜。

不过,考证中我发现,早年的鱼香肉丝,却并非用的泡椒。

我能够查到的第一个鱼香肉丝菜谱,里面就没有泡椒。民国时期,上海出版的《俞氏空中烹饪》,里面记载的是直接用辣椒:“辣椒或辣椒粉小半茶匙”,根本没有“泡椒”两个字。

不过,民国时期的上海,没有泡椒也正常。但,那时候的上海,是有豆瓣酱的——这本书在记载回锅肉做法时,就记录了使用“豆瓣酱”。

但是,鱼香肉丝和豆瓣也不是毫无关系。

1960年的《中国名菜谱·四川名菜点》一书,收录有“鱼香肉丝”一条,后面有个非常关键的备注:“此菜系以烹调豆瓣鱼的主要佐料为佐料,所以有鱼香味。”此书写作时间,和鱼香肉丝的问世时间,应该不太久,且该书内容,一定经过当时川渝两地多位专家、大厨细细审定,所说当有所本,不会乱开黄腔。

1972年,内江地区出版的《烹饪技术教材》中,鱼香肉丝一条后面,也附有备注:“此菜的辅、调料是制作豆办(原文如此)鱼的主要佐料”

图片

豆瓣鱼,味型咸辣酸甜

有的还大量使用葱颗

和鱼香肉丝颇为近似


豆瓣鱼,顾名思义,豆瓣是主要调料。《四川名菜点》一书没有收录“豆瓣鱼”,但是有“豆瓣鲢鱼”。“豆瓣鲢鱼”的佐料表中,“豆瓣辣酱8钱、泡辣椒3钱”赫然在目,此外,炒鱼香肉丝的各种佐料——姜、葱、蒜、糖、醋,一一在列。有意思的,这道“豆瓣鲢鱼”的味型描述,是“味兼酸辣而微带甜”,很有几分鱼香肉丝的味型特点。

而内江那本《烹饪技术教材》,有“豆瓣块鱼”一条,里面的调料中,“豆办(原文如此)3钱、泡辣椒4钱”,“富有咸、甜、酸辣味”。有意思的是,这道菜还大量使用葱白,“葱白1两”,这份量,很不少了——是不是有点像鱼香肉丝了?

川渝两地,我们经常看到豆瓣和泡椒混用的案例。这是因为,这类菜,追求的是更复杂的味型层次,需要不同的辣相互穿插打配合,从而形成独特的味型结构。

让人想不通的是,明明记录“(鱼香肉丝)以烹调豆瓣鱼的主要佐料为佐料”,却在鱼香肉丝的佐料明细中,只有泡椒,没有豆瓣。那怎么叫“以烹调豆瓣鱼的主要佐料为佐料”?这说不通呀。烹调豆瓣鱼的主要佐料,难道不是豆瓣吗?

我的理解是,鱼香肉丝,当年很可能确实借鉴了豆瓣鱼的做法,后来,大家发现,只用泡椒,更能凸显“鱼香味”这个特质,所以,大厨们就把豆瓣从鱼香肉丝的佐料中开除了。

但是,民间苍蝇馆子的那些厨师们,可没有读过菜谱,也没有进过厨师培训班,就依然保留了这个来自“豆瓣鱼”的鱼香肉丝模式。豆瓣这玩意儿,顽固地在他们的鱼香肉丝佐料中保留了下来,并一代一代,传到了今天。

这就是为什么,我在随机选择的两家重庆苍蝇馆子中,发现了鱼香肉丝有豆瓣的原因——原来,这是一条地下传承链,他们盘子里面的鱼香肉丝,很可能,才是最古老的鱼香肉丝版本

鱼香肉丝的好坏

图片

这就是他们说的“重庆第一”


一份鱼香肉丝端上来,拿眼睛轻轻一瞥,就可以得出“要不要得”这个基本判断:

肉丝不能太细或太粗,3毫米是比较标准的切法,大约相当于筷子头粗细;

葱白一定用黄葱,用大葱或小葱都错了;葱头数量要多,而且不能蔫打打的,都炒死了,哪里还有葱香呢?

油不能太多,围绕盘中的肉丝,周围露一线油,油多了闷人;

特别重要的一点,泡椒一定要剁细,泡椒味才巴得上去,鱼香味才出得来。一些鱼香肉丝,泡椒切块,或者切马耳朵,都是错的。

最后,看用芡多少。芡粉勾多了,就黏糊糊的一盘,肉丝都黏在一起了,看着就不清爽,入口肯定也是黏糊糊的口感,要不得。

在川菜中,有一类菜是必须严格按照规程操作,厨师的自由度并不大,鱼香肉丝就是其中的代表。这道菜,属于“无主味”的菜式。

我把所有菜式,按照主味进行划分。有些菜是“单主味”,比如歌乐山辣子鸡,香辣就是它的主味;有些菜,是“双主味”,比如麻辣火锅,最好是麻辣并重,哪怕是麻或辣偏重一点,但是,麻辣这两个主味一定差别不会太大;

还有一些菜,我把它们称为“无主味”,比如鱼香肉丝。

鱼香肉丝的味型设计,教按科书的定义,是“姜葱蒜味突出,咸辣酸甜兼备”。这些味,都要有,都要吃得出来,依靠它们的叠加,才能无中生有地诞生神奇的“鱼香味”。但是其中任何一味,都不能冒出来成为“主味”,一旦某个味道冒出来抢了戏,“鱼香味”就消失了,这道鱼香肉丝,基本上就废了。

鱼香肉丝,之所以难做。就是因为这个味型设计太变态了,非常考厨师手艺。

图片
图片

苍蝇馆子炒鱼香肉丝

就不要太追究他的卫生条件了


现在满大街的鱼香肉丝,绝大部分根本吃不到姜蒜味,我甚至怀疑他们有没有放姜蒜?哪里还有“姜葱蒜味突出”呢?

而且,最恼火的是,普遍偏甜,生怕甜度不够,使劲放白糖,搞得鱼香肉丝变成甜酸肉丝,一入口,满嘴都是甜,其余所有味道,都被甜味压得死死的,“诸位协调”的感觉,荡然无存。

姜葱蒜味、咸辣酸甜,这些味,综合在一起,出来的就是“鱼香味”,如果缺姜蒜、甜度太高……肯定不能叫鱼香肉丝了。

作为合格的吃货,任何一道菜,一入口,首先要辨别主味是什么、辅助味是什么,然后再是他们的先后呈现次序。呈味有主次先后强弱,这菜的味型结构就饱满了。

所以,厨师,最高境界是能够完成并呈现优美的味型设计,吃货,最高境界是吃得出来厨师辛辛苦苦设计出来的味型结构——这才是资深食客和优秀厨师的隔空交流。

 两种鱼香肉丝

图片

在这个世界,我们发现,有两种鱼香肉丝并存。

一种只放葱颗,另一种则要放木耳丝、玉兰丝、甚至胡萝卜丝、青笋丝等俏头。这两种,相互排斥,尤其是前者,对后者各种看不惯。

不少人认为,正宗的鱼香肉丝只能有葱颗。前引的1960年版《中国名菜谱·四川名菜点》中,记录的是“黄葱(切粒)”,此外,就别无俏头了;1974年的《重庆菜谱》,记录的是“葱花、葱颗”,这种只有葱(而且是黄葱)的记录和实操,很常见。

但是,使用其它俏头的,也在各种菜谱中频繁出现。1979年出版的著名菜谱《大众川菜》,里面的记录是“葱花+豌豆尖”。这种鱼香肉丝里面加豌豆尖的做法,现在很少见,但也并非孤例,北京饭店的川菜名厨黄子云、张志国,所著《北京饭店的四川菜》一书中,不见葱花,而是改成了“水发木耳”和“豆苗尖”,豆苗尖,就是豌豆尖。

此外,水发木耳+玉兰片的做法也很多。而水发木耳+胡萝卜丝,水发木耳+青笋丝,则多见于小餐馆的实际操作,估计是为了省成本。

在和成渝两地大厨接触中,作者明显感觉到,重庆大厨更多偏向只用葱颗,认为这样做,鱼香风味更突出,称其为“正宗鱼香肉丝”,言语中颇为瞧不起加木耳等俏头的做法,成都这边则倾向加木耳或其它俏头,也称为正宗,认为口感更丰富。

最早的鱼香肉丝,其实真有俏头。民国《俞氏空中烹饪》里面的鱼香肉丝,就用切成片的“莴苣笋连嫩叶两小株”

我怀疑,只用泡椒、只用葱颗,都是后来为了加重突出鱼香肉丝的独特风味,而特别加以改进的。现在那些用木耳、玉兰片、莴笋丝……等等俏头的,很可能和用豆瓣的那拨大厨一样,是传统的影子。

关于鱼香肉丝,两派还有一些小小的不同。比如一派用瘦肉丝,另一派坚持要带一点肥肉(肥三瘦七或肥二瘦八)

2015年,四川有关部门干了一件争议颇大的事情,公布部分川菜的制作标准(这事儿重庆有关部门也干过)。四川这个川菜标准里面,其中的鱼香肉丝,就是肥二瘦八,并加有木耳等俏头。重庆厨师看到了,肯定要嗤之以鼻。

不过我说句公平话,虽然只有泡椒、只有葱颗的鱼香肉丝,风味更突出,但是其它鱼香肉丝,确实也有口感丰富、更下饭的特点,大可不必白眼相加,而应该共存共荣。

鱼香肉丝的来历

有一种说法,鱼香肉丝的发明者,是民国初年的重庆适中楼餐馆老板杜小恬。他的徒弟中,廖青廷、熊维卿和曾亚光三位,鼎鼎大名,几乎撑起了从民国到解放初期的重庆厨界半壁江山,现在很多菜谱中,都记录了这三位大厨创设的一些名菜。

适中楼,开设时间不详,大约是清末民初。因为名气太大,民国时期的重庆,前后冒出来过三家适中楼。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对此做过一些考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阅。

杜小恬,据他的厨界后辈说,他是成都人,清末来到重庆开馆子。鱼香肉丝是他发明的——这一说法,就来自他的后辈们,但是,这说法,没有任何史料佐证。

鱼香肉丝这道菜,在第一部官方所修四川菜谱——《中国名菜谱·四川名菜点》中,收录的是重庆蓉村饭店提供的菜谱。蓉村饭店,创立于1945年,是重庆当年的一家很有名的餐馆。

这本《四川名菜点》搜录了成渝两地主要餐厅的代表作,书中,“豆瓣鲢鱼”、“鱼香肝片”和“鱼香肉丝”,被放在117道四川名菜的最后,都是重庆餐厅提供,这一点,至少表明在当时,重庆的鱼香肉丝,可能相对更有代表性。

鱼香肉丝和它的表兄弟宫保鸡丁,肯定是民国时期所发明,这一点当无异议。在清末的所有资料中,都没有鱼香肉丝、鱼香味以及宫保鸡丁的记录,直到民国,这两兄弟才开始出现在菜谱中。有趣的是,我在1939年吉林长春的一家饭店菜单上,也看到了“宫爆鸡”三个字。(当年,宫保鸡丁到处都叫“宫保鸡”。“宫爆鸡”就是“宫保鸡”的谐音误记。可见,这鸡丁受欢迎程度多高!)。

图片

鱼香肉丝和宫保鸡丁,两者的味型设计思路很接近。鱼香肉丝是甜酸+泡椒或豆瓣;宫保鸡丁是甜酸+糊辣味,都是用甜酸辅佐一种柔和的辣,使味型结构更饱满、更有层次感。从这个角度看,两者像不像血缘近似的表兄弟?

现在的很多回忆和资料,都指向宫保鸡丁现在这个糊辣味型,来自重庆厨师的创意,成都版的宫保鸡丁(或者就是丁宝桢丁宫保所垂青的那款),本是更接近山东爆炒鸡丁的咸鲜味。

一个有意思的旁证,就是1960年出版的这两本菜谱——《四川名菜点》里面,居然、居然、居然不收录“宫保鸡丁”!宫保鸡丁不配“四川名菜”这个称号吗?而“鱼香肉丝”也被放在了菜品的最后一条,这和鱼香肉丝在川菜中的地位很不相称,像是临时加上去的。但在《重庆名菜谱》中,却亮出了“宫保鸡丁”的堂堂大名,这是不是别有寓意呢?

当然,关于鱼香肉丝的原籍和发展过程,依然还迷雾重重,本文所讲,只是提出一个有待继续证明的假设,以就教于方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