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郧邑(安陆)的设置及疆域浅探

 老古p6d8l4f5e 2022-06-12 发布于湖北

郧邑(安陆)的设置及疆域浅探

胡日新

周武王建立西周,祝融部落的郧人因跟随黄帝征讨天下与姬姓关系密切,再加之参与了周武王的伐纣行动,被封为“郧子国”,疆土范围只有直径50里。又经过数百年的开疆扩土,郧国疆域范围扩大到北至曾随贰,南阚云梦泽,西到蒲骚云杜,东逼安蛮之地的一片地方。

成王即位后,册封楚人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位于“丹阳”,即现在河南省淅川县丹水和淅水交汇一带。《史记·楚世家》“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

楚国,在熊绎的带领下,“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立志发愤图强,发展生产,扩大疆土。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到达与郧国相邻的地方。

楚人初到郢地,为了站稳脚跟,巩固势力,以便日后问鼎中原,图谋霸业,对汉东郧、邓、卢戎诸国采取了“联姻和亲”的策略。《左传宣公四年》载:“初,若敖娶于郧。”清《安陆县志》也载:初,若敖取于䢵生斗伯比。若敖卒,(斗伯比)从其母畜于䢵,生子文焉。”畜:养育。若敖芈姓,熊氏,名仪,春秋初期楚国国君,公元前791年公元前764年在位。熊仪娶郧国之女,生斗伯比。熊仪逝世后,斗伯比的母亲把斗伯比带回郧国养育,生了斗子文。斗子文接受郧国文化教育,长大后清正廉明,不徇私情,成为楚国令尹,受到楚成王重用。斗氏家族6代为楚国作出了历史上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段史载记录了郧楚两国的亲密关系以及郧国文化对楚国的影响。楚主动与郧联姻和亲也说明了楚国对郧国的倚重。

楚国历代君王,从没忘记“问鼎中原”,取代周室。《左传》庄公十八年载,,楚武王克权,使斗尹之,以叛,围而杀之,迁权于那处,使阎敖尹之。《当阳市志》主编牛军先生和《当阳市地名志》主编彭明章先生在《楚武王设立春秋第一县》中说:汉水以西大部分土地被楚国所占领。但是东临汉水,西至沮漳平原东部的权国依然存在,仍领有大片富饶的土地,为汉西一带举足轻重的国家。成为楚国实现其雄踞江汉、威镇南方战略目标的一个障碍……随国国君不仅与周天子是同姓本家,而且政治地位亦高,在江汉一带周室的封国中有很强的号召力,要翘首荆楚,就必须击败随国;而要战胜随国,就必须征服权国;只有征服权国,才能与随国在军事力量对比上发生重大的变化,取得克敌制胜的资本……楚人越过汉水去拉拢郧国,开展亲善外交,实施政治缘亲……创造克权的外部环境,以达到克权的目的。《湖北通志》记载:当阳县周为权国,秦置当阳县属南郡。《当阳市志》也记载:当阳古属权国,春秋时楚武王克权,当阳遂为楚地。楚武王执政在公元前740年至公元前689年,史籍记载攻打权国是在公元前638年。权国灭亡后直接被楚国设县纳入“后花园”作为“问鼎中原”西南方的屏障之一。

楚国为“问鼎中原”,不光将权纳入它的后花园,还把触角伸向汉东的战略要地。公元前701年蒲骚之战后有一支郧人北迁到了郧县一带;还有一支郧人南下,故《路史·前纪》云,祝融氏葬衡山之阳,是以名之。楚国控制郧国,并将郧国设为郧邑(安陆),卡断了中原“铜道锡行”的咽喉。郧和楚是联姻之国,斗氏家族六代效忠楚国,郧邑(安陆)成了楚国南方最放心的后勤保障基地,而且是最大的纵深屏障。

春秋时楚国实行的是“县郡制”,县的管辖范围比郡管辖的范围大许多,故有“一县辖四郡”的说法。《左传》哀公二年载晋,郑铁之战,赵简子誓词有谓,“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杜注引《周书·作雒篇》,“千里置县,县有四郡。”许慎《说文解字》言“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盖亦本《逸周书》为说,实非西周已有之制。惟春秋时郡低于县则系事实。还有一个事实是,《左传》庄公三十年(公元前663年注:“楚僭,县尹僭称公。”高诱《淮南子。览)注也说“楚曹号称王,其守县大夫皆县称公。”《汉书·本纪》引孟康,楚旧僭号王,其县宰为公”。所以,楚国作为一个新兴之国,对所灭之国的设置管理尚需摸索探讨,于是打破礼制,把所设的县有的仍用“国”,有的直称“县”,有的按礼制称为“邑”,还有的称为“都”。以致是县是邑,其管辖范围,由楚王说了算,导致后世对春秋楚所灭的“国”称呼杂乱。

楚国设郧邑(安陆)之前,郧国的疆域北至曾随贰,南阚云梦泽,西到蒲骚云杜,东逼安蛮之地。楚国设郧邑(安陆)后,郧邑(安陆)的疆域有多大虽然没有精确地历史记载,但从一些历史文献可以判断出郧邑(安陆)的管辖范围。

谭其骧先生“云梦”一词,屡见先秦古籍云梦泽汉世犹见在,故汉人言泽地所在,虽简略而基本正确晋后随着云梦泽的消失,对经传“云梦”一词的普遍误解,释经者笔下的泽地所在,乃愈释愈谬,积久弥甚,达到了极为荒谬的地步。

从以上史籍记载和谭其骧先生解释“云梦”可以看出:汉代以前还没有形成江汉平原,云梦泽还在,晋代开始消失。楚国设郧邑(安陆)时权南还是沼泽一片,车马无法通行。游弋在云梦泽中的小部落早被郧或楚所臣服。这些部落要么楚辖,要么交给了郧邑(安陆)管辖。

郧邑(安陆)的南方辖云梦泽。这个结论还可以从各地史载也能得以应证。

清道光《安陆县志·建置沿革》:“虞夏荆州之域。荆及衡阳为荆州。云土梦作乂。(《禹贡》。按:《后汉书·郡国志》注,杜预曰江夏安陆县东南有云梦城,则今地在虞夏皆云梦土也)。周为郧子国,后属楚。

《太平寰宇记》载:春秋䢵子之国,云梦之泽在焉,后楚灭䢵,封斗辛为郧公,即其地也

清道光《云梦县志》“舆地古今不变,畛域随时有侨置焉”“荆有云梦,犀兕麋鹿盈之(墨子)。荆州泽薮曰云梦”“郧夫人弃子文于梦中,於菟乳之,是梦在郧境“括地志注:郧即安州安陆县城,左传记王至云梦走郧,较左亦为燎然(张奎华旧志)”。

清道光《云梦县志·沿革表》又载:周,云梦荆州泽。春秋,郧。战国,楚。秦,南郡西陵境地。

从谭其骧先生《云梦与云梦泽》和以上史籍可以看出,云梦泽和云梦县在春秋时属“郧”。因为“云梦泽汉世犹见在,晋后随着云梦泽的消失”而有较多聚落发展所以到南北朝西魏大统十六年(公元550年),分划安陆县南境设置云梦县”。

《史记·楚世家》“(熊渠)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江上楚蛮”即长江边的楚蛮地区。但时黄国、州国及郧国的汉阳已将孝感与长江隔开,孝感为越章之地之说有误,显然孝感与汉阳一样,同属郧国之地。唐杜佑《通典》“汉阳郡沔州,今理汉阳县。春秋郧国之地,战国时属楚,秦属南郡”这段史载说明孝感、汉阳、沔州(天门)在春秋时期属于或划归于“郧”。

清同治《黄陂县志》“黄陂,古荆地,春秋为黄国,汉魏以来为镇为州为县,凡几变置“春秋隶黄国,鲁僖公二年,黄人同江人盟于贯,三年又会于阳谷,后楚子伐黄,因属楚。秦分楚为四郡,以黄属南郡。”又:“今陂东界黄冈为邾城地;南界汉阳、西界孝感俱郧国地。地虽不同,合而考之,其于秦属南郡,汉属江夏则一也。”这段史载说明,鲁僖公三年后(公元前656年),楚灭黄国,黄陂、汉阳、孝感俱郧国地”。

民国二十三年《汉口小志》“禹贡九州,荆及衡阳惟荆州。江汉朝宗于海,导山内方,至于大别导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春秋夷王时,楚并其地。时楚子熊渠,甚得江汉民和乃兴。师伐庸扬越至于鄂。后灭郧以封其臣斗氏。赧nǎn王二十七年秦拔楚置南郡,汉为江夏郡安陆县地。汉书江夏郡十四,首安陆。注曰,横尾在东北,古文以为陪尾山,今山在德安府安陆县东北四十里,通志尝辩其非。商为荆楚地。周文王之化被于江汉,召公所逕行者也,分封为郧。作汉广之诗,盖汉初地广民稀,安陆一县实今云梦、孝感、安陆、汉阳之地。这段史载说明,这片土地春秋并于楚,楚灭其地封与“郧”,“秦拔楚置南郡”。云梦、孝感、安陆、汉阳曾经都属“郧”。

至于应城,清雍正《应城县志》“县名应城,或云当时以为此地应作城,故名或云冈阜周环,隐隐如城,故名。应城在春秋时属轸国,在郧国南方。从蒲骚之战可以看出,当时郧国西南的边界在蒲骚,蒲骚以西不属于郧国。不然楚国就是从郧国西边奔袭穿插到郧国东界进行蒲骚之战。楚国征战汉东颇具实力的郧国,是不会这么犯军事大忌的的。清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杜注轸国名。县近志在今德安府应城西。”又:“杜注蒲骚,郧也。魏臣谨按:今德安府应城县北三十里有蒲骚。”史载轸国大约在楚成王三十三年至四十六年(公元前639至公元前626年)之间所灭。那时郧邑(安陆)早已管辖轸周边之地,楚国绝不可能在郧邑(安陆)之中还留一个邑中之国。所以这段史载说明,楚灭轸后将轸纳入了“郧”,直至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析安陆县南境置应城县,历史上才有“应城”之名。

我们再看看还有一些县市史载的历史沿革。

沔阳(仙桃):南朝梁天监二年(503)置,属竟陵郡。治所在今湖北仙桃市南。《元和志》卷复州沔阳县:'本汉云杜县地,梁天监二年分置沔阳县,即今县东三十里沔阳故城是也这段话里明确指出本汉云杜县地”,属“郧”。

嘉鱼县:县城古名沙阳堡。夏、商、周属荆州,春秋战国属楚,秦属南郡,西晋太康元年(280年)设置沙阳县,属武昌郡。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取《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之义,定名嘉鱼县”沙阳堡地处云梦泽,被楚纳入“郧”。

天门市:古代属风国,春秋时属郧国,战国时为楚竟陵邑。秦朝设置竟陵县(取'竟陵者,陵之竟也之意,即山陵至此终止),属南郡。”这段话明确记载天门市春秋属“郧”。

京山县:“县地秦属南郡。西汉,北境大富水流域属安陆县;南境京山河流域属云杜县,县治在今新市镇。东汉初,大富水流域从安陆析出,立南新市侯国,治所在杜城(今宋河镇秦关)。”这段话说明京山为什么也是郧国,因为东部是云杜县,属“郧”。

汉南区商末周初,先隶南国,后属郧国。春秋战国时期,隶属楚国。秦统一中原时,属南郡。汉属荆州江夏郡,分属安陆、沙羡县;后置沌阳县,复为安陆县,三国时,魏、吴分据江夏郡,置石阳县(又名石梵)、沙羡县。”这段话记载南国被灭后这片地域属“郧”。

以上史载的各地,基本上都是在公元前701年郧被楚灭之后,有了郧邑(安陆)”楚才占领这些地方。按春秋时期楚国的制度,郧邑(安陆)或县级的长官是可以养军为楚国征战的。在这样的军制下,才会出现公元前701年郧国灭亡后这些地方属“郧邑(安陆)”。

郧邑(安陆)辖地北界曾随贰,东含黄陂大悟,南界嘉鱼,西含京山天门。楚国问鼎中原要有回旋余地,南方云梦泽地广人稀,沼泽湿地不利南方入侵,郧邑(安陆)其富饶的物产和战略纵深为楚国提供了北伐中原、东扩吴越坚实的安全保障。何浩先生在《楚灭国研究》中说,楚人先后灭亡了汉东的郧、厉、萝、贰、州、西黄和彭水流域的谷、绞,进一步扩展了江汉流域的基地……夺取了北争中原的门户,占有了东进淮域的前哨阵地于是楚地千里”,为下一步的大展雄图,奠立了坚实的基础。楚国的历史进了威震中土的大发展时期。

公元前656年至公元前585年,楚国灭他国二十二。楚疆西抵川、陕,东北至于苏、鲁、皖边,北境已经构成对郑、陈、宋国的半月形进逼态势。这是楚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楚国北进中原受挫。郧邑(安陆)长官钟仪率领郧军参伐郑被俘继而押到晋国。晋景公被钟仪的“四德”所感动,释放了钟仪,并与楚国结盟于宋,约定彼此“无相加戎”从而打乱了楚人逐鹿中原的进程。楚国北进中原受挫,转而东扩。在东线,楚、吴争夺群舒,双方在淮南拉锯八十余年,楚师受制于吴,长期处于被动局面导致吴、蔡、唐联军破郢公元前506年,由吴王阖闾率领的3万军深入楚国,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击败楚军20万主力、继而占领楚都。柏举之战“半渡而击”的主战场在郧邑(安陆)安陆,战后一部分主张恢复郧国的郧人随吴军东迁。之后,楚国更大面积地丧城失地,在列国中威望大降,陷入了极度困顿窘迫的境地。

战国时期,日渐强盛的秦国也开始东逼于楚。楚国仗着荆地和郧地可靠的战略纵深和后勤保障征伐洞庭湖及南方地区,并依据郧荆两地抗秦近百年。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派白起率军攻打楚国。白起采取直奔楚国中心的作战方针攻占了郧邑(安陆),将江汉的大部分地区收入囊中。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王翦、蒙武率领秦军继续向楚国纵深进攻,一举攻破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俘楚王负刍。

郧邑(安陆)不保,楚国灭亡,可见郧地战略地位的重要。秦灭楚后,设南郡,按秦国的“郡县制”,郡比县大,郧邑(安陆)管辖的地域逐渐被划出,东汉建武元年(25年),安陆析出部分地域置沌阳县建安初年,复安陆,后又划出两晋纷更,惠帝永兴三年(306年)安陆析出东境滠阳县。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析安陆南境置应城县西魏大统十六年(550年),安陆南部析出置云梦县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年安陆南部析出置甑山县。隋大业二年(606年),改京池县为吉阳县,不久省入安陆。北宋开宝二年(909年)废吉阳县,析出部分地域分别划入应山和孝昌至此以后,安陆基本固定为现在的地域范围。

至于“安陆”这个名称,1975年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编年纪》秦昭王“廿九年(公元278)攻安陆”的记载,有人认为云梦县就是古代的安陆县,这种说法站不住脚,只能说明云梦属安陆管辖。1986年荆门包山大冢出土的楚简记载了公元前322年左右安陆官员审理一宗民间官司。包山大冢楚简出现“安陆”一词的时间,比云梦秦简“安陆”一词的时间早半个世纪,但荆门没推断荆门就是古安陆。公元前322年在荆州地区就出现了“安陆”地名,使我们有理由相信,郧邑和安陆是一地二名。紧邻郧邑(安陆)的曾随不就是一地二名吗?

2022年5月26日初稿于湖北安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