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涢水古名考析|槐荫风情

 溪枫典藏图书馆 2015-10-13
涢水古名考析(原稿)
胡日新



        涢水主河道全长277.6公里,发源于湖北省随州大洪山,流经随州、安陆、云梦,至应城与云梦交界的虾咀分流,西支经汉川北部至新沟注入汉水,东支由云梦到孝感纳支流澴河、沦河至武汉黄陂纳滠水注入长江。在涢水两岸,数百条支流呈叶脉状分布,其中流量较大的有厥水、溧水、溠水、均水、清水河、洑水、瀖水、石河水、杨家河、郑家河、富水、徐家河、五龙河、支水、浪水、漳水、漻水等,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水系,可称之为涢水流域。
       涢水是当今各类文稿惯用的名称,也是当今涢水流域家喻户晓的名称。那涢水还有没有其它名称呢?

一、广为人知的名称“涢水、清发水、府河”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载:“涢水出(蔡阳)县东南大洪山。山在随郡之西南、竟陵之东北,盘基所跨,广圆百余里……又南过江夏安陆县西……涢水又南,分为二水,东通滠水,西入于沔,谓之涢口也。”那时,人们知道了涢水,也知道了涢水的发源地和入江地。郦道元河北涿州人,他的足迹遍布长城以南、淮河以北和秦岭广大地区,未到汉水流域。他的《水经注》是否因这条水在古代郧国而定名“涢水”不得而知。
      《左传》记载:“吴从楚师,及清发,将击之。”西晋的杜预注:“清发,水名。”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也载:“涢水,亦名清发水。”民国时期编纂的《清史稿·地理志》也说:“涢水亦曰府河,即清发水。”
        由此,史家诠释一致,清发水、涢水、府河,都是指由随州西南发源,流经应山、安陆、云梦、应城、孝感、黄陂的涢水。

二、鲜有人知的名称“石潼、涢江、涢川、沧浪水”
        涢水除以上之名,它还有“石潼、涢江、涢川、沧浪水”之称。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涢水源出大洪山黑龙池,东南流过随州界,又东经应山县界,合诸溪水东南流入(安陆)境。又南流至此绕(安陆)城西隅,南经云梦泽,历云梦县及应城县境而入汉阳府界。其在城西者,俗称府河,亦名石潼。”在这儿,涢水又多了一个名称石潼。
       “涢江”的称谓在宋朝用得较多,宋朝安陆状元郑獬在《晚闷》中就有“何人归楚国,竟日忆涢江”的诗句。范雍也有诗曰:“安陆号方镇,江边无事州。民淳讼词少,务简官政优。”据《旧唐书·卷165·列卷115》载:“九年,吴元济据蔡州叛,王师讨伐,诏公绰以鄂岳兵五千隶安州刺史李听,率赴行营。公绰曰:‘朝廷以吾儒生不知兵耶?’即日上奏,愿自征行,许之。公绰自鄂济涢江,直抵安州,李听以廉使之礼事之。”
    涢水也叫“涢川”,则见于《晋书·文苑列传》中的“赵至,字景真……年十六,游邺,复与康相遇,随康还山阳,改名浚,字允元……及康卒,至诣魏兴见太守张嗣宗,甚被优遇。嗣宗迁江夏,相随到涢川,欲因入吴,而嗣宗卒,乃向辽西而占户焉。”宋代曾贬任安州知州的范雍也有“日下涢川暮,烟横梦泽秋”的诗句。《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亦载:“涢水, 亦曰郧川。出湖北随州西南大洪山,北流合诸水,折东南又折南,经应山,至安陆分为东西两支,流经云梦。”
        涢水又叫沧浪水或沧浪江则见于光绪《德安府志》的载述:“沧浪水,斯河(府河),汉东别流。溯源,自豫随入德安治安陆县,计随至安陆,河行百里。”北宋蔡确在涢水边有《夏日登车盖亭绝句十首》之中就有“数声渔笛在沧浪”之说。清代德安知府周启运在《题樱船渡》中也有“楚豫临要津,迢递沧江路。衣带瞩盈盈,立马招前渡。”的诗句。

三、历史淹没的名称“乌江、蒙水”
       综上所述,涢水已知的各种名称,都出现在秦统一六国之后。那秦之前涢水就没有其它名称吗?涢水是汉水的支流之一,是淮水与汉水之间最大的一条河流。汉水比长江黄河还要早七亿多年,是距今200万年到五万年的恐龙和古人类演变完整链条化石群的所在地。汉水流域是亚洲人类当之无愧的摇篮,可以说,有汉水才有今天的汉民族。有诸多像涢水这样的支流才能汇成汉水。涢水流域仅安陆一地就发现新石器时期古人类文化遗址20余处。历史学家蒋南华教授《中华文明源流新探》研究,炎帝神农公元前5080年辛巳生于“南楚”。21世纪初随州曾候犺墓地的发掘,更证明春秋的随国就是历史上早已消失的曾国。2014年5月,著名考古学家、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黄凤春先生披露:经悉心对随州出土文物进行整理,可以断定,曾国就是随国。我国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首个提出“曾随之谜”的李学勤先生,在随州查看相关文物后充分肯定这一成果,认为“曾即随说”大局已定,“曾随之谜”已不再是谜。按照公历纪年,曾国处在约公元前1030年至公元前320年,延续了700多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史籍记载,秦灭楚时楚国就有800多年的文明史,楚国兼并郧国是在公元前701年,楚国灭随国是在公元前640年。郧国和随国是汉水以东涢水流域的大国,涢水流域还有贰、唐、轸等等国家在长达数千年的文明史中,不可能对自己的母亲河没有一个称谓。
      《中国历史地图集》载,战国时,有涢水河流图,但无名。东汉时,始称涢水。此说法误导了历史,致使人们认为涢水在此之前没有名称。在一张地图上,能把全国的河流山脉全标上去吗?绝对不能。地图只能根据事件环境的需要选标所需的地名和山川,就像行政图少标甚至不标山川一样。殊不知,郧随两国的历史,由于战乱,记载极少,多次出现断代,仅能从春秋战国时期他国的史籍中找到零星记载。
      《山海经》的《海内东经》基本记载了黄河以南、汉水以东、广东以北的河流,其中记载:“汉水出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四蛇卫之。蒙水出汉阳西,入江,聂阳西。”这段话写的就是汉水流域,意思是:汉水从鲋鱼山发源,帝颛顼葬在鲋鱼山的南面,帝颛顼的九个嫔妃葬在鲋鱼山的北面,有四条巨蛇卫护着它。蒙水从汉阳西面发源,最终注入长江,入江处在聂阳的西面。《彩色图解山海经》注:“蒙水,濛水也,一名乌江。”《康熙字典》注:“【山海经】蒙水出汉阳,西入江聂阳西。【注】聂阳,水经注引此作滠阳。”看来,要搞清楚濛水是不是涢水,重要的是看他们的发源地和入江地是不是相符。我们不妨先求聂阳在哪儿,再逆流索求汉阳这个源头。
      《水经注》载:“涢水出(蔡阳)县东南大洪山,山在隋郡之西南,竟陵之东北,盘基所跨,广圆一百馀里,又南过江夏安陆县西,涢水又南,分为二水,东通滠水,西入于沔(汉水),谓之涢口也。”这说明公元6世纪北魏时,府河经过云梦以后分为左右两支流,右支流入汉江,左支流折东经孝感市南部,汇合沿岸诸湖泊,于黄陂滠口入长江。
       康熙《德安郡县志》载:“涢水于黄港口(现黄江口),历高楼山,逶迤云梦泽中,过刘家隔,汉口新河口,与澴水合,出滠口,而由五通口入于江。”
      《山海经》中说:“蒙水出汉阳,西入江,聂阳西。【注】聂阳,水经注引此作滠阳。”聂阳在哪里?郭璞《山海经图赞》“聂阳,滠阳也”《碧云亭》注 :“聂为水名当作滠,滠水在今湖北省黄陂县境内,由北而南注入长江。”
       湖北有长江支流叫滠水,贯穿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全区。滠水之名源于晋。《湖北通志》载:“黄陂县,汉西陵、安陆二县地……晋太康元年废,惠帝分安陆东界置滠阳县,属江夏郡……黄陂县四乡,在城北者曰滠源乡;滠源乡辖里九,曰滠东里五,曰滠西里四。黄安县,三乡,在县西北者曰滠源乡。”史载晋惠帝永兴二年(305年)析安陆东界所立滠阳县,南朝宋齐同晋。陈太建五年(573年)陈伐齐,郢州刺史李综克滠口城,滠阳县入陈;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宇文亮拔黄城置黄陂县,同时废滠阳入黄陂,滠阳也结束了275年置县史。武汉市《东西湖区历史》介绍,“区境商末周初属南国,后属郧国,春秋战国属楚,秦属南郡,汉属安陆县,汉末至南北朝先后属沙羡、石阳、曲阳、沌阳、滠阳县。”“涢口古镇 位于新沟镇街西部。涢口,即涢水注入汉水之口。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涢水“又南,分为二水,东通滠水,西入于沔,谓之涢口也。”唐房玄龄撰《晋书》:“朱伺,字仲文,安陆人。少为吴牙门将,陶丹给使。吴平,内徙江夏。伺有武勇,而讷口,不知书,为郡将督,见乡里士大夫,揖称名而已。及为将,遂以谦恭称。张昌之逆,太守弓钦走滠口,伺与同辈郴宝、布兴合众讨之,不克,乃与钦奔武昌。后更率部党攻灭之。转骑部曲督,加绥夷都尉。伺部曲等以诸县附昌,惟本部唱义讨逆,逆顺有嫌,求别立县,因此遂割安陆东界为滠阳县而贯焉。”
        各类史料高度一致地记载了涢水各地,确定聂阳在黄陂,也就是涢水的入江处。当然,也有学者说聂阳在贵州,如王象之《舆地纪胜》说:”蒙水,一名青衣江,一名大渡水.”又道:”青衣水又名蒙水.” 但考证,青衣江在唐以前称沫水,而大渡河则称液水,溅水。《山海经》绝对不可能把唐朝以后的“濛水、乌江”收录进去。
       涢水出随国进入郧国安陆地界就有洑水入涢,旁有乌兔山;南流二十里有虎乳岩;再南流三十五里,入云梦有於菟乡;再南入孝感孝南区,纳支流沦河入长江。民间一直传说涢水古代叫乌江。明朝王守仁在《过子文故里有感》的诗中写道:“胜地传於菟,声名爵里存。神灵腓异物,忠孝锡贤孔。岩石蔚然古,风流遐不暄。谁人住刚武,虎乳在方言。”诗中的“於菟”,在古代与“乌兔、乌菟、於兔”通读通用,是地地道道的郧国方言,和楚国方言“斑斓”一样都指老虎。不同的是,郧并入楚后,楚庄王强行推广中原雅语,“斑斓”得以幸存,“於菟”不存。如果不是安陆人闘彀於菟当了楚国令尹有一段传奇故事,郧国方言“於菟”早就灭迹。闘彀於菟是郧国国君的外孙,出生后被弃于野林山岩,由虎乳喂养,所以他的名字叫闘彀於菟,“子文”也是老虎花纹的意思。有史籍记载,郧国人为纪念楚国这位优秀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把於菟喂乳的山岩叫虎乳岩,把子文的故乡叫於菟乡,后来的子文街等名都是为纪念闘彀於菟而取,涢水中下游也是由此被叫做“於江(乌江)”。
        民间叫涢水为乌江,其他史籍也有记载。《汉阳府志·卷之二·疆域》志载:“滠水,在(汉阳)县北四十里,其水自黄陂入汉阳界,与沦、索二水合流,南入大江。旧有滠阳废县。”《孝感市概况》载:“孝感朱湖附近的沦河,历称乌江。”孝感市孝南区《夏氏族谱》记载,洪武二年,先祖“沿乌江船行、溯流而上”到今天的地点(孝感西北30里,澴河的西岸)。《李白杜甫年鉴合谱》载:“李白五十八岁。在流放途中,经江夏﹑沔州,入三峡。诗:《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环》《流夜郎题葵叶》《泛沔州城南郎官湖并序》《上三峡》”又载:“李白五十九岁。至白帝城遇赦,立即返舟东下江陵。在江夏停留很久。”李白写诗《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环》辞别妻弟宗嫌,然后上三峡,江夏唐代属安州,李白在安陆居住十年,流放时压根没去夜郎(贵州)。人们不知李白笔下江夏的乌江是涢水,正如有人不知刘长卿“汉阳耆老忆旌麾”诗中的“汉阳”是随州一样。李璟的《太白楼赋》载:“时三逆梗化,方在用兵,而郧独当西南之冲。羽檄交驰,军供取给,王师经由,粮饷运递,皆于郧焉,出之於(江)。是郧之民,不堪命矣,壮逃弱毙,郊邑萧条,学废教驰,田荒草茂……既至昏见天根,两间凝闭,雪霰连旬;山饥於菟,水冻潜鳞;琼飞岩谷,冰结千门。”还有史籍记载,安陆的河德桥古代就叫“江东桥”。不过,有学者认为,於江(乌江)就是现代红军长征渡过的乌江。但他不知,红军过的乌江在古代分别称牂牁江、内江水、黔江、巴江水、涪陵水、延江、德水、务川等(见《汉书》、《方舆胜览》、《思南府志》、《贵州通志》等),元代才定名乌江。
      《彩色图解山海经》所说的“蒙水,濛水也,一名乌江”,《山海经》所载:“蒙水出汉阳西,入江,聂阳西”与涢水的东支流入江口完全吻合,各类史籍也充分记载涢水的入江口聂阳就是武汉长江以北的黄陂区,那濛水发源地“汉阳”在哪儿,与涢水是否源于一个地方?
        古代有好几个汉阳。一个是韩国古名,改汉城,改首尔,有汉江;一个是汉武帝元年所封,福建浦城县西北的汉阳城;一个是三国时蜀置的汉阳,在四川高县南;一个是武汉的汉阳,古代曾是安州(安陆)的属地,元升汉阳府;一个是东汉甘肃的汉阳郡;还有一个就是当前争夺“濛水”呼声最高的贵州,他们认为濛水就是现在的“赤水”,理由是秦汉时期的汉阳县在贵州毕节市的可乐。
        韩国汉阳的汉江水直接入海,排除在外。国内的汉阳分布长江南北。江北四川、甘肃的汉阳无水直接达聂阳入江,也排除在外。江南几个汉阳不说历史沿革,仅从地理上就不可能是《山海经》中的濛水,因为江南的濛水不可能绕过长江从江北的聂阳流入长江,所以南方学者在争夺山海经的“濛水乌江”时从来不提从聂阳入江。看来,只剩下古代郧子国(安州)所辖武汉的汉阳了。就此把涢水确定为《山海经》中的濛水行吗?也不行。因为武汉汉阳与黄陂近在咫尺。
       上述汉阳都排除了,难道古代还有一个汉阳吗?还真是有。它不是一县一镇,而是几个古国连成的一片地域,史称“汉阳诸姬”,也就是刘长卿“汉阳耆老忆旌麾”诗中的“汉阳”。《左传》桓公六年注疏谓:“随国,姬姓,其地在义阳随县”;易本烺《春秋楚地问答》说:“汉阳诸姬”西自汉水以东,南自汉水以北,东至于光、黄,北至于淮汝。《世本》:“随国,姬姓,不知始封者为谁。”《楚灭国考》:“唐(随州唐县),姬姓,原在汾水流域,后徙封于汉东。厉(赖,今随州市东北),姬姓,与随、唐比邻,同为周的重要属国。贰(今湖北应山境),偃姓,周之封国,与随、郧(妘姓)比邻。轸(今湖北应城境),偃姓,周之封国。”郭沫若《中国史稿》载,“北宋湖北安州地区发现的周成王时代的青铜器,记载着周成王南征经过的曾国是汉阳诸姬的重要古国。”郭沫若在《我国古代传说中的氏族和部落》记载:“(黄帝)这个部落南下到达黄河流域之后,有很大的发展……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姬姓相传为黄帝的嫡系,后来发展成了庞大的势力……汉阳诸姬(早)已到达江汉流域。到了周代,姬姓这一支发展到了鼎盛的地步。”还说,“汉水行至襄阳,其势渐折而南,至天门,又渐折而东,折而南下者,以东西为界,折而东趋者,以南北为界,河道走出了一个‘L’形,汉水以北的地区同时也在汉水以东,所以《左传》中‘汉阳’这个地区也被称为‘汉东’。以上诸侯国,地处汉东、汉阳,犹如汉东北一道屏障,紧紧地束缚住楚国。随国国力最强,是汉东大国,并为汉阳诸姬盟国之首,他们结成姬姓联盟,阻遏着楚国的北上与东进,并可随时配合周王朝打击楚国。”
    大约公元前857年,楚国脱离周王朝,问鼎中原。不是姬姓的郧、贰、轸等国夹在了中间,成了周、楚的争夺对象。《德安府志》载:“安陆北控三关”,是涢水流域“随枣走廊”的交通咽喉。公元701年,蒲骚之战,郧国败并入楚,义阳三关门户大开。公元前640年,楚灭唐、厉、蓼、随等姬姓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时,晋国大夫栾枝云:“汉阳诸姬,楚实尽之”。
       千年历史的变幻,如风似云,只在弹指一挥间,但山河地理的变化,基根难撼,数千年的风侵雨蚀,只能拂其皮毛。以随、唐、厉为主的诸姬不在,以随州为根的汉阳尚存;贰、郧、轸古国早已易名,但聂阳之地还在。《山海经》中的濛水乌江与当今涢水的发源地、流经地、入江口完全吻合,濛水乌江即当今的涢水可以落锤敲定。在涢水两岸广袤的流沙之中,我们又挖出了一只小小的贝壳,涛涛涢水的流沙之中啊,还有太多太多的珍贝埋在哪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