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深了,她们出来了

 波波蛋5owgbetq 2022-06-12 发布于上海

见证我们的成长

大河马不抽烟也不常喝酒,爱好都在集中在吃和藏书上了。如果所有爱好都只留下一个,淘书可能都会超过对吃的爱好。用算命的八字判断,食伤(爱好)应吉

上海现在淘旧书的地方已经很少了,经历过城市大改造,旧书的流通大多都是在藏家之间交易,贩子的空间越来越少了。即使在每个星期天的文庙,好的东西依然少,要不就天价,很难找到一些漏给你捡。

星期六半夜的文庙鬼市,贩子们找个借口躲避城管,让淘友有一种可能捡漏的假象。不过,有这么个地方可以逛逛,流连3个小时,也不觉得疲累。如此劲头,你们可以去问那些喜欢买买买的太太们,她们在逛百货商场时的感觉,一定是一样的。

图片
一溜的书摊

凌晨一点左右的中华路文庙路口,就是这么一幅景象。零零散散的书贩,开始把车停在路边,把书一批批拿出来。早到的淘友,早就带着手电拎着袋子准备好了。有的站着看这些书贩子把书拿出来陈列,甚者看似帮助书贩摆摊,同时把自己喜欢的书先一轮藏好,和书贩谈价捏码了。 这就是窍门,无故献殷勤者,到处可见。

图片
书摊即景

一个平方左右的书摊,围着好几个人。眼光如炬,不会轻易放过一个淘宝捡漏的机会。只见一位因为价格,刚刚把心仪的书放下。另一位就上手了,这个转换速度也证明了书的好坏。淘书也有自己的行规,别人在手上的东西,第三人不可谈价格,不可上手抢,这违反职业道德。

我常常会去,也喜欢这样的气氛。都是些老面孔,半夜淘宝,然后回家睡觉,早上第一批等待文庙摆摊的,又是这些熟悉的面孔。

这次淘了一些小玩意,和大家也分享一下淘书的欢乐。

图片
三友出版的《南屏晚钟》

这本书就是民国时期的一本广告,里面是西湖十景之一“南屏晚钟”的碑拓。配合着的广告也以这种形式推出,独具匠心。那时连广告也透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图片
欣赏图1

图片
欣赏图2

图片
欣赏图3

这本是藏在一个小书贩自行车后架上的,不小心翻到,价格不高,算个小漏。民国时候的广告,也可谓用心。宣扬国货的使用,也不遗余力。

也许是我去的比较早,用比较便宜的价格买了一堆报纸的合订版。大多是些从1950年到1967年这个时间段的《青年报》、《工人日报》《人民日报》、《新闻日报》一共十几本。这是我第一次买报纸,之所以这次买,主要原因是因为价格便宜,其次有一些当时的史料、新闻、人物可以了解,有一定的资料价值。我评价便宜,是按照现在报纸的价格来衡量,用没看过就是有价值的原则,看下来的确是物超所值。

图片

大跃进时期的标题

这是个浮夸的时代,连那些机关党报都是同一个口径,对于产量永远是一个卫星式的汇报。这些数字,在当时可能只能是昙花一现的纪录吧。

图片
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题字

以前有一部电视剧《时间隧道》,而当我翻开这些报纸,看到日期时,就有了一种时间穿越的感觉。现在这些题字,可能只能在一些领导人的纪念合集中看到了。

图片
审判反革命

我没有经历过那些年代。所有那些反革命的肃清,都是在历史书中学习的。看看第一时间发出的那些号召和反革命做坚决斗争的口号,不免唏嘘。那个时代,不是在斗争中生存,就是在斗争中灭亡。

图片
毛主席发布授勋命令

图片
那些将帅们

1955年中国第一次进行授衔和授勋,那是个历史性的时刻。全苏式的军服和苏式的军衔制度,让军队向现代化国防军的转变跨了一大步。大盖帽配绿呢大衣,精神。

图片

反革命分子暗杀

想想那时也挺“高科技”的。如果换成现在,应该就叫做“恐怖袭击”了。也不太会用这么没人性和愚蠢的方法了。

图片

艺术家们

第一次知道,达.芬奇在那时叫“芬奇”,“达”去哪里了?

图片
连载

《故事新编》,是在《青年报》上的连载。“三毛之父”,张乐平为连载作的漫画,超强的时代感。

图片
烟花女

“烟花女”,就是那时的娼妓,现在叫“失足妇女”。好像还是叫“烟花女”更贴切一些,哪有那么多“失足”?职业罢了。不过当时是作为宣传的演出,苦大仇深的控诉肯定不可避免。

图片
永久商标

出现在全国性的报纸上,永久很早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那时的LOGO和我第一次见到的还不一样,品牌的进化,那时应该是雏形。

图片
《新闻日报》

这是上海的报纸。解放初期的报纸都是一个颜色的,除非是一些大型的节日,才会用红色套印,这张就是1956年的国庆刊。

图片

上海军管会通告

没看这些内容,还真不知道解放初期有那么多类似白莲教的团体存在着。权当了解,这些历史书上肯定没有写,小众知识。

图片
那些熟悉的艺术家

翻到上海报纸,最想看到的就是那个时候的文娱活动。毕竟不是中央直属的报纸,娱乐消息相对来说更多一些。那些老艺术家们,那个时候还是壮年,你就看那些名字和那些剧名,如雷贯耳。

图片
亮点自寻

原来上海的殡仪馆还有那么多,还公私合营。现在这些地方都已经没有了,有的地址还是蛮高档的“上只角”。曾经我告诉朋友,在丽园路这里有殡仪馆,他们不信,现在找到证据了。更觉得好玩的是,这些火葬场信息都是在滑稽戏演出信息旁边同排而刊。非常有喜剧效果。大概也因为此,上海的滑稽戏演出中常常拿火葬场开追悼会来做噱头,一拳来一脚去,算追求一种心态平衡,大家不吃亏吧。绝对“一歇哭,一歇笑,两只眼睛开大炮。”

这些报纸比现在的杂志好看、有内容多了。了解那时候的历史,虽然已经过眼云烟,对我而言也是一种迟到的见证。


每个星期二 覧香

静心.止语沙龙

等你来 让写字

也成为一种乐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