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东坡起落落落落落的一生

 洋洋洒洒6789 2022-06-12 发布于河南
林语堂说:苏轼是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钱穆说: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

余光中说:旅行,我不想跟李白,因为他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我也不想跟杜甫,因为他太苦哈哈,恐怕太严肃;而苏东坡就很好,他很有趣,我们可以做很好的朋友。

苏东坡一生颠沛流离,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但他却超越了个人悲哀,与命运达成和解。他豁达乐观的处世哲学隔着千年时光,仍能给人们带来慰藉。

今天是苏轼逝世919周年纪念日,我们一起回顾他曲折坎坷的一生,纪念这个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有趣灵魂。

图片
《苏轼词意图》作者:范曾
图片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流氓有文化。”文化流氓的危害在古代同样存在,杰出的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就险被文化流氓害死。
 
苏轼虽然在文学艺术上取得了极其卓越的成就,受到世人的敬仰,但在仕途上却是坎坷一生,多灾多难。
 
嘉祐二年(1057),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后母亲去世,在家服丧。五年(1060), 调福昌主簿,以制策考试优异,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治平二年(1065),入判登闻鼓院,直史馆。继而其父苏洵去世,他又服丧回到家乡。

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此时正值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王安石见苏轼政见与自己不合,命其暂时代理开封府推官。后来苏轼上书宋神宗,请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考进士出题得罪了王安石,王安石令御史谢景温上奏他的过错。谢景温穷治一番,没有找到任何证据。苏轼见在京为官困难重重,请求外放,遂调任杭州通判。以后又调任密州、徐州任知州。他在地方颇有政绩,深得民心。同时也看到新法给普通百姓造成的危害,心中不满而又不敢直言,便写了一些诗文加以讥讽,以便有益于国家。
 
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轼调任湖州,上表谢恩,其中有这么几句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他说自己“难以追陪新进”, “老不生事”,充其量不过是发发牢骚而已。但紧跟王安石的“新进”人物却认为苏轼讽刺他们“生事”,恼羞成怒,进行报复。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上奏,诬蔑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曾因隐瞒母丧遭到弹劾而被王安石庇护且提拔为御史中丞的李定,以为苏轼“侮慢”,揭发他“自熙宁以来,作为文章,怨谤君父,交通戚里”。监察御史台里行舒亶又跟着鸡蛋里挑骨头,找出苏轼的几句诗,弹劾说:

“至于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谩骂,而无复人臣之节者,未有如轼也。盖陛下发钱(青苗钱)以本业贫民,则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课试郡吏,则曰'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兴水利,则曰'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盐碱地)变桑田’;陛下谨盐禁,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其他触物即事,应口所言,无一不以讥谤为主。
宋神宗见他们指控,派人前往湖州拘捕苏轼,押解至京,不久送进御史台的监狱,史称“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汉代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故人称御史台为乌台)。宋神宗命李定、何正臣、舒亶与知谏院张璪审理。李定等文痞断章取义,任意曲解,无限上纲,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他们轮番进行了多日的审讯和折磨,虽然什么具体的罪状也未得到,苏轼因实在受不了心理上的屈辱和肉体上的痛苦,便承认了自己有罪。
 
乌台诗案在朝野引起强烈的反响。
 
湖州、杭州的百姓听到消息,焚香念佛,为苏轼祈祷平安。太皇太后曹氏在病中闻知,对宋神宗说:“尝忆仁宗以制科(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得苏轼、苏辙兄弟,喜曰:'吾为子孙得两宰相。’今闻苏轼以作诗系狱,得非仇人中伤之乎?摘取诗中的一点小过,杀之可乎?宜熟察之。”宋神宗答道:“谨受教。”

正直人士也仗义相救。宰相吴充直言:“陛下以尧、舜为法,薄魏武(曹操)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祢衡,陛下不能容一苏轼何也?

曾任参知政事、已经隐退的张方平“抗章为请”,劝宋神宗爱惜“天下奇才”。王安石之弟王安礼从容对宋神宗说:“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言语罪人。苏轼以才自奋,谓爵禄可立取,顾碌碌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今一旦致于理,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

宋神宗本就怜惜苏轼之才,不愿对诗案进行深究。听到各方营救之声,便对王安礼说:“朕固不深谴也,将为卿赦免他,只是卿去后,不要漏言。苏轼方招怨于众,恐言者因以害卿也。

宰相王珪继续加害,又举出苏轼的咏桧诗:“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无中生有地说苏轼藐视宋神宗,将其比喻为蛰龙。宋神宗冷冷地回答:“彼自咏桧,关朕何事?

舒亶仍不罢休,又诬蔑司马光等人“公为朋比”,请求诛戮,宋神宗不允。十月,仅贬苏轼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其弟苏辙及王诜皆坐谪贬,司马光等二十余人俱罚铜(纳铜赎罪)。
 
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告结。
 
图片《苏东坡小像》唐寅

苏轼躲过了杀头的一大劫,到黄州后又无实权,有些心灰意冷。他与田野父老往来于溪山之间,筑室于东坡之上,自号“东坡居士”。此即其东坡别号的由来。
 
宋神宗终不忍抛弃苏轼之才,元丰七年(1084)下诏,令赴汝州。但苏轼尚未就任,宋神宗就去世了。
 
宋哲宗即位时年龄幼小,太后听政,启用司马光为宰相。此后苏轼在仕途上较为得意,但也并非一帆风顺。先知登州,后被召还朝,任礼部郎中,旋升起居舍人、中书舍人。不久升翰林学士兼侍读。

元祐三年(1088)权知礼部贡举。次年,他因论事与执政者不合,恐不见容,请求外放,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杭州百姓对他非常热爱,家家都画他的像,“饮食必祝”。

六年(1091),被召回朝,为翰林承旨。旋因有人进谗,他又请外放,出知颍州。

七年(1092),移知扬州。不到一年,又召为兵部尚书兼侍读,继而任礼部尚书兼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在此期间,御史贾易、杨畏、安鼎攻击他姑息邀誉,眩惑朝廷视听,“在扬州题诗,以奉先帝遗诏为'闻好语’;草吕大防制云'民亦劳止’,引周厉王诗以比熙宁、元丰之政。弟辙早应科试,文缪不应格,幸而滥进,与轼皆诽怨先帝,无人臣礼,至指李林甫、杨国忠为喻”。御史董敦逸和黄庆基亦言:“苏轼昔为中书舍人,制诰中指斥先帝事,其弟辙相为表里,以紊朝政。”
 
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王安石一派的新党章惇等重新上台,苏轼再次请求外放,出知定州。

圣初年,御史又论苏轼过去写的东西“讥斥先朝”。宋哲宗遂以本官命苏轼出知英州(广东英德县)。未至英州,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广东惠阳县)安置。三年后,又贬为琼州别驾,居昌化。其中原因,据说是苏轼在惠州时的诗作中有两句——“为报诗人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传到开封,狠毒的章惇一看,感到他活得太舒服,特别不高兴,下令再贬。昌化属现在的海南,那时极为荒凉,连药物都没有。租官屋居住,官府不准,他只好买地建房,当地人都赶来帮他运砖担土。在此,他与幼子一起生活,以著书为乐,时时与周围的父老交游。宋徽宗即位后,将其移到廉州,又改为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后遇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任朝奉郎。

建中靖国元年(1101)在北归途中,逝世于常州。
 
图片
苏轼与米芾》作者:萧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