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肥料进化史,从年年进口到出口创汇的世纪跨越

 茂林之家 2022-06-12 发布于湖南

新中国成立前夕,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送呈《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致总统杜鲁门的信中说:“近代史上每一个中国政府必须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政府是成功的。”

中国肥料进化史,从年年进口到出口创汇的世纪跨越

言下之意,中国这个新政府,是解决不了当时5亿中国人吃饭问题的。而今天,中国的人口是14亿,我们不仅做到了自给自足,还能对外出口水果和水产。中国之所以能够用占世界上5%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靠的是农业革命。

化肥引发的农业革命

植物体中存在着近60种不同元素,并不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元素只有16种,碳、氢、氧、氮、磷、硫、钾、钙、镁、铁、锰、锌、铜、钼、硼和氯,这16种元素称为必要元素。前九种植物吸收量多,称为大量元素;后七种植物吸收量少,称为微量元素。

中国肥料进化史,从年年进口到出口创汇的世纪跨越

碳、氢、氧来自大气和水,其余元素均靠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每种元素的化合物形态很多,但植物根系只能吸收其自身可利用的化合物形态。由于人们在土地种植农作物,并连续拿走,土壤肥势必逐渐下降,当土壤养分不足,农作物的产量就会受影响。

中国肥料进化史,从年年进口到出口创汇的世纪跨越

自农业诞生以来,人类发展就面临着一个瓶颈:马尔萨斯陷阱(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存资料是按算术级数增长的,多增加的人口总是要以某种方式被消灭掉,人口不能超出相应的农业发展水平)。不过这一问题,被德国人解决了。

1908年,德国科学家弗里茨-哈伯发现,在一定条件下,氢和氮反应能产生6%左右的氨,即通常意义上的氮肥。反复试验后,哈伯于1909年成功发明合成氨技术,并申请 了专利。1910年,德国公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年产7000吨的合成氨工厂。以氮肥为基础的复合肥、复混肥、水溶肥等现代化肥工业正式启幕,各国农业的产量在100年间呈几何级数增加,人类食物不再匮乏。

新中国的化肥产业

中国自古以来农业立国,天然有机肥利用历史悠久,多粪肥田的思想根深蒂固。但有机肥养分稀薄,肥效迟缓,化肥不得不借依赖进口。进口化肥带来巨额外汇支出和土壤变坏等问题,20 世纪30 年代初,在国内江浙等经济发达省份,出现了一股“抵制舶来化肥”的浪潮。

1937 年2 月,在经历了无数艰难曲折,突破了技术、资金等方面的重重障碍之后,由范旭东等一批民族工业先驱创建的中国第一座化学肥料企业———永利硫酸铔厂在南京长江北岸建成投产,中国人自造化肥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1941年 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将侯德榜研究成功的新法制碱命名为“侯氏碱法”。

可惜好景不长,抗日战争爆发,化工厂一直没能正常生产。到1949年,中国只有2家濒临倒闭的硫酸铵厂,年产量只有6000吨氮肥,还不能满足60万亩高产田的施肥需求。其他国家呢?美国是426万吨、苏联是124万吨、日本是62万吨,连隔壁的印度都有2万吨的年产量。

与之对应的,中国当年粮食总产量约1.1亿吨,摊到5亿人头上人均只有200公斤。工业基础几乎为零,全国工业基本集中在东北几个城市、上海、广州。产业工人只有1000万出头,工程师只有12万人,80%的国民是文盲,小学毕业已经算是有文化的了。

中国土地需要化肥,中国农民需要化肥,可化肥从何而来呢?工业体系最初搭架子不算太难,自己凑一点,别人给一点。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中国为把全国力量统一纳入工业化建设中,先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对新中国工业领域的156个援助项目。1957年,中国从苏联引进的3套氮肥装置之一的吉林化肥厂建成试生产。同时引进的兰州和太原两厂于1958年、1961年相继投产。兰州化肥厂产品为硝铵等,太原化肥厂产品为硝铵和尿素。

化肥工业最重要的部分是合成氨工业,其实不复杂:通过空气得到氮气,水裂解得到氢气,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作用下得到合成氨,以合成氨作为核心原料,人类生产出含氮化肥,比如尿素。合成氨过程看似简单,但需要设备与管路承受巨大的高温高压,要合金钢无缝管生产为基础的。你觉得随便焊一下就能把特种钢材焊接成一个整体?那你造的不是合成塔,哪天一道裂缝出现,那个大铁疙瘩就爆炸了。

中国肥料进化史,从年年进口到出口创汇的世纪跨越

直到上世纪70年代,日本尿素还在风靡中国,全国农民都在用便宜又好用的日本尿素。中国每年大量进口日本化肥,明明人家苏联已经援建过化肥厂了啊,为什么自己不生产?那是因为我们自己建起来的化肥厂技术落后,产量低下,且成本高昂。

直到1972年,国际形势好转,欧美国家愿意向中出口技术和设备了,国家赶紧拿出积攒多年的43亿美元(当时人均年收入才213美元),从美国购买设备。造了26个现代工厂,其中13个是大型现代化肥厂,遍布全国13个省份(这就是鼎鼎大名的四三方案)。

合成氨技术突破,意味着化工工业的整体上了一个台阶。农药工业、农机工业伴随着合成氨一起腾飞,塑料薄膜(大棚种植材料)、塑料水管(引水灌溉工具)也大量普及。

在完整的化工产业链支持下,我们的粮食产量也逐步增长。从60年最低谷的1.3亿吨到80年超过3亿吨,再到2015年的6亿吨,同期还生产出6亿吨蔬菜与水果。

中国肥料进化史,从年年进口到出口创汇的世纪跨越
中国肥料进化史,从年年进口到出口创汇的世纪跨越

能生产化肥的国家不一定牛,但能造化肥厂的国家,一定可以造高能炸药,一定可以造主战坦克用的高强度无缝钢管,一定可以造核潜艇必须用的高压外壳,因为你没强大的工业体系去支撑,就是给你工厂图纸,也是造不出来。当然,中国是个例外。

我们从维修化肥厂零部件开始,慢慢专研,攻克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关,吃透、提高特种钢的性能参数。1983年,中国第一套52万吨/年尿素合成塔在南化公司机械厂制造成功。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化肥年产量占世界总量的30%以上。2008年,中国化肥结束多年的短缺现象,开始对外出口化肥,甚至能出口整个化肥厂。

施肥的误区

如果不用化肥,我国农产品的品质会更好吗?不一定,但两三年后,农产品产量一定会大幅度下降。近30年来,通过施用磷肥,我国的土壤有效磷含量上升到23毫克/公斤。另外,随着化肥施用,作物的产量增加,作物根系也增加,为土壤输入更多的碳,从而提高了土壤的有机质。30年来,全国土壤有机质增加了25%,土壤速效钾增加了60%以上。

中国肥料进化史,从年年进口到出口创汇的世纪跨越

化肥利用率能达到100%吗?实验室里也做不到。由于作物吸收养分的器官集中在根系,很难保证将每一粒化肥都能喂到作物的根系周围,也就很难让根系把所有的化肥养分都吸收。加上土壤对肥料养分的转化和吸附固定等反应,化肥养分的利用率是要打折扣的。

因为中国农户技术水平不高,也没有机械,更没有滴灌设备,肥料大部分就撒施在地表,再加上田间管理不到位,用量把握不准,利用率也就很低,最低时仅达到27%。

未被作物利用的养分会存于土壤中,下一季作物还可以利用。如果过量施肥,再不合理利用,就会散失到环境中,造成环境污染(特别是污染水源,水体富营养化,使得水体绿藻、蓝藻频发)。

很多人盲目崇拜有机食品的“高品质”,有科学依据吗?有机肥施入土壤后,一样需要被分解成为无机元素,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由于有机肥中养分含量较低,其施用总重量通常是化肥的十倍甚至数十倍才行,额外的成本投入也比普通化肥要多。先要保证大家吃饱,大家才能有资格谈吃好。

中国肥料进化史,从年年进口到出口创汇的世纪跨越

化肥价格的波动,也牵动粮食安全的“神经”。近年来粮食生产净利润明显下降,小麦、水稻每亩净利润仅为15-20元,而本轮肥料涨价导致每亩化肥成本增幅达60-100元,远高于粮食涨价带来的收益。化肥涨价进一步挤压了种粮利润,削弱了农户种粮积极性,导致粮田粗放管理、非粮化经营、撂荒现象频发,严重威胁中国粮食安全及农业高质量发展进程。

中国肥料进化史,从年年进口到出口创汇的世纪跨越
中国肥料进化史,从年年进口到出口创汇的世纪跨越

化肥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产业,是一个万亿产值、涉及200多万人就业的大产业,也是碳中和、绿色发展的焦点行业。要提高农业产值,就要工农融合,搞全产业链提升,开启绿色智能肥料的新时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