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组优秀文章荐读】罗诚∣坚毅笃行,一起向未来——致敬中山市教研论文写作组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2-06-12 发布于广东

坚毅笃行,一起向未来——致敬中山市教研论文写作组

中山桂山中学∣罗诚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转眼,加入第四期中山市教研论文写作组已近一年。还记得2021年的4月,怀着“多发几篇论文”的“功利”初心,想尽办法、削尖脑袋也要跨入写作组的门槛。细细想来,这真是至今为止做的最为正确的决定啊!一年了,几多欢喜,几多焦虑,一件一件,一点一滴,都清晰地从我眼前闪过,在此,借这篇年度总结,聊以表达对写作组的由衷致敬,略述自身一年来的蜕变与成长,相约携手笃行,一起向未来。

写作组,我在这个精神寓所安放心灵。一直以来,我很喜欢刘瑜的《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有士气,有战斗力,有“敌人”。就我而言,近两年摆在眼前的“敌人”就是科研论文写作,这是我教育教学上的一块短板,且一直不得要领,无法攻克。再者,我虽然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知道自己是一个比较自律能坚持的人,但也明白“独行快,众行远”的道理,于是,在久闻写作组的名声之后,经过申请考核,我这个小队伍幸运地被写作组收编了。郭哥在写作组开班仪式上的诸多金句,一下子就俘获了我对这个大队伍的“归属感”,也让我的士气值与战斗值蹭蹭上涨。我想这些金句会跟着我一辈子:动摇时,脑海中蹦出来的是“写作的要义是坚持,当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再往前走两步。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不多”。迷茫时,眼前浮现的是“不与他人比较,只与昨天的自己比较。做一个笨拙的长期主义者”。困惑时,耳边回响的是“教师的专业成长=专业阅读+专业实践+对话交流+专业引领+思考觉悟。没有“写”就没有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我在去年12月写作组年会的分享上曾说过一句话:如果说学生是因为一个老师爱上一个学科,那我是因为几句话爱上一个队伍,爱上写作。这个队伍,成为我安放心灵的寓所,给了我莫大的精神慰藉和前行动力。虽然仍有很多现实困难,仍有很多缺陷不足,但我也拥有了更为坚定的信念、更为坚持的决心,笃定前行,毫不动摇。

写作组,我在这个学习阵地和伙伴们共读共写。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是教学专业成长的不二法门,写作组的核心任务是共读共写。从规定动作来看,写作组要求大家每一期固定完成8篇论文以及若干数量的随笔,且随笔要求3的倍数的内容必须是读后感。为了帮助新成员尽快步入轨道,写作组还给我们配备了导师,俗称“甲乙方”。其实,我到现在都不太清楚我是甲方还是乙方,也不太记得一期具体要完成多少篇随笔。我只知道,在想好了框架之后,在写好初稿之后,第一时间找导师沟通交流就对了。我只知道,当读完一本书,上完或听完一堂课,赶紧把阅读笔记、课堂反思、观课心得记录成文就对了。刚开始的时候,我对于3的倍数的随笔很是头疼,往往其他随笔写了好几篇,但总是卡在3的倍数这无法上交。但从2022年上半年开始,我告诉自己每读完一本书就必须写一篇读书笔记,理清专著脉络,领会精神要义。渐渐地,完成3的倍数的随笔也不再是一件令人焦灼的事了。至于论文写作,我像对待亲生孩子一样精心呵护养育她。每一篇,我基本都花上一个月的时间写作。从阅读文献到选点构思,从写作初稿到反复修改。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曹永明和黄媚两位老师给了我诸多引领和指点,写作组的伙伴们给我提了诸多中肯的修改意见,如果说,我还能发表几篇小文的话,这与他们的帮助有莫大的关系。而关于阅读的新故事也在持续演绎,以往我很少进行专业阅读,从加入写作组开始,我订阅了《高中语文教与学》《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四种刊物,每个月翻阅这些杂志成了最幸福的享受之一。阅读了《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十四讲》《写作教学教什么》《说理与思辨》《中美写作教学对话十五讲》《交际语境写作》《微型化写作教学研究》《批判性思维十讲》《写作教学内容新论》《有效教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教学与课程论》《学与教的心理学》等。虽然工作真的很忙,但当每天早上五点的闹钟准时响起时,台灯下,我与书的相会也如约而至。

写作组,我在这个成长平台华丽转身。记不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萌生了这样的想法:罗诚干其他的还行,写论文的水平真的差劲,人是不会完美的,总有一些事情是自己没办法干好的。于是,若干年来,我都理所当然、心安理得地给自己贴了个标签——罗诚是一个不擅长写学术论文的人。直至2020年底,我成功申报了一项市级课题,那会我告诉自己该好好写几篇论文了,于是,我成功地成为了写作组大家庭的一员。细细数来,这一年,我写作了8篇论文,43篇随笔,4万字读书笔记,发表6篇小文。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几个数字,但背后潜藏着无数个夜晚的搜索枯肠、呕心沥血,昭示着我在写作组的平台里成功撕掉了给自己贴了多年的标签,实现了成长的蜕变、华丽的转身。由此,我也摸索出了一些写作门道。论文写作,我们必须在前人已知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提出新问题、开拓新领域、得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发掘新资料、做出新论证、转换新角度、运用新方法。归结为一个字,那就是“新”。但是这个“新”从何而来?我们每天立足于教学、课堂,忙着教学设计、拟写教案、制作课件、批改作业、整理学情,拥有庞大的时新的教学实践资源,这些都成为我们写作的源头活水。但学术论文不是单纯课堂实录的再现,需要鲜活观点的支撑与引领,鲜活词句的统摄和概括,鲜活论证的逻辑与架构。所以,我们要成为一个阅读者,既要阅读教育专著,掌握前言理论;又要阅读期刊杂志,积累学术词句。我们要成为一个建构者,既要巧思精构,设计有逻辑的文章结构框架;又要锤炼用语,追求语言的精准性和避俗性。我想这些无形的收获会比前面的数字更有意义更具价值,帮助我在论文写作上越走越远。

告别第四期,迎来第五期。我和很多伙伴一样,想法是笃定的,方向是恒定的,步伐是坚定的。新征程有欢喜也有困顿,有收获也有反思,但在这个有态度、有温度、有高度的大队伍里,你我一起在坚持中坚定,在学习中笃行,携手向未来。如果要说建议的话,能否在分组的时候将学科纳入考虑的范畴之中,毕竟同一学科的组员在论文研磨时,意见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