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过程》

 贯泽 2022-06-12 发布于北京

经典之作,适合教育工作者。8.6分。

《教育过程》是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编著的教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60年。该书是杰罗姆·布鲁纳在自己的研究基础上对伍兹霍尔会议体讨论结果的科学概括。该书总体来说集中于四个题目和一个设想,即“结构”“准备”“直觉”“兴趣”这四个题目,以及在教学中怎样最好地帮助教师这个设想。全书的核心,也是杰罗姆·布鲁纳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强调学科结构的重要性,提倡学科结构的教学,认为任何学科都能够用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该书对20世纪后半期西方教育改革运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以课程革新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运动的理论指导。

作者简介

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1915―2016),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代表人物,1915年10月1日生于美国纽约,1941年获哈佛大学心理学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布鲁纳在美国情报部队进行心理战术研究和宣传,公共舆论的分析工作,1945年战争结束后,布鲁纳回到哈佛大学任教,并从事人知觉研究。此后,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影响下,他开始研究思维过以及概念形成过程。他1952年起任哈佛大学教授,1962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科学贡献奖,1965年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72―1980年任牛津大学教授。1980后任纽约大学教授。主要教育著作有:《教育过程》《论认知》《教学论探讨》《教育的适合性》。 

内容简介

该书分为6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论”。论述了对教育质量和期望目标的关切,它所表现的一个地方,就是中小学的课程设计,主要是为中小学编写出有效的教材,也就是既重视内容范围,又重视结构体系的教材。任何人只要一开始问到关于各专门课程的价值问题,他就是在问关于教育的目标问题。不仅要教育出成绩优良的学生,而且也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第二部分为“结构的重要性”。提出了不论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学习为将来服务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通过它对某些工作的特定适应性,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训练的特殊迁移;另一种方式是通过所谓非特殊迁移,说得更确切些,即原理和态度的迁移。第三部分为“学习的准备”。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给任何特定年龄的儿童教授某门学科,其任务就是按照这个年龄儿童观察事物的方式去阐述那门学科的结构,学习一门学科看来包含3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第四部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分析思维是以一次前进一步为特征的,步骤是明显的,而且常常能由思维向别人做适当报道。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截然不同,它倾向于从事看来是以整个问题的内隐的感知为基础的那些活动。应该承认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是相互补充的性质。第五部分为“学习的动机”。学龄儿童中,多半常有混杂的学习动机,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情景内,还有儿童感到他们感兴趣的学科的微妙吸引力。在考试的安排运用中,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活性,可以把在自然科学学科中强调竞争的行动转化到有用的目的上去。考试也能够培养周全的思考。它不但为迅速走在前面的学生所需要,而且领会得不快、不牢固的学生更需要它。第六部分“教学辅助工具”。教学辅助工具属于多种类型,一类可以叫作替代经验的装置,如影片、电影、幻灯片、录音带等,书也起这样的作用;另一类的功能是帮助学生掌握现象的根本结构。

作品思想

该书围绕着课程改革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种理论,主要有四个中心思想和一个设想。四个中心思想是:一、学习任何学科,务必使学生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结构杰罗姆·布鲁纳继承和发展了“结构”主义的基本主张,提出了所谓的“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他强调指出:“不论人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杰罗姆·布鲁纳认为,知识总是有结构的,知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构造的一种主观模式。合理的知识在于主观模式或者说结构能与客观事物相符,能很好地说明事物。既然知识是由人来构造的,那么就应为学校的课程设计最好的知识体系。在杰罗姆·布鲁纳看来,学习结构不过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罢了。二、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杰罗姆·布鲁纳在强调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同时,又提出了上述这个大胆的假设,从而表明了他对儿童的早期教育的鲜明立场。杰罗姆·布鲁纳提出了上述假设,其目的在于强调一下在课程设计时常常被忽视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即“处于一切自然科学和数学的中心的基本观念以及赋予生命和文学以形式的基本课题,它们既是简单的,又是强有力的”。他还认为,要想掌握并有效地运用这些观念,就需要不断地加深对它们的理解,而这种理解是通过在越来越复杂的形式中学习运用它们而获得的。这也就是说一门课程在它的教学过程中,应反复地回到这些基本观念,以这些观念为基础,直至学生掌握了与这些观念相适应的完全形式的体系为止。三、强调直觉思维的重要性杰罗姆·布鲁纳认为,人们对直觉思维的了解较之分析思维要少得多。一般来说,分析思维是以一次前进一步为特征的,步骤是明显的。在这种思维过程中,人们能比较充分地意识到所包含的知识和运算。而直觉思维则迥然不同,它不是以按仔细、规定好的步骤前进为特征的。“直觉就是直接地了解和认识”,它总是以熟悉牵涉到的知识领域及其结构为根据,使思维者可能实行跃进、越级和采取捷径。而直觉的正确或错误最后取决于通常的证明法而不取决于直觉本身。鉴于教学中忽视直觉能力培养的状况,杰罗姆·布鲁纳指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是相互补充的,它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技术和技巧。杰罗姆·布鲁纳提出了几种培养直觉思维的途径:1.应给予直觉思维以适当的地位。2.提供教材的结构。3.描绘丰富的图像。4.鼓励有组织的推理。5.活用发现法。四、强调内在动机的重要性杰罗姆·布鲁纳认为内在的动机是促进学习的真正动力。所谓内在动机,是要在学习本身找出其根源和报酬。它所要求的报酬就是对该活动有好的成绩者,给予一种满足感或愉快感,或是对其活动过程给予喜悦。杰罗姆·布鲁纳主张,应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他感到运用奖赏或竞争等外在动机的收效是有限的,也是不能保持长久的。因此,杰罗姆·布鲁纳主张围绕兴趣组织儿童学习,认为最好的学习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诸如等级或往后的竞争便利等外来目标。增加教材本身的趣味,会使学生有新发现的感觉。能引起内在动机的刺激特点一般有“新奇”“惊奇”“复杂”“趣味”和“矛盾”等。它们一般可以引起学生内在的动机,引起学生思考。杰罗姆·布鲁纳在强调内在动机的重要性同时,批判了分数主义、竟赛主义。他还指出了奖优制度对进行教育的环境会发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像一个比较常见的后果——过分强调考试的成绩。一个设想是:关于教师、教学装置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杰罗姆·布鲁纳十分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在人们学校实践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是主要的辅助者”。同时,他也看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教师的模范作用直接影响到他所教的学生能否感受到这门学科的内在刺激力,也影响到了他的学生是否肯冒风险,大胆地去设想,去运用直觉思维。杰罗姆·布鲁纳认为不管教师是否采用其他的辅助工具,传播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人们精通所要传播的知识。因此,必须要提高教师的质量。为了使教师成为知识的传播者、榜样和典型人物,除了采取一些提高教师质量的措施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教师灵活地运用各种装置,因为这些装置可以“扩大经验、阐明经验,并使经验含有个人意义”。杰罗姆·布鲁纳在强调装置重要性的同时,也看到装置本身并不能决定自己的目的,而且如果好的装置不能同教学的其他技巧联系起来,就可能使人们陷人极端的被动局面。当然,如果仅仅把教学限制在一成不变的课堂讲述中,只辅以传统的教科书,就会把生动的学科弄得呆板沉闷。因此,杰罗姆·布鲁纳十分强调教师与教学装置的密切结合,认为,如果开发辅助工具时考虑到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教师和教学辅助工具不需要、也不会发生冲突。[8]

作品影响

《教育过程》出版后,一个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现代化教育改革运动,立刻在美国中小学广泛而深入地开展起来。随后,《教育过程》迅速地传播于世界各国,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改革的热潮。该书体现了美国20世纪60年代初期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它强调了各学科优秀教师参与课程设计的必要性,以及学校在智育、智力发展中的作用,并推动了教育心理学化的发展。[9][6]出版信息1960年,《教育过程》由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10]1963年,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再次出版该书。[11]1973年,邵瑞珍将《教育过程》译成中文,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1]1982年,邵瑞珍又翻译了该书,由文化教育出版社出版。[7]《教育过程》自1960年出版问世以后,已有俄文、日文、德文、法文等20余种文字的译本。在美国国内几乎每年重印一次,截至1978年已重印了16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