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历代中医视角,全面解析小便不畅,不通,点滴不出,值得阅读

 秦川半夏 2022-06-12 发布于北京

二便之疾,虽然不是大病,不取性命,但困扰不少朋友,我于中医男科,临床常见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点滴不出,甚至小便闭塞不通的患者,本病临床相当于现代医学:前列腺增生、尿潴留、肾功不全引起的少尿或无尿疾病,中医则认为属于:癃闭的范畴,“癃”是指小便点滴不爽,“闭”是指小便点滴不出故合称“癃闭”,本文梳理历代中医对“癃闭”之疾的认识。

文章图片1

癃闭病名源流

癃闭一词首见于《内经·素问》,在公元105-106东汉时期,为了避讳东汉第五位皇帝之名汉殇帝——刘隆) 故而将“癃”改为“淋”、“闭”。

因此东汉末年,大医张仲景,在其《伤寒论》《金匮要略》没有癃闭的记载,只有淋症与小便不利的描述,这个避讳影响甚大,导致宋元时期,癃、淋、闭三者,分不清。

隋朝《诸病源候论》中提到“小便难与小便不通”

唐《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均无癃闭之名,记载小便不通,不利,淋症

宋《三因方》“淋,故谓之癃”

元《丹溪心法》也仅仅记载小便不利或淋症,没有癃闭的讲述

直至明清年代,对于于癃、淋、闭分论逐渐清晰,明《证治要诀》“古有癃者,罢也,淋者,滴也,不通为癃,不约为遗,小便滴沥痛者,谓之淋,小便急满不通者,谓之闭”

清初《医宗必读》“癃与闭,两证也”,到了清代,不少医家认为癃与闭有些许区别,但两者都指小便不通不畅,合而称其“癃闭”,因此癃闭的概念一直沿用至今。

文章图片2

癃闭病因病机源流

《素问》记载

“其病癃闭,邪伤肾也” ——明确指出,其外邪主要是热邪结于膀胱

“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酸味收涩,饮入于胃,下注膀胱,膀胱得酸而收,故而水道不通而癃

“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 ——癃是膀胱气化失司所致,收缩不利而尿液潴留

《病源候论》记载:

“小便不通,膀胱与肾俱热故也”——肾主水液,膀胱为津液之府,此两经互为表里,水行于小肠入胞则为小便,肾与膀胱俱热,热入于胞,热气大盛而结涩,令小便不通

由于文章篇幅关系,不逐一讲述,癃闭之证,主要病因病机是:感受湿热,湿热毒邪,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或者体虚久病所致肾、膀胱气化失常。

癃闭治疗原则

癃闭之证,与“肾、膀胱、脾、肝”关系密切,疾病多以本虚标实为主,治宜理当标本兼顾,在治疗上,一般遵守“六腑以通为用”的准则, 但临床通利之法,有因证候虚实而异,治疗理当先辨明虚实,实证当辨:湿热,浊瘀,肝郁之偏盛,虚证则辨:脾、肾虚衰之不同、阴阳亏虚之差别。

实证者,治宜:清邪热,利气机,散瘀结

虚证者,治宜:补脾肾,助气化

其次,不可不辩证,而乱用通利小便之法,要清楚疾病缓急,病情轻重,水蓄膀胱,小便不通为急,小便能出,但点滴不爽为缓,若急证理当先用针灸、导尿等法,急通小便。

文章图片3

案例回顾

张某,53岁,患者1年前,出现尿频,尿急,夜尿次数增多,且尿量少,尿滴沥,逐渐排便不尽不畅,近几月诸症加重,且伴随头晕,畏寒,腰膝酸软,服用前列康片,氧氟沙星等品皆未达效,B超检查4.9*3.6*2.3诊断为:前列腺增生。

查其舌质淡红,苔薄,中医辩证为:癃闭,证属:肾虚夹湿,治宜:益肾助阳,利湿化瘀

方选:熟地、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赤芍、川牛膝、地龙、三棱、莪术、肉桂、淫羊藿、车前子

初诊14剂,患者排便明显顺畅,且不起夜,守方酌情加减续调30余剂,诸症皆消,复常B超前列腺大小4.1*3.2*2.1,大小基本正常,无压痛。

方药解析

熟地,山茱萸,肉桂,淫羊藿——补肾填精助阳

泽泻,茯苓,车前子——利湿通淋

丹皮、赤芍、川牛膝,三棱、地龙——活血通络,软坚

全方共奏益肾助阳,利湿化瘀,证药相符,故而取得良效。

更多男性健康,尽在@林医见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