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见到恃强凌弱,只作壁上观,观者是否该被苛责?

 读原著 2022-06-12 发布于浙江
  每个问题都没有一个绝对答案,但每个问题必定都有一个致中和的点在那里,只要领悟到了那个点,事情才会处理得相对周全,比如“见义该不该勇为”不应成一个单独的问题,它应该和“见义该如何勇为”一起,才能把“见义勇为”发挥到极致。

  首先要明确的是,见义一定是要有所作为的,这不是别的,而是源于人本有的不忍之心和羞恶之心在发动,正如《孟子·公孙丑上》中所言:“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论语》中,孔子更是直言:“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见义不为,是不仁,是无勇,更是不知耻,为什么这样说?《中庸》里面就讲,“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良知,同情心在发动,你却按下良知,泯灭同情心,看着别人恃强凌弱,你羞耻心,是非心也都在召唤你该有所反应,你却罔顾它,这显然是把自己往禽兽上逼的节奏。很多人只知道“逼良为娼”的主角多是外人,外界,殊不知这世上很多更多的“逼良为娼”都是自己对自己下狠手,自己不去立起正德信仰,不去修己安人,不去事事致良知,到自己对自己善的本性的感受力麻痹麻木了,反过来却只会忙着找各种理由和借口为自己的冷血无情,不仁不义开脱,何其荒诞!

 再说“见义勇为”的第二部分,见义该如何勇为?
 
  见义勇为肯定不是那种蛮勇,愚勇,匹夫之勇,——蛮勇,愚勇,匹夫之勇,很多时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还会把自己葬送进去,见义勇为一定是智勇 ,有勇有谋。  

《论语·述而》中,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與?”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與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路问孔子:“先生,如果是您领兵的话,您想要和怎样的人共事呢?”孔子答道:“我不想和只有一身空胆,匹夫之勇的人共事,比如有些人一心想着徒手和老虎搏斗,或者徒步渡过大河,像这种暴虎冯河的人,是我不能认同的。相反,我赞成那些临事能够冷静思考问题,仁智合用以成事的人。”

  见到恃强凌弱,作壁上观,麻木不仁,无动于衷者,当然非人也,该被苛责。凭一腔热血奋不顾身施以援助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但背后那个不暴虎冯河,能冷静观清形势,及时采取更理智的救人者更不该被忘记。
  
    恶人当然要重罚,那是他应得的报应。但用重典这还远不是目的,——恶人从他决定作恶的那一刻起,大多就没有把刑罚放在眼里,用刑罚治人都是已经到了不得已的地步了。从这个事中,我们更应该往远处看,往“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个方向思考,我们的立国基础,我们的教育方向,是不是应该更要去多重德,少谈利?《论语·为政》中,圣人孔子就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