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庸启示录060:怎样理解好学、力行、知耻和智仁勇的关系

 新用户17779036 2022-06-12 发布于江苏
导读
我们该怎样理解中庸书中所说的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为什么智慧不足的人容易盲目自大?如果行仁德最难的不是帮助别人,那会是什么?我们的内心深处躲藏着一只怎样的怪兽?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我们今天一起来精读《中庸》第20章的第五小段。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01
我们先用今天的家常话,把这段文字翻译一下。
孔子说:一个人能够爱好学习,那他就离智慧越来越近;能够在明理以后身体力行,也就接近了仁德;而能够明是非、知羞耻,就已经接近于勇敢。
人只要是真正的知道了这三点,他也就知道了该如何去做自我的修正。
知道了如何修正自我,才会知道如何去治理和修正别人。
知道了怎样去管理、去治理别人,才能知道怎样去治理天下和国家。
02
2018年6月30号,精读这一段文字,给自己出的第一道思考题是:怎样理解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换个问法就是,为什么说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好学、力行、知耻和智仁勇这三达德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今天我把当年写的思考,拿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享。
明代的高僧蕅益大师说:智、仁、勇为真修,好学、力行、知耻为缘修。
其实,我们可以把智、仁、勇三达德视为自我内在的修养境界,而内在修养表现为外在,就是好学、力行和知耻。
智、仁、勇是用来面对自己的,好学、力行、知耻用来面对他人的。
也就是说,只有内在的修养真正地达到了智、仁、勇的境界,人外在才会有好学、力行和知耻的表现。
二者实际上是一内一外、一里一表、一无形一有形的关系。
也就是孔子在《易经·系辞》当中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03
一个肯于学习,至少是能够认知到自我不足,以及自我提升的方向和方式,而且越是有智慧,越是能够认识到自己不足的人,他们也越是能够发现他人的长处,越是有意识从生活的表象当中去探求、去归纳现象背后本质的规律。
只有智慧不足的、愚蠢的人,才会盲目自大,才会固步自封。
所以,一个肯于不断学习,就等于在通往智慧的路上不断前进,自然离智慧也就会越来越近。
04
人内在智慧一旦开启,当然就会明白,而且是从内心深处明白,人我是一体的,义利是一体的,天人是合一的。
这样,在待人接物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自动自发的怀有仁德之心。
也会发自肺腑地愿意去帮助和成全别人。通过成全别人来成全自己,实现自己的成就。
更关键的是,有了这种智慧的体认和深刻的领悟,他们是不会忍心无端去算计和伤害别人的。
在言行举止上,也一定会自然而然的服从天理,不是被自己内在本能的人欲所控制。
这样的话,外在的行为和内在的思维就实现了相互的呼应,又能够相互地印证。
做到了表里合一,知行合一,义利合一,自然而然也就更接近于仁德的境界。
05
人虽然从思维上和行为上,能够认识到并且努力践行仁道,但是内在的本能是一股极为强大的力量,这种本能就是我们常讲的私欲。
人的私欲是践行仁道的反作用力,我们会自觉不自觉地为了私利而背离仁道,会自觉不自觉地伤害到不该伤害的人。
很多时候,天理和人欲会在我们内心深处搞拔河比赛,甚至是执剑决斗。
老子曾经说过: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战胜隐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那只贪婪、凶猛、愚痴的怪兽,要比打败外在的对手更难。
因此能够反省检讨自己的起心动念和一言一行,发现自己的不当言行,并且用心去改掉他们,需要强大的勇气。
仁德不仅包括去做那些帮助和成就别人的事,更包括坚决不做伤害他人的事。
而要想能做好这一点,要明是非,要知羞耻,而这恰恰是最难做到的。
所以,能够认识到和反省自己的错误言行,应该是大勇的表现。
06
其实,本质上好学是明天理,力行是行仁道,而知耻是在明理行仁到的时候自我检视和修正。
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去处理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人际关系。
在相互成就中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让彼此的成就感和幸福感都最大化。
我们真正读懂了《中庸》,读懂了孔子和子思先生的教诲,就会感叹于我们中国古代圣人的伟大。
同时,在物欲横流的、在彼此算计的这个时代,会做深刻地自我检讨和反省。
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国民,在追逐利益的道路上明显走偏了。
而要想纠偏,不是去怨天,不是去尤人,应该先从修正自我开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