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县竹坪乡兴茶村发现了一本清朝末年的张氏家谱和一张宗谱图。据谱中“光绪九年癸未岁孟夏上庸西乡坝潭后裔世孙子英谨录”推算,距今已经有135余年了。前一次续谱是“乾隆辛巳年”为公元 1761年,距今257年。家谱为皮纸本,手工毛笔书写,字迹工整,刚健有力,笔力雄健,文字采用文言文的叙述方式,详细记载了竹山县竹坪乡兴茶村张氏的历史渊源和迁徙过程,传承忠孝礼仪好家风。转轴式宗谱图为丝帛为表,竹篾为底,详细标注了该张氏自黄州迁来的一世祖张公可成的后裔支系情况。据该谱记载:“自轩辕得姓为姬,以至唐玄时,朴公荣任长沙,娶陈氏生子二,长安,次宁,安随父任,以禄山思明之乱不克归葬。”朴公父子,奉旨征讨安禄山、史思明叛乱,保家卫国,不克归葬。今张氏后人,大多为朴公次子宁公,字康叔,别号青牛润玉之后裔。据该家谱记载雍正年间张氏的排行为“文正汝可玄,德盛子孙贤。青云开学礼,诗书克肇先。”以五言绝句的形式,押韵严格、讲究平仄、因小见大、以少总多、内容丰富、言简意赅。认真品读张氏的派行,其间包含着“仁治”、“礼治”、“德治”的儒家思想和“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的道家思想。启迪后世子孙要忠君报国、孝道传家、广读诗书、文明礼仪。这20个字的派行,第一句强调了“文”,是指遵从规律,尊崇法度。第二句强调了“德”,即社会公德,伦理道德,处世品德,为人恩德。第三句强调了“学”,即要重视教育,勤奋学习,讲究礼仪。第四句强调了“克”,要求后人要虚心学习,广读诗书,勇于担当,教化进取。张氏宗谱家规中,还明文规定了“孝老敬亲、兄友弟恭、夫唱妇随、长幼有序、敬业勤俭、勤奋好学、循序育人、同舟共济、和睦邻里、百允诫讼”等10条家规。据该家谱记载,“正”字辈有取名为“正国、正家、正兴、正旺”的,为希望“国家兴旺”之意,表达了热爱祖国,希望国家繁荣富强的美好心愿,与今天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远大理想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据家谱记载:竹山县竹坪乡坝潭湾张氏祖辈“张公文郁的后人,张公正华,从湖广省武昌府兴国州大冶县四会乡,迁居黄州府沂州大同上乡龙井堡高沙里张家冲社下。”张公正华的长子“汝圣,出生于武昌府兴国州大冶县四会乡宣风里房下堡,迁安庆府太湖县孝义乡三十八都玉望村堡上墨白园山凸社。”张公汝圣的之子张公可成,“出生于从黄州府沂州大同上乡龙井堡高沙里张家冲社下,后又于乾隆十二年迁郧阳府竹山县益水社白岩寨雷家庄(今竹山麻家渡水田坝村)。”张公可成的之子“张公玄秀、玄壁等于乾隆十二年随父迁竹山县益水社水田坝,后于乾隆十六年迁竹山县西东川社簸箕寨坝潭湾化龙潭居住(今竹山县竹坪乡兴茶村)。”该谱的发现,对于研究家谱文化,传承忠孝礼仪的好家风,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链接: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竹山文明办 竹山县竹坪乡中心学校 张云朝) |
|
来自: 新用户34224423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