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佗夹脊穴刺法及其临床应用

 wyfx100 2022-06-13 发布于北京



华佗夹脊穴刺法及其临床应用

施林

华佗夹脊穴,又称夹脊穴,类属经外奇穴,首载于《肘后备急方》。本穴从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各椎棘突下间旁开0.5寸,从上至下每侧17穴,左右共34穴挟行排列脊柱两旁,是人体俞穴中部位最多、治疗范围最为广泛的要穴,特别是在治疗内脏疾病中更有其独特的疗效。但从古至今对此穴的功用却少有论及。笔者承李源富老师特殊的夹脊穴刺法以治疗内脏肢体疾病,多年来屡见奇效特整理介绍如下。
编者:《中国针灸学》将此穴位置确定:自T1之下至L5之下为止,每椎从脊中旁开5分,计左右共34点,并命名为“华佗夹脊穴”。然在临床运用中,夹脊穴被不断扩充,据夹脊穴的位置特点及现代解剖知识,夹脊穴当包括C1至S4脊旁0.3~1寸范围内的所有穴位,于脊中线旁开0.3~0.5寸较为安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01
夹脊穴刺法
笔者运用夹脊穴刺法为:针尖与脊柱正中相反方向的一针二穴法(即一针两刺法)。
具体刺法是:首先将针刺入督脉俞穴皮下,继将针呈60度角左右斜刺向脊柱一侧的外下方0.8一1.2寸,其针尖所至之处恰为椎间隙旁开0.5寸夹脊穴位置。当针尖到达相应深度时即可出现胀感,或呈微电流感向背腰外下方传导。根据所选节段的夹脊穴当针尖到达一定深度出现针感后再施行相应手法(捻转),其针感即可沿肋间隙呈弓形传导扩散至相应的前胸、上腹、下腹、上下肢等处。随后将针退至皮下,继将针尖向脊柱另一侧的外下方呈60度角左右倾斜刺入0.8一1.2寸,使针尖到达另一侧夹脊穴位置,余如前述。若病情严重,内脏疼痛或胀满较剧者,可左右反复行针三次,其疼痛或胀满多在术中或术毕即能减轻或消失。
从有关夹脊穴刺法的文献、教材等记载来看,其刺法有直刺、向脊柱正中斜刺及向外斜刺三种。笔者在多年的针刺临床中对三种不同方向的刺法在对内脏疾病的治疗中作过多次比较,其中直刺及向脊柱方向斜刺其针感多局限于俞穴局部,或仅沿上下线路传导,而单一的向外斜刺与笔者运用的一针两穴法比较也似兼繁锁,但若运用针尖与脊柱正中相反的一针两穴法,不仅一针可相继针刺两侧夹脊穴,减少进针次数及刺痛,更重要的是在针感传导上优于其它刺法。若针刺角度、深度恰当,手法运用熟练自如,其针感即可向病痛内脏区域传导,达到即行缓解病痛的作用。

编者:目前常用的刺法有:①用梅花针沿夹脊穴的分布区域叩刺;②平刺:即沿皮透刺,一针透数穴;③斜刺:即针尖以45度或75度向脊中线刺入;④直刺:即垂直入针。直刺华佗夹脊穴安全可行。我们在局部解剖的尸解中可以看到,以每椎棘突下旁开0.5同身寸为标准,深刺时均能抵达椎板,在椎体上测得椎板侧缘距中线宽度。最窄处也达lcm以上,近于0.5同身寸,所以直刺夹脊C5~L5不致刺入胸腹腔而损伤脏器。且针尖置于锥板之上,即使患者突然咳嗽或偶然移动身躯也不致造成意外。

图片



对应症状

颈椎1C1眩晕、偏头痛、失眠、嗜睡、头昏沉、颈性高血压、脑供血缺乏、摇头
颈椎2C2眩晕、头痛、失眠、嗜睡、眼干涩、耳鸣、心动过速腮腺炎过敏性鼻炎
颈椎3C3眩晕、头昏沉、偏头痛、颈肩综合征神经痛、湿疹、牙痛、张口不能
颈椎4C4头昏、恶心、呃逆、双手麻痹、肩周炎落枕、鼻塞、牙痛
颈椎5C5胸痛心跳过缓、恶心、呃逆、颈、肩、手掌胀痛、口臭、火气大
颈椎6C6血压动摇、肩部疼痛、肩、拇食二指麻扁桃体肿大肩膀痛、上肢外侧麻痛
颈椎7C7气短闷、第四、五指麻痛、颈根、肩胛痛、咽喉痛肩膀硬化、上肢后内侧麻痛

胸1

T1气短、气急、肘手痛、凉、、手软有力、上臂后侧麻痛

胸2

T2气短胸痛、心律正常、冠心病(心绞痛)、肩膀硬化、上臂后侧麻痛
胸3
T3肺部、支气管症状、易患感冒
胸4
T4胸背痛、胸闷、冠心病(心绞痛)、长叹息
胸5
T5口苦、低血压、胃痉挛癫痫
胸6
T6胃痛、消化不良胃痉挛
胸7
T7胃溃疡症状、消化不良、胃下垂口臭
胸8
T8免疫功用低下、肝胆病、糖尿病
胸9
T9肾功用妨碍、小便白浊、尿不畅、过敏证、身体手脚冰冷、癫痫
胸10
T10肾功用妨碍、性功用妨碍
胸11
T11肾功用妨碍尿道病、皮肤病
胸12T12下腹疼凉、疲劳综合症、不孕症、风湿症、生殖器官外表痛痒胃胀
腰椎1
L1结肠功用失调、便秘、腹泻、腰痛、下腹痛
腰椎2
L2下腹痛、腰酸痛、性机能减退
腰椎3
L3膀胱、尿少、腰、膝内侧痛有力
腰椎4
L4腰痛、坐骨神经痛排尿困难、尿频或尿少、腿痛放射至腿肚外侧、痔疮
腰椎5L5腿血液循环不良、下肢有力怕冰冷腰腿痛麻至腿肚后/外侧月经不调
骶椎腰骶关节病变、足根痛麻凉感、膀胱病、前列腺炎
02
 主治及配伍
1.主治:根据临床观察认为:胸1至胸6夹脊穴治疗肺、心、上肢疾病,其中胸1、2、3夹脊穴能疏风宣肺、止咳平喘、舒筋通络,偏于治疗肺部及上肢疾病;胸4、5、6夹脊穴能宣痹通阳、宁心定悸,偏于治疗心胸、神志疾病。胸7、8、9夹脊穴能宽胸利膈,疏肝、和胃、利胆止痛,多治疗胸膈、肝胆病证。胸10、11、12夹脊穴能调肾理肠治疗肾及肠腑病证。腰1、2、3、4、5夹脊穴多治疗腰骶、泌尿、生殖系统及下肢病证。
2.配伍:肺脏病证多用1、2、3夹脊穴配尺泽、列缺;心胸病证多用胸4、5夹脊穴配内关、神门;肺膈病证多用胸7、9夹脊穴配内关、足三里;肝脏病证多用胸9、11夹脊穴配太冲、行间;胆囊、胆道病证多用胸9、11夹脊穴配阳陵泉、胆囊穴;下腹及消化系病证多用胸11、腰1夹脊穴配足三里、合谷肾脏病证多用胸11、腰2夹脊穴配太溪等,泌尿、生殖系病证多用腰2、3、4、夹脊穴配三阴交等;上肢病证多用胸1、2夹脊穴配肩、曲池;下肢病证多用腰4、5夹脊穴配环跳、委中等。

03
 临床常用的选穴方法

1.根据脊髓与神经的节段分布选穴:这是临床最常用的选穴方法。其具体运用是:用C1~C4夹脊穴治疗头部疾患。用C1~C7夹脊穴治疗颈部疾病。用C4~C7治疗上肢疾病,用C5~L5夹脊穴治疗腹腔内脏疾病。用T11~S2治疗腰骶部疾病。用L1~S4治疗盆腔内脏疾病。用L1~S2治疗夹脊穴治疗下肢疾病。

2.根据所临背俞穴功效选穴:夹脊穴与背俞穴部位临近,功效相似,如夹脊T3、T5、T7、T9、T11、 L2分别与肺俞、心俞、肝俞、脾俞及肾俞相对应,临床可交替或代替使用。

3.根据穴位压痛及阳性反应物取穴:由于脊旁压痛及阳性反应物常反应脏腑病变,因此取该穴进行治疗常获速效。

4.此外,病位在脊柱及临近有阳性体证(如压痛)者:可取局部夹脊穴,病在四肢,胸腹部,可按神经节段或脏腑经络理论取穴,病位不明确或症状相对集中于某一经循行部位者,按脏腑经络理论取穴。

04
 病案举例
1.胃脘痛(胃溃疡):吴××,女,55岁。胃院疼痛已近十年,近来加重,纳差神倦、食后院腹满闷不舒、隐隐作痛,时向背部放射,性情急躁易怒。经××医院钡餐造影诊断为胃溃疡,服用中、西药疗效均不甚显,改用针灸治疗。
检查:舌淡苔白,舌边有齿印,舌尖有少量散在淤点,脉弦细。
辨证为:肝郁脾虚、气滞血淤、胃络受损。
取穴:胸7、9夹脊穴,配内关、足三里,留针20分钟,针后即感胃脘舒畅,疼痛基本消失,共针治20余次,复经钡餐造影证实胃部溃疡消失而告痊愈。
2.胁痛(胆道蛔虫):李××、男、12岁,患儿于3天前因上腹、胁肋阵发性剧痛入××医院治疗,诊断为胆道蛔虫症。经用阿托品等镇痛治疗,疗效不显,家长遂求于针灸治疗。诊时恰逢胁痛复作,并呈钻顶样疼痛。
检查:下腹柔软、上腹紧而右侧有明显压痛,面青肢冷,唇内有细小白点数粒。苔黄腻,脉弦。辨证:蛔厥证。
取穴:先取双例阳陵泉,留针催气10分钟疼痛稍减,继针胸9、11夹脊穴,左右反复行针三次,留针20分钟胁痛渐消。第2日复针如前,前后仅针三次,以患儿便出蛔虫数条,胁痛完全消失而愈。继以香砂六君子汤数剂以善其后,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3.腹痛(肠梗阻):马××,男,62岁。患者脐周满胀疼痛已三天,不大便,往来寒热,逐渐加重。三天前曾服油煎汤团3个,半日后即觉脘腹满闷,经××医院检查怀疑为肠梗阻,嘱其住院观察,患者惧怕外科手术改投针灸治疗。
检查:下腹微硬凸起,压痛明显,苔黄腻,脉沉紧。辨证:宿食积滞肠府、腑气不通。
取穴:胸12、腰2夹脊穴、足三里、承山,留针20分钟左右,反复行针3次,腹胀痛渐减,配大柴胡汤三剂。次日晚诊,自述其腹胀痛大减,便出燥便数枚,继针2次而愈。

4.截瘫:杜×,男41岁,干部。因双下肢痿软无力2年于1995年4月20日以“截瘫”收住院。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渐感双下肢麻木,软弱无力,且逐渐向上延伸至腰腹部,至西医院经核磁共振检查,确定为L2~4节段脊髓病变,两侧行探查术,但未找出病因,术后双下肢即失用,经治症状无明显改善,遂求针灸治疗。入院时见:腰以下肢体麻木,如束带感,双下肢萎软,时有疼挛,肌力左侧1级,右侧0级,下肢肌肉萎缩,腱反射亢进,巴氏征阳性,大小便失禁,纳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中医诊断:痿证(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西医诊断:截瘫。

治疗:治以培补气血,补养肝肾,选穴以华佗夹脊穴为主。①先沿颈夹脊至骶夹脊梅花针叩刺,以激发经气。②取T9、T夹脊穴(平肝俞、脾俞),沿脊中线75度角斜刺1寸,行补法。③取L1~5夹脊穴(沿探查术疤口)双侧排刺深度抵达椎板,配以电针。④S1~2夹脊或S2~3夹脊(即八髎穴),针刺入骶后裂孔,以针感向下腹部及前后阴放射为佳。因患者二便失禁,故取骶夹脊治疗下焦病症。以上夹脊穴分为两组,交替使用。针刺后,行隔姜炙T9、T11、L2、L4,以皮肤薄红为度,同时配以环跳、委中、足三里、关元、阳陵泉、绝骨、百会等穴针刺,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治疗两疗程后,患者大便能自控,足趾有自主运动,治疗4个疗程后,能搀扶行,4个月后可扶杖自行,麻木感下降至下肢部而出院,经随访3月,病情无反复。

5.急腹症:顾××,男,56岁,因突发右腰腹绞痛2小时于1996年4月15日求治。患者为住院病人,下午6时突发右腰腹疼痛,呈阵发性绞痛,伴腰酸,恶心欲呕,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查体:腹软,全腹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右腰部轻压痛,右腰叩击痛(十十),X线示右输尿管第二狭窄处可见0.7~0.8cm结石影。

诊断:肾绞痛。当时予肌注阿托品后,症状稍能缓解,但两小时后,疼痛又加剧,遂给予针刺L2、L4夹脊穴,直刺1寸,得气后行捻转提插泻法,行针15分钟后,绞痛消失,安然入睡。


05
 总结讨论
1.根据中医理论,从夹脊穴位置来看:夹脊穴位居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第一线之间。督脉“并于脊里,上至风府”为“阳脉之海”能“总督诸阳”。膀胱经脉“挟脊抵腰”,脏腑背俞皆居其经。背俞穴是脏府之气转输聚会于背部的重要部位。夹脊穴纳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气及脏腑之气而挟居脊柱两侧。故脏肠有病亦在其相应的夹脊穴·(包括背俞)处出现压痛或其它过敏反应。如《灵枢·背俞篇》所说:“五脏之俞,出于背者……欲得而验者,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素问·脏器法时论》亦说:“心病者,胸中痛……鹰背肩胛痛。”等文中均多有述及。由此可知,夹脊穴与内脏的关系不仅在生理上是脏腑之气转输出入的重要场所,在病变时亦是内脏病变反应于体表的重要部位。
基于夹脊穴与内脏在生理、病理上有如此密切的关系,故针刺治疗内脏疾病时选用夹脊穴能取得较特殊的疗效。
2.根据神经解剖学看:夹脊穴每都有相应椎骨下方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脉、静脉丛分布,并涉及脊神经前支,而脊神经前支与交感神经于直接相连,每一交感神经于都有分支进入血管及内脏,即肺、食管、心、冠状动脉、主动脉、腹腔、肠系膜上下,腹下、骨盆、膀胱等神经从,全都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从交感神经干来的纤维,从而支配上述各内脏、组织器官的活动。交感神经干居植物神经系中最突出的部份,因而认为针刺夹脊穴治疗内脏、肢体疾病与植物神经功能有密切关系。
附注:夹脊穴进针的深度、角度应根据患者胖瘦情况严格掌握在1.2寸以内,60度以下。

注:本文培医教育(www.整理,摘自《重庆中医药》杂志,作者:施林。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