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阴阳交易法是地道、纯粹的中国交易法

 深圳东方红 2022-06-13 发布于广东
文章图片1

中国三圣图

阴阳交易法是一种长期内省的结果。它是一种尝试。它想把《易经》中蕴含的古奥、繁杂、神秘而又深刻的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移植到现代金融交易的语境中,重新进行解释,再把这种解释创造性地变成一种独特的、直觉的金融交易法。因此,阴阳交易法是以“道“制”器”,是一种形而下的功能性实用工具。阴阳交易法和现存的一切交易方法殊途同归,因为最终的目标都是为了赚钱。在智商较高的交易者脑中,这两种交易方法可以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甚至融合为一。

无论从哪方面讲,阴阳交易法都是地道、纯粹的中国交易法。它是由《易经》思维、象数理义及卜筮法,三位一体构成。但提到《易经》,大多数人都会望而生畏,有一种陌生感、疏离感。除了《易经》本身的古奥、繁杂,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过去100多年里,我们这个民族一直在“被西方化”,几代人接受西式教育的结果,已使我们熟悉西方文化与技术远远超过熟悉自己民族的文化和传统。所以,要掌握阴阳交易,就要尽快放弃“西方科学一元论“的偏见,在塞满了因果律和统计学指标的西式交易思维中为直观、全息、充满灵性的中国交易法留出一席之地。如果你不喜欢它,你现在就可以停止阅读。

那么,我们首先要问:什么是阴阳交易法?在这里只能简单的说:阴阳交易法与一切现行的西方交易法不同,它与流行的西方交易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阴阳交易法相信金融资产交易本质上是一种自然过程,同样离不开“天规”、“地范”、“人道”的共同作用,价格只不过是交易者投射到一系列符号上去的意象,而不是资产或资产风险的本身。阴阳交易法的使用者不像西方人那样,看重因果律和逻辑推理,并不在意西方交易者非常看重的处理金融交易的理论与统计学程序,因此,在交易实践中,它不使用任何一种现存的西方统计指标,而是更相信《易经》,虚心向它请教,在掌握乾坤阴阳、对立统一、八卦、六十四卦的相关概念及卦、爻辞的基础上,娴熟应用卦、爻变技术,遵循三百八十四爻的变化规则,来指导和完成自己的交易。

阴阳交易法是一种直观、全息的交易,其真正的交易兴趣集中在几率层面,而不是一厢情愿地等待假设逻辑联系、汇集起来所导致的“明确结果”。当西式交易者还在小心翼翼地过滤、衡量、分析、选择指标和数据的时候,阴阳交易者的直观、全息的情境图像却已包容了一切最精细、最细微及超感觉的部分。

重要的是,阴阳交易法要求高度的心身修炼。类似宗教凝视,交易者抱着致诚的确信,凝视着几率对价格的撞击,将自己的心理情状投射到凝视的对象上,直至唤醒潜意识或无意识中的原始意象(分类经验集),让“巧合”诞生——在同一瞬间,凝视者的心理现实与外部现实同时出现了,在这里就出现了当代量子力学和心理学的最新真理:构成世界的微粒子不是连续的,而是跳跃的;心理(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存在着奇妙的对应性和平行性。这是一种与因果律完全不同的联系,荣格称之谓“同时性原理“。这也是迄今为此人类对卜占交易行为的最前沿的”科学解释“。至此,已不难理解,阴阳交易法的本质就是筮法交易,是一种纯属东方的性灵交易法。通俗地说,它就是建立在《易经》是为基础上的筮法交易,《易经》思维及其象数理义只不过是支撑它的“理论框架”。

数千年来,不管怎么变,《易经》是一套和古汉语文字相结合、富有对立统一理性思辨和内涵丰富的人文觉醒的符号系统,这一基本事实并未改变。无论给它穿上什么样的“哲学“、”科学“的外衣,其本质仍是一部富有哲理的筮书。

试想一下,如果抽掉卜占内容,《易经》会成什么样?那就真的成了“一具僵尸”,“一个空框”。不错,《系辞上传》云:“《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据此,三千年已降的易学一致认为,卜筮只是四个圣人之道之一;然而,稍加琢磨,就会“见仁见智”。孔子明明说卜筮是一种圣人之大道,观象、玩辞、测变;是卜占前的三个必要过程,或者说,《周易》的宝贵内涵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四合一的“大道”。在当时,要当圣人,你必须掌握这个“大道”,因为中古时代不存在比《周易》更高级的思维了。

人是不可重复的存在,性情不同,观点有异,各有所求,这些纯属自然;故允许“见仁见智”本身就是一种大智慧,是一种对《易经》的透彻理解。只要不离“义、理”二字,就不算离经叛道。

孔子50岁才对《周易》感兴趣,开始接触《周易》,这时他才意识到《周易》确实高出他的认知水平。他生命中的最后20年全用在了对《周易》的专研上。70岁时,它说自己因学《易》而得道。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锦书《周易》之《要》编,有一段文字记载了孔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嚢“,甚至“韦编三绝” (连系竹简的牛皮条都断了三次)。子贡联系到平时老师重德轻筮的教诲,对夫子这样的行为表示不解。我认为这次孔夫子说了谎,说他这么痴迷《周易》的卜筮是为了追求其中的“德义”。何谓“德义”?无非是效法自然的“三材合一”也——说到底,做人处事最大的智慧不是追求名利,首要的是要“知数往来”,避凶趋吉。

这也说明,像孔子这样充满智慧的人一眼就看穿了《周易》的堂奥其实就是卜筮。所以我们现在说《周易》是一部筮书就贬低了它吗?恰恰相反。把现代人的观点挂在《周易》名下穿凿附会,或者硬要把它拔高,反倒掩埋了它的朴素而永恒的价值。和孔子的”道德论“相比,《周易》的思维与精神有更现实、更深刻、更朴实的普世功能:让当下活着的每一个人,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满足内在的人性需求,“知险知阻“,戒惧慎独,”知数往来,会通神明,前见凶吉,据此就能更好地处世、立身、决策与行动。如果没有为 《周易》给孔子一个机会,为《周易》注释而作 “十翼” ,今天的我们就不会认为孔子有那么值得称道的伟大,中华民族也就不会被外国人称之为最具智慧的民族。

回首凝望,30年前当深圳发行第一只股票时,成千上万的股票交易者,包括笔者在内,都是在没有经过任何金融启蒙的状态下“被全盘西化”了。“资本必须增值的逻辑”一夜之间征服了所有的中国人;西方人创造的数不清的指标、定式、模型和理论,从里到外征服了我们,至今完全支配着我们的交易思维和交易行为。这种状态应该结束了。我们应该向孔子学习,用前瞻性的思考,自我纠偏的精神,去拥抱、去分享我们伟大先民历久弥新的千年智慧。实事求是地学习《易经》。

一部《易经》就讲了一个“变“字。“变”是万世不易的宇宙法则,追求“致诚止息”、未卜先知的“适变”,乃是理性人之精神进化的必然过程。包括高科技在内的现代科学正在努力为人类精神现代化进行新的诠释。

金融市场是验证《易经》思维这一古老而又伟大智慧的最好场所。《系辞》的第13章,通篇说的就是生存的真相就是不可避免地面对各种“风险”;而当代金融的本质就是对“风险”进行估价并交易。八卦的“象喻”讲的就是经济与市场整体性循环,是对立统一的宇宙法则在经济金融领域的存在形式。六十四卦或384爻,则代表了六十四种场景或384种即市交易的情状。这种“当下即时”的情状是不可重复的。在这里,数不清的市场交易者,相互感应、处在不同的“时”、“位”、“机”、“变”中,个个惮精竭虑,捉对搏杀,构成了一个最具人性化、充满不确定性的高风险的”场”或“域“。治国理政需要《易经》智慧,唐太宗的宰相虞世南曾说,”不学易,不能为相“。同样,面对风高浪急的全球化、信息化的金融市场,可以说现代交易者”不学易,不能交易“。

交易的低级境界是“赌”,次之是借用源自赌博的用概率论和统计学程序,预测市场资产交易的输赢。西方人给我们的金融启蒙就到此为止。不同的文化传统及认知世界的方式,使西方人想不到用前理性的方法来进行交易,而对我们东方人来说,我们的文化传统,我们在过去的五六千年里养成的性情与习性,使我们的行为和思考并不仅仅满足于西方因果律的支配,于是,我们再次转身面向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伟大智慧《易经》。现在,我们有理由说:交易的最高境界是“知数往来“,前见凶吉;而以《周易》思维为代表的直觉交易就是获得这种最高境界的最好尝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