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子仪取代白起,成为武庙十哲,他真的有这份资格吗?

 历史解密坊 2022-06-13 发布于辽宁

唐代著名将领郭子仪,被后世奉为兵神,甚至因为他的出现,连杀神白起都被请出武庙。难道郭子仪真的拥有进入武庙成为十哲的资格吗?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郭子仪取代白起,成为武庙十哲,他真的有这份资格吗?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唐代时期,唐玄宗为了能够彰显历代功臣名将,特意在开元十九年时建立庙宇,并将历史上的兵家大师安置于内,如周朝的开国太师姜子牙,汉朝的张良等等,列为武庙十哲。

武庙十哲的出现,是华夏民族对于军事家成绩的肯定,也是重视战争的具体表现。此时可能会有读者感到好奇,武庙十哲中的“十哲”,究竟指的是哪些人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

郭子仪取代白起,成为武庙十哲,他真的有这份资格吗?

武庙十哲从左及右,分别为,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汉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勣。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郡守吴起、燕昌国君乐毅。

武庙的出现,其实是与孔子文庙相互对应的,是后世专门用于祭祀的对象。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至宋朝时期,本已固定的武庙十哲,却被宋太祖赵匡胤人为改变了,他居然破天荒的将杀神白起请出了武庙,还令唐代郭子仪取而代之。

郭子仪取代白起,成为武庙十哲,他真的有这份资格吗?

郭子仪是何许人也?此人是唐代时期著名的将领、军事家、政治家,为寿州刺史郭敬之的爱子。郭子仪的才能展现,在安禄山造反之后。自安禄山史思明二人造反后,叛军一路攻城掠地,大唐江山岌岌可危。也正是此时,郭子仪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对叛军进行联合围剿,最终成功平叛,保住了大唐的江山。至此之后,吐蕃与回纥入侵中原,郭子仪再度挂帅出征,为保卫祖国领土完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功勋至卓著,是完全不能被磨灭的。由此我们也能发现,其实郭子仪本人的军事才能和战绩,并不比其他任何人逊色,甚至较其他人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郭子仪取代白起,成为武庙十哲,他真的有这份资格吗?

可惜的是,在某一个领域,郭子仪似乎要落后于其他人,这就是著书立作。众所周知,武庙十哲中的其他人,几乎人手一本“作品”,白起著有《白起兵法》一书,韩信写过《兵法三篇》,诸葛亮有《诸葛亮兵法》,李靖有《李卫公问对》,司马穰有《司马法》,孙武写过《孙武兵法》,吴起有《吴子兵法》,乐毅写过《乐毅百战术》,可郭子仪却并未写过任何一本书。如此说来,似乎郭子仪根本配不上武庙十哲的称号,因为凡是有资格进武庙者,都必须是能文能武才行。

可事实果真如此吗?并不尽然。我们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白起为何会被请出武庙?答案很简单,就是他虽然能文能武,却配不上一个“哲”字。

郭子仪取代白起,成为武庙十哲,他真的有这份资格吗?

白起是秦国大将,一生为始皇帝攻伐征战,其功劳之大,几乎无人能比。可是白起却被封为“杀神”,绰号虽然霸气,却无不透露着此人的冷血性格。在秦国与赵国的长平之战中,赵军四十万降卒本已经弃械投降,却还是被白起下令坑杀,其做法之残暴,令人感到恐怖。不得不说,坑杀降卒的行为,无异于是自己搬起石头砸脚,成为其人生的污点也是必然的。

赵匡胤姓赵,世传白姓和赵姓有千年也解不开的仇怨,赵匡胤将白起请出武庙,除了“公心”比如:白起杀戮成性,已然不符合儒家文化中提倡的“仁义”之举,将白起请出武庙,绝对是咎由自取,而更多的则是“白赵两姓”的私愤了。

郭子仪取代白起,成为武庙十哲,他真的有这份资格吗?

反观其他军事家,无不怀着忧国忧民之心。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蜀汉政权操劳了一生。张良不畏强权,辅佐刘邦登上大宝,还天下百姓一个和平的天下。孙武指挥战将攻城掠地,致力于扫平诸国纷争,为中原日后大统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如此大智大勇者,岂是一个小小白起能够比拟的?

宋太祖赵匡胤私改武庙十哲,看似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实则却是存在目的性的。因为大宋立国不正,实属篡权而得,故此,赵匡胤就必须在政治宣传上下功夫,努力设定自己崇尚仁义的设定,如此才能让前朝官员与百姓信服,大宋的江山方能长治久安。

郭子仪取代白起,成为武庙十哲,他真的有这份资格吗?

谈到这里,我们也不得不说一句,其实“仁者无敌”绝非是空谈,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杆公平的秤,如白起一般残暴成性者,终究还是会被仁义之士取代,残暴者定将成为过去与历史。

参考资料:《武庙十哲》 张丽著 山西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