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71章

 启明书院_元默 2022-06-13 发布于江苏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经典原文: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内容简要: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这段话关键在于“知”和“不知”。“知”一般理解为了解某样东西,或者说拥有什么智慧。

但是“知”其实是一把双刃剑。首先,知道知识,知道某项技能,能够让我们事情做得更好;而它的反面是由知所带来的自我障碍

比如,因为自己“知”的一小部分,就认为自己理解了全部,以偏概全,心生傲慢,对于“不知”的人,产生不屑,反而让自己变得更加无知。

“知,不知”是“上”,“不知,知”是“病”,告诉我们人要从“知”走向“不知”,把不好的那部分去除掉。

比如,今天我们有所认知了,能否不以自己已有的认知去评判他人的对错,依然把自己当成一个不知之人,来思考他所说的是否有道理,看到一个无知之人,能否站在他的角度,用他能听懂的语言,把道理慢慢的讲给他听,把自己当成一个无知之人。

由“知”到“不知”,是自己不局限于自己的“知”,也不倚仗自己的“知”,而是放下自己的“知”,这种放下可以让自己看到更广阔的天空。

人在看东西的时候,越往前走看到的越窄,往后退一步看到的更广阔,往后退就是认为自己“不知”。

从认为自己不知到真正进入无的状态,就是不以“知”为“知”的时候,就是“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也就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这二者结合起来,知的时候不断往前,就像我们学习四书,学习《道德经》,“知”是不能够少,不能缺的,但知了之后不能以“知”来蒙蔽自己,也不能认为自己是被知识武装的。

“知”要回到无的状态,就是同时做“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两个事情,这就是“上”,这样的人始终保持学习,同时又不会因为学习而产生傲慢与偏见。

“不知,知”,就是“病”,明明不知道,但是觉得不知道没面子,就强行胡说八道,显示自己是知的。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才会去学,才会虚心跟别人请教。

如果自己明明不知道,还不承认自己不知道,就没救了。

首先,“不知”强行装作是“知”的人,肯定是不对的;第二,本来不知道,然后知道了一点就如饥似渴的学习,慢慢的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但是却不能从知识中走出来,学了很多,不知道为什么学,就是“病”。

所以,我们要警惕自己有没有这两种病的情况。第一种病是无知的傲慢病;第二种病是不懂得思考,不能够返回到学习本源的病。

第一个病,我们要坚决杜绝,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第二个不能够陷在知识里,不能为了学而学,学了之后要去领悟,要去运用,要能够回到自己的清净之心,还要能够去弘道,像曾子所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这么一来,就不是陷在学习里面了,而是通过知识,通过学习,能够升华自己的人生,就不是病了。

所以,要常常反省自己,看自己有没有以知识为荣为傲,有没有心生骄慢,或者有没有跟别人逞强好胜,认为自己比别人懂,有没有以“不知”为“知”。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只有常常告诉自己这两个病是病,“不知,知”是病,反复强化,反复思索,就能够面对自己的不知,可以虚心谦逊的学,也能够知道不能陷入知识的海洋里,要能够用出来,传下去。常常以这两种病为病,就能够不病了。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是没有这样的毛病的,因为他常常警惕,圣人没有天生的圣人,圣人学出来的,行出来的,而行的关键又在于从“知”到“不知”。

前面讲过“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只有把知都化开了,归于无,从清净心出发,才不会陷在自己所知的执着里面。

我们要把病病这两个字理解透彻,并且常警醒自己、反观自己,如此才能够回归自己的清净之心,叫“反者,道之动。”病病就等于反。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