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踔厉奋发这5年|吴忠市红寺堡区:引领移民群众走上康庄大道

 源源不断 2022-06-13 发布于宁夏

过去5年,是吴忠市红寺堡区发展史上极其难忘、极不平凡的5年。

红寺堡区以“脱贫攻坚、增收富民”为统揽,做好产业、就业、社会融入三件事,带领群众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2016年—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从30.38亿元增加到85.79亿元,5年平均增速为9.4%;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412元增加到27250.8元,5年平均增速为7.1%;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081元增加到11996元,5年平均增速为11.1%。

带领移民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后,红寺堡区鞍马未歇再出征,奋力创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

村庄美丽宜居。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红寺堡区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推行脱贫攻坚“556”工作模式,扎实开展“四查四补”、挂牌督战等重点工作,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科研攻关改良滩羊育种。

累计整合资金57.7亿元,实施各类扶贫项目676个,抓重点、强弱项、补短板,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失学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健康扶贫“三个一批”精准落实,危窑危房应改尽改,常住人口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21.12亿元,兑付产业到户补助、务工补贴等资金2.8亿元,建成扶贫车间14家,开发公益性岗位6457个。累计落实闽宁对口协作、中烟定点帮扶资金3.2亿元,实施产业、就业等项目200余个。159个帮扶单位、382名驻村工作队员、3313名干部扎根基层、奋战一线,汇聚起携手脱贫、众志攻坚的强大合力。

红寺堡区12779户50585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顺利退出省定贫困县序列,并入选全国首批脱贫攻坚交流基地。


产业布局更加合理

农业提质增效。发展壮大“3+X”产业,累计种植葡萄10.8万亩、枸杞2.5万亩、优质牧草7.2万亩、黄花菜8.02万亩,肉牛、滩羊饲养量分别达到12.5万头、96万只。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1.8万亩,建成太阳山镇巴庄村高效节水等示范基地,获批建设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红漠”葡萄酒、“红寺堡”黄花菜等区域公共品牌13个,注册“千红裕”“滩羊坊”等商标56个,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9个。引进水发浩海、百瑞源、富阳等龙头企业10家,培育产业合作社273家,农业总产值达到18.2亿元。成功举办黄花菜产业科技高峰论坛、中国葡萄酒酒商大会等一批全国性盛会。红寺堡区先后被评为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基地、中国富硒黄花菜明星产区、宁夏中部干旱带高效节水示范试验及实训基地。

红寺堡区黄花菜产业园。

工业扩规增量。编制完成“十四五”新能源发展规划和绿色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园规划,湘投控股、中车株洲所等企业相继落户,协议投资252.3亿元。新能源集维中心建成投运,风力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58万千瓦,占自治区近六分之一。红寺堡区被列入全国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大唐新能源、兴民纺织等一批项目投产达效。完成弘德包装、东方盛达等40家企业技术改造。累计培育规上工业企业54家、“专精特新”企业24家、“中小企业50强”5家,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56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

移民采摘酿酒葡萄。

服务业提档升级。时代广场、团结商业广场等商贸综合体建成运营。工行、建行等7家金融机构落地营业,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54.7亿元和50.8亿元,存贷比达到92.9%。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成功举办农特产品展销会、推介会40余次,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开设各类网店1000余家,线上销售额超过2亿元。连续多年承办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罗山航模基地成为“国字号”航空运动营地。宁夏移民博物馆、“1236”指挥部旧址等旅游景点纳入自治区全域旅游规划,红寺堡镇弘德村、柳泉乡永新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宁夏特色旅游村。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7.79亿元,年均增速7.1%。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新建住宅小区14个,完成棚户区改造5603户、老旧小区改造4个,城东市民休闲公园、金水广场改造提升等工程相继完工,城镇社区增至8个,城市建成区面积拓展到12.6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30.6%提高到40.1%。建成柳泉乡、大河乡美丽小城镇,以弘德村、永新村、红川村为示范,高标准打造美丽村庄37个,杨柳村、香园村、永新村跻身“国家森林乡村”。改造农村卫生厕所1.18万座、污水管网72.6公里。

红寺堡区扬水骨干工程改造完成。高铁红寺堡北站、G338线等重点项目建成投运,乡村道路通车里程达935公里。红寺堡区成功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区)、全国和自治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区)。

绿树环绕红寺堡区城区。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三大保卫战”成效显著,中央和自治区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全面整改,压砂地全部退出,环罗山生态屏障建设更加巩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达85%,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0%、95.5%,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分别达到14.12%、56.69%。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始终保持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标准只升不降,超过80%的财力用于改善民生。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累计投入资金8.5亿元,实施薄改工程、标准化学校建设等项目,新建职业技术学校、弘德希望小学、七幼等中小学、幼儿园32所。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和自治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评估验收,教育教学质量位居吴忠市及宁南山区9县前列。宁夏大学、自治区教育考试院函授、自考教学站正式设立,填补了当地高等学历教育空白。

校园文艺气息浓。

医疗卫生快速发展。挂牌成立医疗健康总院,构建“1+3+6”县域医共体,实现“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红寺堡区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妇幼保健计生中心等建成投用,远程心电、影像、检验“三大中心”效果凸显,胸痛、卒中、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通过认证。红寺堡区成功创建自治区卫生县(区)。

文体事业繁荣发展。累计投入5.1亿元,建成体育馆、文化馆、全民健身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村级文化活动阵地实现全覆盖。全民阅读、全民健身等系列群众文体活动有序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通过验收,获评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打造村级游客接待中心4个,升级改造紫光湖、罗山飞行营地等休闲旅游打卡地。红寺堡区被纳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体系。

社会保障扩面提标。健全完善敬老院、残疾人康复中心、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红十字会等民生服务机构,建成保障性住房2831套,妇女儿童发展规划顺利通过自治区终期评估。就业创业成效明显。培育创业实体594个,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4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9万余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0亿元。红寺堡区被评为自治区转移就业示范县(区)。


【新变化新发展·百姓说】

山里牛场招来“取经人”

6月8日上午,中烟“飞地”肉牛养殖园区又卖出了25头牛,是被广东客商张源源收走的。

“活牛1公斤卖到37.5元,这个价格在全宁夏都数一数二。算下来,一头牛能多赚1000多元。”养殖园区理事长任军说,宁夏的活牛均价是34元至35元每公斤。

张源源千里迢迢上门高价采购,是瞅准了这儿的牛出肉率高、肉品质好。

中烟“飞地”肉牛养殖园区位于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由国家烟草专卖局援建,眼下肉牛存栏5000头左右,属于村集体经济。

“规模养殖能有效抵御市场牛价波动风险。”任军说,中烟“飞地”肉牛养殖园区的买家多为广东、广西的大客户,“他们很有实力,对我们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的肉牛很放心,舍得出大价钱买,采购量还大。”

中烟“飞地”肉牛养殖园区按照“党支部+农户+合作社+金融机构+企业+基地”的模式运营。园区理事长任军的另一个身份是红寺堡镇弘德村党支部书记,而弘德村村民占养殖园区股民的一多半。

中烟“飞地”肉牛养殖园区“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专门从北京请来“真味牛”专业育牛团队,由职业养牛人贾磊担任养殖园区场长,全权负责饲料调配、疾病防治和人员管理。

在贾磊的带领下,中烟“飞地”肉牛养殖园区走标准化养殖路子,统一技术、统一饲料、统一防疫,单头牛日均增重1.5公斤以上,养出了高品质肉牛。

贾磊说,中烟“飞地”肉牛养殖园区建在荒山上,是弘德村地界外的一块“飞地”。没有过多人类活动干扰,牛儿清净自在,空气流动性好,传染病难流行,也有利于集中处理粪污,是块养牛的福地。

仅2020年,中烟“飞地”肉牛养殖园区就收入1100万元。2021年6月8日,园区一次分红760万元,都落实到了个人。

村民成为最大受益者。园区共带动870户人入股养牛,他们分属于20多个合作社,对经营有着充分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弘德村村民王奋斌入股12万元,其中10万元是贷款,上次分红他分得43224元。入股养牛不用亲力亲为,把他和老伴解放了。他们在家门口的工业园区上班,两口子一个月能挣五六千元。

眼看着在中烟“飞地”肉牛养殖园区养牛有赚头,不少乡亲纷纷“加盟”,遍及弘德、上源等十几个村,既有个人也有村集体。

在弘德、同原等村,不少养牛户在张罗着“出村入园”,把自己的牛卖掉后,拿钱入股中烟“飞地”肉牛养殖园区。

“牛和人的环境都有很大改善。”红寺堡镇干部李娜说,“出村入园”这一招,带来的是“人牛两相宜”。

牛“出村入园”后,为发展乡村旅游进一步扫清了障碍。今年,弘德村要打造七八家农家乐,还要再修8家民宿。

几年下来,中烟“飞地”肉牛养殖园区赢得了可观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在壮大村集体经济上探索出可供复制的鲜活经验。各地纷纷派人来实地观摩,既有宁夏本地“取经人”,还有从福建等外省区赶来的,有时一天就有好几拨。

2021年,弘德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42万元,里面就有不少“牛财”。


【记者手记】

好日子还在后头

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异地单体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汇聚着23.5万宁南山区移民。

刚搬过来时,这里沙丘遍地、风沙漫天。移民生活也很困难,缺吃少穿的不在少数。

20世纪末,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红寺堡区启动扬水工程建设,让水往高处流,四级扬水高程299米,堪称新时代的红旗渠工程。

有了水,红寺堡区才有了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对此,移民们都很珍惜,撸起袖子加油干,实现了“沙漠变绿洲,沙丘起高楼”的跨越式发展,生态、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

眼下,红寺堡区又在奋力创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

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好日子,红寺堡人吃水不忘挖井人,发出了“共产党好,黄河水甜”的肺腑之言。

特别是最近5年,红寺堡区完成了一批亮点突出、特色鲜明的改革事项,解决了一批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急事难事,办成了一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实事大事,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气、无愧人民的优异答卷。

对于今后5年的发展,红寺堡人庄严承诺——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自治区平均水平,年均增长8%以上;城乡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年均增长9%以上。

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2.5亿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6万元、1.8万元以上。

移民群众的好日子还在后头。

(图片均由吴忠市红寺堡区委宣传部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