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陇东苏氏考

 苏氏信息平台 2022-06-13 发布于广东

传家风丨扬正气丨铸族魂丨促发展

陇东苏氏考
作者:陇东 苏君

简述概要




今陇东环(环县)、庆(庆阳)一带苏氏,皆源自党项也,其先为党项羌部苏家族,酋长苏尚娘统属部众居环庆,《续资治通鉴长编》载:苏家族,居环州。

宋真宗咸平六年二月,“环庆都部署张凝言:蕃部牛羊、苏家等族与贼迁族帐斗敌,其立功首领请第赐茶彩。上曰:此族在环州侧,恃险与远,结贼迁为援,环州常病之。朕累遣边吏招谕,迈闻有志内附,尚疑其诈,今果与贼迁拒战。则无疑矣,尚物可优给之”此后率领部族内附。咸平六年,环州言蕃官苏尚娘(史书也译作:苏尔萨南)击贼有功及屡告贼中机事,癸卯,以为临州刺史,赐锦袍、银带,宋真宗以表示边臣止之。环州酋苏尚娘曾御保吉有劳,屡告夏州机事,授临州刺史。同年《宋史》载:尚娘死子孽娘(史书也译作:苏聂宁)袭临州刺史之职,世居环庆,至宋仁宗庆历五年时其子孙薛乞、实吉仍然袭着本族巡检、三班奉直、左班殿直。自此子孙后代皆以苏为姓,后裔部族散居六盘山(即陇山,陇东即陇山以东),陇东环庆等各地,至北宋灭女真建立金国占领环庆时,苏氏一族投附,世领猛安谋克职务,直至蒙元打败女真入主中原时。至明朝建立时,已泯然入华夏矣,与内陆汉人并无二致,不过从其面貌风俗依稀可见祖先影形,高鼻深目,眼珠偏黄,多见络腮。闻听其有“领羊”“男孩左耳佩银环,项圈”之习,似是先辈旧俗。

历史背景

唐五代时期,灵州到环州、庆州和原州一带,生活着党项、吐谷浑和吐蕃人,至宋统称“蕃部”。蕃部并非单一民族,而是对多种民族的泛称,蕃部又有熟户、生户之别,"大约党项、吐蕃风俗相类,其族帐有生户、熟户,接连汉界、入州城者谓之熟户,居深山僻远、横过寇略者谓之生户”。《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也称:“今之夷人内附者,吐蕃党项之族,散居西北边,种落不相统一,款塞者谓之熟户,余谓之生户。”生户和熟户的区别,仅仅在于距离汉族中心区的远近及接受汉文化程度的高低。北宋时期,蕃部在庆阳各地分布广泛、部族众多,他们的去留对边境地区的稳定有重要作用。因此,北宋统治者非常注意蕃部问题,采取许多措施来缓解民族矛盾,促进汉蕃团结。一些守边官员也以其处理蕃部事务得当而名载史册。

蕃兵在北宋边疆防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蕃兵“自幼生长在边陲,皆习障塞蹊隧,解羌人语,耐苦寒……习知山川道路及诸羌情况” 他们作战勇敢“一可当正兵之十,敌惮之夏人不敢轻进”司马光对蕃兵表示出极大的关注,他说“国家承平日久,人不习战,虽中戍之兵难用,惟弓箭手及熟户蕃部皆生长在边陲,习知山川道路,知西人情伪,材气通悍,不惧战斗,从来国家赖以为蕃蔽。”环庆路的蕃兵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在保卫环庆及北宋拓疆的战争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熙宁三年(1070年)八月,西夏大举入侵环庆路,攻大顺城柔远砦、荔原堡、淮安镇等地。在环庆钤辖李信与西夏军队作战不利的情况下,宋将林广和蕃官赵余庆、赵余德率蕃兵攻夏兵,连克数塞、堡,并组织“属羌敢死者夜出潜攻贼营,贼数不利引去熙宁七年(1074年)宋将王韶在熙河与吐蕃交战时请求朝廷以蕃兵援助。北宋政府派遣环庆路林度选募蒂兵三千五百人赴熙河救援。这些都说明北宋时期环庆路的蕃兵地位是很重要的.

总之,北宋时期环庆路是蕃部集居地之一,在北宋政府安抚的政策下,诸蕃熟户归顺了宋政府。由蕃部熟户壮丁组成的蕃兵是环庆路主要地方部队之一,在保卫边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环庆地区蕃部的经济文化

环庆地区耕地资源匮乏,蕃部生活方式以游牧为主。而北宋地大物博,农业生产技术较蕃部先进,而且对投来蕃部给田耕种,因此环庆地区蕃部在宋夏之间进行抉择时,基于长远利益的考量,大部分会选择归附北宋,这一认同取向对蕃 部的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都有促进作用。

漆侠在《辽夏金经济史》中指出:“宋夏边境上被称为熟户的党项部族进入了封建租佃制阶段。”这与北宋在缘边蕃部生活的地区实施的各项政策密切相关。

第一,环庆地区蕃部内附后,北宋不仅修筑堡寨安置,而且对投来蕃部“赐田安置、给田耕种”。为了有足够的土地安置内附蕃部,北宋一再下令“凡川原、河谷、漫坡地带,禁止放牧,惟其不堪耕种者,方许拨充牧地。”北宋的这一强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蕃部以游牧为主的生活方式,促进了蕃部生产方式向农耕生活的转变。

第二,北宋在给投来蕃部赐田时“量其家口数,更第等益以闲田。”熙宁五年(1072)更是下诏:“环庆、荔原堡、大顺城降羌,每口给田五十亩。”这种“计口授田”的原则使蕃部土地更加集中,有利于引导归附蕃部进行农业生产,促成了蕃部生产方式由半农半牧向农业经济的转变。同时也“打破了蕃部氏族部落的外壳,加速蕃部个体或个体族帐同土地的结合,促进了蕃部小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加快蕃部小农小户生产生活单位的出现。”反映出蕃部的经济制度逐渐与内陆趋同,开始了封建化进程。北宋时草场、森林面积的大量流失,再加之蕃部归属北宋后北宋实行的禁止放牧和赐田耕种的措施使得内附蕃部的生活方式和生产资料改变,转徙无常的游牧生活逐渐被定居农耕生活取代,促进了蕃部的经济发展。

隋唐以来的相继内迁,使党项、吐蕃、吐谷浑等西北少数民族的居地上有交错,风俗文化上相互交融,形成“共同拥有羌人的文化底蕴”的部落联盟。内附北宋后逐渐形成对北宋的文化认同,随着时间的推移,蕃部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等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蕃民不仅为恩抚蕃部的边臣范仲淹等人立祠纪念,而且接受中原儒家文化的熏陶,改变蕃姓,接受北宋赐予的汉姓名,丧葬习俗也由原来的火葬改变为土葬,出现了向汉文化靠近的倾向。“文化认同是文化群体的黏合剂”,汉蕃文化交融渐深,不像再以前一样泾渭分明,蕃部文化在与儒家文化交往的过程中,出现了渐与汉同的趋势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繁荣,文化和谐又助力经济发展。蕃部在认同北宋后受北宋扶持政策和农耕经济的影响,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发展,在此基础上也促进自身的文化的繁荣,这种文化和谐的局面反过来又助力着经济的发展。北宋时期的蕃部认同使得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汉蕃关系良好。“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也是一个民族互动的过程,充满与文化与经济的融合。”蕃部认同北宋后,两者之间在经济与文化上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综上表明,历史上每一次的族际交融之后都会推动共同体民族情感的加深与认同,蕃部对北宋的文化认同,体现出双方在差异中寻求理解、理解中建构认同的一面,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共生、命运与共的历史担当和时代责任。蕃部归附北宋后,受北宋经济实力与农耕文明的影响,经济生产结构发生变化,逐步开始了封建化进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与儒家文化相交融,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都发生变化,促进了自身文化的发展繁荣,也促进了北宋时期西北地区各民族的互动共生。环庆地区蕃部处于宋夏交互的战略结合点,地理位置重要,因此它的认同归属对北宋和西夏在西北边地的势力发展举足轻重,影响着宋夏关系的演变,使宋夏之间的斗争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

生活习俗

生活在环庆原一带的蕃部与当地民众一样信奉佛教。华池双塔寺(当时称华池兴教院)为金初华池寨主李世雄大定十年(1170年)所造,近年考古工作者在该处发现了800多年前的玛瑙宝石带链、荷叶盖、手形香包,还发现了尊胜陀罗尼经幢和西方三圣造像。安平寺石窟最初为华池寨主管汉蕃人马巡检李大夫于刘豫伪齐阜昌年间所打造,其子李世雄于大定十八年(1178 年)将此工程完成。 一些文献中,甚至有蕃部居于“土窟”、“土屋”的记载,“继世与种谔夜引兵抵其土窟中,使其弟叩门,呼曰:'官军大集,兄速降 否则族在灭矣。’名山使纳其手,扪之少一指,信之,遂率兵数千,户两万余降”,文中的“土窟”指的就是窑洞。归附的蕃户住在窑洞里,“即至时必有西人侵逼旧地,搜罗劫掠。各家须有窖藏斛豆及木栅屋舍…所有弃地内住汉蕃弓箭手约九百余户,散在郊野,逐家当此半年,皆有窖藏斛食,又各有土栅屋室,彼既以人马相临,利在抄夺” 。一些蕃汉民众以“土栅屋舍”为居,反映出了定居的民间生活形态。蕃部的活动,不仅促进了环庆原一带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区域内的民族融合,今天陇东的慕姓,李姓,拓姓等十几个姓氏皆祖先来自蕃部和党项。

后记

在近代明清民国之际,环庆平固一带依然战乱纷繁,也出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热血故事,也有一群人在如同他们的祖先一样始终坚持守护自己的家园,如反清抗暴的固环团练苏存宏,保家卫国的红军战士苏存祥,教书育人的苏兆南等等,,,,,,

今天的陇东人,虽然已经远远的告别了金戈铁马的岁月,但祖先粗狂深远,热情好客,激昂慷慨的风度依然流淌在他们的血液中,在新的时代里,他们将继续书写他们新的篇章。

本文内容不代表本号观点

辑:苏耿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