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和我们

 广院孺子牛 2022-06-13 发布于浙江

我们似乎刚刚经历了分外糟糕的一个周末。画面中的暴戾、画面外的发指,让人觉得那么远,却又那么近。愤怒,凭借高速互联网,以指数级的传播速度,点燃了巨量级的国人怒火。此刻,无人敢去贸然预测,这场风暴将卷起多大的风浪,最后又会如何平息。

罗翔老师给出了灵魂拷问:如果你在案发现场,你会不会挺身而出?遗憾的是,老师没有给出答案。“我们要怎么样做到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又能制止这件事情发生呢?思来想去,我找不到答案。”这条节目下方的网友留言,延续了包括罗老师在内的,大多数人的不解。

这则事件,像扔下了一枚石子,在我记忆的某些深处,泛起了阵阵涟漪。

播音艺考生常常被要求对一些社会负面新闻做出反思性解读。新闻事实包罗万象,既有鸡毛蒜皮的邻里纠纷,偶尔也会遇上反腐打黑这样的焦点事件。对于那些经历过应试训练的考生们而言,这类题目好像“很对他们的胃口”。这一点从他们现场表现中不难发现:时而从法学大家的名言里旁征博引;时而以荡涤黑暗还社会以光明般的大无畏气势挥斥方遒。

我看着他们,他们背后正闪耀着极强的光。可,在他们的侃侃而谈之下,可曾有人去仔细品读,多少是源自自我反思之后的理性解读,又有多少只是对所谓“互联网爽文”的一次高仿?

此处的症结,在于学生们没能区分和站定我、和我们的角色。如果从稍微延展一点的角度来说明,我认为,这是绝大多数的播音艺考生,并没能为解答罗翔老师的那道问题,做好准备。

我们在面对考试时,总是习惯于进入某种拟态环境:一、这只是一场考试,与现实无关。二、每道题目必定对应了标准答案。三、共性比个性更受考官青睐,个性化思考意味着极高的失败几率。在这种思路的“传承”下,越来越少的人敢于回归生活实际,而是把自我从新闻事实中抽离开来,决然不会去考虑“如果我在现场…”“如果是我…”等等类似的问题。你看,让难题不再成为难题的好办法,就是大家一起“默契地”不提出难题。“别人都是那么说的”,成为了我们逃避自我意识的绝佳掩体。

我之所以认为,播音生必须建立极强的个体意识,不单单是这个思路可以作为应试策略的突破;更为长远和深刻的,是学生们可以从中体会到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从而增加对未来所学习和从事的新闻传播工作的理解。当把“我”放置在新闻场景中时,我们可能会觉得棘手、无力,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可这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也是考生们打算去解决诸多即评难题的思想先导。了解这一点,对于那些以成为一名扬善除恶的新闻人为己任的艺考生,尤为重要。

另:有位叫“安暖”的网友,发来私信我没能在时限内回复,导致我无法再主动发起会话。如果可以的话,还请您再次联系,很抱歉,谢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