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豫红楼】品红楼文字的弦外之音

 华豫之林 2022-06-13 发布于河南

品红楼文字的弦外之音

作者:唐孝方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是作者告诉我们,读《红楼梦》不能只看正面,那样就看死了,要看反面,看反面才能看出《红楼梦》的骨头。
《红楼梦》第五十回史湘云作了一个谜语“点绛唇”(曲牌名):“溪壑分离,红尘游戏,其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湘云念了后,大家猜,有猜和尚的、有猜道士的、有猜偶戏人的,都不是。最后,还是宝玉猜着了,原来谜底是耍的猴儿。当众人问及末句何解时,湘云答道:“那个耍的猴,不是剁了尾巴去的?”真是“后事难继”,众人都会意地笑了。 
       如果我们读到这里也和“众人”一样,会意一笑,觉得这谜语很切,那我们还不算会读《红楼梦》,因为你没思考谜语的背后。 著名红学家蔡义江先生说:湘云这个迷,作者大有深意”。简单地讲,蔡义江先生对此谜有三解:1、它简括着贾宝玉一生的道路。从离开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到走完人生之旅。2、末句预示贾府“一败涂地”“树倒猢狲散”的结局。3、此迷还可以成为对当时政治上各种丑恶人物的无情的嘲讽。那些在名利场上的达官贵人,洋洋得意、上蹿下跳。在曹雪芹眼里不过是一群,为名利绳索牵着的猴儿,供人玩耍,滑稽可笑。
     他还批评高鹗伪续所写贾宝玉“攻读'四书’'八股’,考中科举,金榜挂名,又预言'将来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大翻曹雪芹'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的案”。这位资深学者曾多次告诫读者:读《红楼梦》“不能只看正面文章”“不能草草读过”,真所谓语重心长。
     其实,早就有人盛赞曹雪芹的文笔长于“一喉两歌”“手挥目送”,只看一面是不行的,再加上他为了躲避满清文字狱不得不用曲笔,表面文字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更丰富的内容,所以,毛泽东劝许世友将军读红楼梦时就说过: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因此我们读《红楼梦》须得下一番功夫,需要反复涵咏、仔细琢磨,甚至展开联想,才能领会到曹雪芹的真意。
     再如63回花名签酒令,这次共有八位掣花名签的,第六位是香菱,所掣的是并蒂花,签题“联春绕瑞”签上镌刻的是一句古诗“连理枝头花正开”。这诗句多吉利、多喜庆,想到这儿,觉得这酒令还真有趣,挺雅致,一笑而过。那就是只看“正面文章”,属“草草读过”。我们要深究一步,这诗句出处何在?全诗若何?蔡义江先生告诉我们“深意大都隐藏在前后未引出的诗句中”八位都应该如此,这里还单说香菱那句。

原来此句出于宋·朱淑真的《落花》,全诗是:

连理枝头花正开,
妒花风雨便相催。
愿教青帝常为主,
莫遣纷纷落翠苔。

     一看这就会发现,这“连理枝头花正开”的对句就是“妒花风雨便相催”,联系香菱的具体故事,我们突然明白,原来吉利的正面不是真意,与之意义相反的后一句才是真谛,真是弦外有音啊。  
作者写掣花名签是63回,这时夏金桂尚未出场。夏金桂的出场是在79回,这个嫉妒成性的泼妇,制造的一阵阵风雨就是来催香菱之命的 。联系62回斗草,“夫妻蕙”“仇人蕙”之争,即预示了夏金桂很会耍阴谋,让薛蟠与香菱成了仇人。第5回香菱判词“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两地孤木就是“桂”字,夏金桂的出现,使香菱回了老家,即死去。顺便说明,高鹗续书中写夏金桂死在香菱之前,香菱被扶正。这还是“害人如害己,害不住人家害自己”“行好不见好,早晚少不了”一类的劝善惩恶,因果报应之类的小喜剧。这些满清统治者是能接受的,可完全违背了曹雪芹原意,也破坏了《红楼梦》的悲剧意义。
 从第5回的判词、62回的斗草、63回的花签诗等这些有关香菱的文字,可知曹雪芹在巧妙地利用这些细节,不止一次地提前透露人物的命运结局。这是一种艺术设计,脂砚斋批语中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我们读红楼,不仅看表面文字,还要以此为切入点,搜求这表面文字背后的内容,听听那弦外之音。 
张之先生深谙曹雪芹笔法,且善于“描红”,所以读《红楼梦新补》(以下简称《新补》)要和读曹雪芹的前八十回一样,也不能只看表面文字,也要留心弦外之音。如:
 《新补》92回,写宝玉、宝钗、湘云三人到园子里行走,来到了那年玉葬花之所,见到了“花冢”。宝玉介绍,他和黛玉把落花掩埋之后,“搭了这架子,又移来这棵紫藤。如今紫藤满架,宿草盘根”可林黛玉已独卧江南,孤坟冷月。睹物思人,宝玉心头自是一番凄苦,宝钗道:“原来如此。想是取的秦少游词义?”
 这里我有句批语“何不把本事略叙两句”,是想撩起读者联想,听听弦外之音。
 取秦少游词义,当然是取与“藤架”有关系的。也就是那首颇具影响的《好事近·梦中作》。据说这是秦观因被列入“元祐党籍”而遭贬于处州时,在梦中作的一首词。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飞云当面化(一本作舞)龙蛇。夭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这首词艺术成就很高。有人说:“开头仅用十一个字,便写出了春路、春雨、春花、春山、春色。给人以满眼春光的鲜明、新奇之感。”的确,山静水清,鸟语花香,且微雨乍晴,高天湛蓝,白云变幻,当面化为龙蛇飞舞。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多美的画面啊。梦境如此美妙,为什么最后两句是那样颓丧?这说明作者只有在梦里才能得到精神解放。一旦醒来,又回到这个混浊的世界,含冤遭谪贬,流落南天涯,还会有什么好心情吗?。因此,不如躲入醉乡,借酒浇愁,长醉不醒,才能“了不知南北”。结果,次年即绍圣三年(1096)他又被贬到郴州,继而又贬到横州、雷州,越贬越远,真的到了天涯海角。直至元符三年(1100年)他已五十二岁,才被赦回,归途中卒于藤州,因此“ 醉卧古藤阴下,”好像成了谶语。
少游逝世后,又提“醉卧古藤”的是黄庭坚。我们看看他的《寄贺方回》 

少游醉卧古藤下,
谁与愁眉唱一杯。
解作江南断肠句,
只今唯有贺方回。

秦少游、黄庭坚、晁补之、张耒时称苏门四学士。他们四位都是受苏轼连累,被列入“元祐党籍”。有的被罢官,有的遭贬谪,南下巴山蜀水,甚至天涯海角。黄庭坚在黔州与戎州度过了六年漫长的谪居岁月,崇宁元年(1102年)被调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时好友贺铸赴泗州通判任,路经当涂,与黄庭坚会面,分别后黄庭坚寄赠他这首诗。此时,秦、黄的师友辈苏轼卒于上年八月,秦观已于藤州逝世一年余,黄庭坚旋即又被罢官,漂泊江湖,翊年寓居鄂州 黄庭坚深领秦观的“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含多少苦闷、忧愁,诗中称他“愁眉”。不说“喝”,而说唱,当本自晏殊的“一曲新词酒一杯”。谁能与秦观的“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唱和一曲新词。以上乘诗篇------“江南断肠句” 来解释“愁眉”的愁有多深,有多广。回答是“只今唯有贺方回”,方回是贺铸的字。在黄庭坚看来,只有像贺铸这样的豪侠多才之士,才能为秦观唱出断肠新词。 
此诗构思十分巧妙,诗寄贺铸,开言却说秦观,说秦观事又结于贺铸。曲尽三人知音、知心、惺惺相惜之情。
贺铸虽是太祖贺皇后的族属,所配亦宗室之女,但秉性耿直,不屑于逢迎权贵,空怀才华,一生志不得伸,只做过些小官,终于愤而退隐。他曾有一首《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秦观很喜欢,这首词当时广为传诵,影响很大,贺铸因而赢得“贺梅子”的美称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借对美人的思念,抒发有志难伸的愁怀。所以搭笔就用上了曹植《洛神赋》中的“凌波 ”一典,使人很容易联想到那位才高八斗、不为世用的曹植。横塘是贺铸在苏州隐居之所,你看:有位美人从横塘飘然而过,只见“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自己目送她芳影远去,心中茫然若有所失,陪伴美人这锦瑟年华的是哪位啊?是“月桥花院,琐窗朱户”,还有年年轮回的“春”,就是没有知己、没有知音,更没有心上人。碧云飞,蘅皋暮,“蘅皋”又一“洛神赋”之典,蘅,一种香草,皋,水边高地。蘅皋,指代美人居住的地方,现在又暮色笼罩,如此日出日落、春去秋来,时光轮回,美人能青春永驻吗?“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啊!美人挥动彩笔,写下断肠之句。字里行间充满一种情愫“愁”,有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一串三个比喻,使抽象的、无形的情感“愁”, 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形象。这和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及李煜“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能感觉到这愁多得简直是充天塞地。
    封建时代的文人,一旦官场失意,常把那种抑郁愤懑之情付诸吟咏,隐曲地表达在诗文里 。他们用 “美人”、“香草”来代表自己或象征正人君子、高洁之士,这是屈原老先生的拿手好戏。贺铸的这首词,描写一位居住在香草泽畔的美人那清冷、孤独、寂寞之状,其实正是写他自己徒抱为国为民之心,却一生怀才不遇的寂寥孤愤之情。一首“青玉案”,为什么产生那么大的反响呢?这与当时的特殊历史环境有关系。
    众所周知,王安石变法引起北宋朝廷上持续多年的党争,支持变法者为新党,反对变法者为旧党,新党代表是王安石,旧党代表是司马光。开始只是政见不同,王安石、司马光离开政坛之后、 很快发展为党派间的权力之争,排除异己,对付对手,两党无所不用其极,文字狱是主要手段之一。一个“乌台诗案”文坛领袖苏轼几乎丧命,与他关系密切的朋友,如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甚至已经去世的欧阳修等29位大臣名士都受到牵连。这是一次规模可观的文字狱。 此之后党祸时起,文狱不断。
     大家一定记得那通臭名昭著的“元祐党籍,那是宋徽宗和奸相蔡京的杰作,当时黄庭坚、张耒还在世。一大批怀经天纬地之才的文人如苏轼、司马光、程颐、苏门四学士,名列此碑,总人数达三百零九人。这些人被指为奸党,重者关押,轻者贬放远地,非经允许,不得内徙。 他们的子孙后代世世代代不得为官,官宦家的子女也不得和这些人的后代通婚。这样的石碑在全国各地树立,就是要通过这样的方法,将元祐党人一网打尽,赶尽杀绝。
     虽然此碑因天象有变,徽宗惊骇,下令毁掉了,但此事在文人心中的创伤却毁不掉,他们的幽恨,怨愁真的如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的“青玉案”唱出来他们共同的心声,所以才引起共鸣,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响。贺铸从此拥有了一个“贺梅子”的雅号。
     满清入主中原后,为了巩固他们的政权,也曾大兴文字狱,其规模比北宋统治者有过之而无不及,且多了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血腥气,不仅是贬职、流放,还要大开杀戒,抄家、砍头。补书人思考,曹雪芹绝对不会放过对满清文字狱的批判。但这是何等的敏感问题,笔法肯定是曲之又曲。张之先生开始描红,避开苏东坡的“乌台诗案”,写秦观的“醉卧古藤”,读者很容易联想到黄庭坚的“少游醉卧古藤下”,继而很自然地想到贺梅子的江南断肠句。这时候,读者满脑子都是北宋文人的幽怨,联想到满清那惨绝人寰的文字狱,还会很远吗?
 
  2021年3月5日    

张之先生祖居著书处安阳市老城丁家巷3号,小院西屋门楣上有一个半月形的木牌,油漆班驳

图为作者在慰芹庐前留影,慰芹庐是张之先生的写作《红楼梦新补》的小院

右二为作者,左一为张之先生女儿张林洗,右一为张之先生的学生闫震,左二为原安阳日报副刊部编辑刘文凤

作者简介:


唐孝方,男,濮阳市清丰县人。中国红学会会员、河南作家协会会员。曾在中学语文教师岗位,县教育局、文联、文化局等文化部门任职,2010年退休。唐孝方潜心研究《红楼梦》,著有《真伪鉴红楼》,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为此书题写书名并作序言。曹雪芹著、张之补著的《百十回全评石头记》前八十回校订人,后三十回评批人。为著名红学家张之先生学生。


【华豫之林】微信公众平台

     责编:谷乡

     本期作者:唐孝方

     版式:迎春花


     平台声明:本文来自作者授权本平台首发


     版权声明:文中配图源自网络,侵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