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雪冰 | 写幅对联迎新春

 华豫之林 2022-06-13 发布于河南

写幅对联迎新春

作者:雪冰

     提起过年,蒸年糕、贴春联、包饺子、穿新衣、放鞭炮……这些千百年流传下来的风俗,循环往复,往复循环,时时在心里头影影绰绰的掠过,但非常温馨而独特的记忆,便是春节写联。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能写毛笔字的人不多,一个村仅有那么一两个人,或是学校的教师、或是在外的公职人员为村人捉笔写春联。我的父亲师范毕业,在我们村也算是个文化人,他自幼好写好画,参加工作后,练得了一手好字。每到腊月二十五六,只要父亲放假回到家,村里的老少爷儿们总是等着父亲写春联。

     父亲每年都备好几支毛笔,一大瓶墨汁,一把裁刀。每到年根儿,左邻右舍的乡亲都是胳肢窝夹着几张大红纸,来到我家。母亲总是把炉火烧得旺旺的,让大家坐着唠着嗑儿,然后,支使我把院子和房间打扫干净,晾晒那些墨汁淋漓的春联。

  父亲坐在长桌前,便在桌面上铺开纸张,两张对叠,用手折起纸来,折毕用裁纸刀先把对联裁下,再裁横批和门框儿,剩下的纸裁成各式小帖儿。然后,把架在墨碗上的笔拈起,在墨中浸入,再拿起在碗壁上轻滗几下,让我帮着扯着“对子”上头,在红纸上悬起腕来,徐徐而写。父亲的字属楷书,有时也写隶书,看起来很规矩很周正,给人的感觉庄严而凝重。我不仅喜欢看父亲的字体,也喜欢读对子的内容, “春前有雨花开早,秋后无霜叶落迟”、“虎行白雪梅花五,鹤立青霜竹叶三”、“观松柏不知冬去,看杨柳方知春来”、“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这些对子对仗工整,朗朗上口,如果一冬无雪,父亲就会写几幅“一冬无雪天藏玉,三春有雨地生金”、有哪家弟兄不和气父亲就会写上“松梅竹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也有邻里有矛盾的,则写一幅“”门前有雪不能化,时到春风自然开”的等等。不同的“对子”或帖儿,还有不同的讲究,如老灶爷和老灶奶奶的是“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等。

  看父亲写春联,我感觉好幸福,我跃跃欲试,不时有种想写的冲动,趁父亲闲暇,我赶紧补个缺。我不敢写大对联,只敢写小贴:比如,院子里写春回大地,炕贴写身体健康,衣柜上写衣服满柜,粮缸上写粮食满缸,牲口屋里写槽头兴旺,小排子车上写人车平安或日行千里,邻居大伯不时鼓励我几句:“小丫头写的不错,还真有个来历儿,干脆你给我写好了。”我果然当真,就要去给大伯写大对子,这时父亲过来:“大人写大贴,小孩写小贴。”我像得到圣旨一样,欢快的一蹦多高,提笔蘸墨,认真地、一笔一划地写起来。尽管只写一些能贴在角角落落里的小贴,字体歪歪扭扭的像稚嫩的丑小鸭,但我也有一种成就感,能帮父老乡亲干点事儿,也减轻父亲的负担,我心里特别高兴,感觉幸福满满。

     我把父亲写好的“对子”小心的掂起托着,整齐地归置在一块儿,地面上铺满了红纸黑字。乡亲们围着炉火侃大山,满屋烟雾缭绕,对联干了,仍不愿离去。

     除夕日正午以前,各家都要贴上“对子”,放鞭炮,一洗或多病或拮据或遇灾的陈旧之气。不管穷富尊卑,高屋蓬门,家家门前贴红对,户户院内纳“鸿福”,那一色的大红纸、黑墨字“对子”在泥沙小路、干枯柴垛、土坯院墙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别有一番喜庆出彩的光亮。

     随着时代的变迁,农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像“衣服满柜”、“粮食满缸”之类的对联,只不过是那个年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看来,不光是对联内容早已过时,你仅看农村的变化——别墅洋楼、高门大院与之匹配的对联内容也有了新意:庆丰收全家欢乐,迎新春满院生辉;国泰民安百事好,时际芳春万象新;千山齐唱迎春曲,万水同吟幸福歌······,遗憾的是,千篇一律的印刷体,很难留住人们或关注、或欣赏的目光。今年春节,我想亲手写一幅自家的对联:


火神、雷神、山神,

天降大神来护国;

仁士、义士、
国凭壮士去撑天

横批:壮哉中华!

作者简介:

作者 : 雪冰,本名薛梅菊,女,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文集《含羞草》一部。近年所写散文、小说等散见于《洹河风》、《文源》、《邺下散文》、《安阳日报》《安阳晚报》等报刊杂志。有些文章被国外、国际各大名校的哲学网站广泛传播。

【华豫之林】文化资讯微信公众平台

  本期作者:雪冰

  责编:春天

  版式:馨然


平台声明:作者授权本微信公众平台首发


版权声明:文中配图源于网络,侵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